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畜生本是人來做,人畜輪迴古到今。——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歷史8點半!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讓我們根據物價尋找答案!
銀元和大米
1872年時,白米每石2.7銀元,每斤白米為1.5分銀元,這時的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為100多塊。
1901年,白米每石為4銀元,每斤為2.2分錢,這時一塊銀元大概為70人民幣左右。
1911年-1919年,米價漲幅不大,1銀元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一斤豬肉1角2分,1銀元買8斤豬肉。這時1塊銀元相比現在人民幣為40-50元。
1920-1925年,每斤大米要5分多,1銀元大約買18斤大米,這時的1銀元折合人民幣為35-40元。
1926-1936年,1塊銀元可以買16斤大米,這時的1銀元約等於人民幣30-35左右。
初期到後期——民國的物價相差極大
清末民初時,一頭水牛隻需要五塊銀元,而一塊銀元可以買一擔大米,但是到了民國後期一銀元是一擔谷。
以物價推算,民國初期一塊大洋價值約為250元,而到中後期時的價值就變低了,只值現在的100元人民幣。
對於大洋的印象,歷史君在民國劇《大宅門》裡,記過這樣一個橋段,老北京土豪白七爺「縱驢行兇」,讓自家的毛驢吃了八籠包子,包子鋪老闆,一看氣的哇哇大哭。這時候,白七爺來了一句,「開眼吧小子,我這牲口就愛吃帶餡兒的」。
緊接著,白七爺甩出一塊大洋,包子鋪老闆馬上破涕為笑,接著說:「那位爺,這牲口什麼時候餓了就上我這兒來吃包子。」
足以見得民國初期一個銀元,購買力真的是不低的!
本文內容為「歷史君」的個人觀點,各位看官們不喜輕噴!如有其他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筆者碼字不易,看官們的每一次點讚、收藏、分享與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