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品牌化的第一步,先「去品牌化」|超級觀點·品牌營銷觀察①

2020-12-09 36氪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文 | 楊澤

編輯 | 呂方

提起「無印良品」這個品牌,你第一個聯想到的關鍵詞是什麼?

設計感?冷淡?低調?嚴選?無品牌?

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複製到中國。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國內模仿者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比如一個常見現象是,很多人會逛無印良品,但鮮有購買。

為什麼無印良品叫好不叫座?去品牌化在中國是不是偽命題?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無印良品創立之初開始說起。

無印良品:7000多種商品背後是簡約自然的理念

羅永浩在接受《人物》採訪時,提到錘子手機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錯過了行業高速增長的入場時機。實際上,所有品牌的成功都與時機相關,而無印良品的時機就是「第四消費時代」的到來。

1980年,無印良品以西友百貨自有品牌「良品計劃」的形式誕生,意在提供「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無印良品提供的商品強調實用性、可持續發展,這與當時日本推崇的歐美文化正好相反。

良品計劃價值觀(來源:《無印良品式營銷》)

《第四消費時代》一書描述,1975年到2004年是日本的第三消費時代,在這期間,日本經濟大國化經歷了從巔峰到衰落。經濟大國化其實就是歐美化,受美國影響,日本推崇美國式大量消費、品牌消費的觀念,然而這種生活方式與日本自古以來的「自然的、簡單的」生活觀念相反。因此也出現了一批反思歐美生活方式、回歸日本本土生活方式的日本人,這種消費也在接下來第四消費時代成為重要的消費取向。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911dc890102y4mb.html

1988年,在無印良品被西友百貨剝離前一年,無印良品理念的創造者們,包括提出MUJI理念的田中一光藝術總監、良品計劃顧問委員會委員及現任生活良品研究所所長的小池一子女士,聯合編寫出版了一本名為《無印之書》的書。這本書以「自然」、「無名」、「簡約」、「全球性」為主題,集合了專家、文化工作者的各種見解。

雖然這本書沒有出現任何無印良品的商品,只是像寫真集一樣,介紹了全世界自然、生活、住宅、工具、服裝、食物等的生活方式,但直到現在,這本書提到的「自然」、「無名」、「簡約」和「全球性」依舊是無印良品的根基。

《無印之書》

1989年,無印良品被西友百貨剝離,獨立發展。而此時的日本也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越來越多日本人開始選擇簡約、環保、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與歐美式的大Logo或滿身Logo,以及誇張的設計相反,以無印良品、優衣庫為代表的一系列設計精簡、價格也更加親民的品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一股潮流。

有趣的是無印良品與優衣庫雖然在品牌調性、性價比甚至是部分品類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從後續發展來看他們其實代表著兩類品牌。優衣庫經營的主要是服飾品類,逐漸形成了一個像GAP、ZARA、H&M一樣的服飾品牌。無印良品雖然也有衛衣、襯衣、睡衣、褲子等與優衣庫十分相似的服飾商品,但總體上,無印良品更像一個雜貨店,覆蓋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很難用某一個品類來定義它,但提起簡約生活腦海裡就自然會想到無印良品。這像極了另一個潮流品牌Supreme,雖然「萬物皆可Supreme」,但貼上Supreme後,再平庸的產品都會跟「潮」建立起聯繫。

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一類品牌呢?這需要從什麼是品牌說起。

品牌:群體的共識,身份的象徵

通常我們認為,品牌是一個名稱、名詞、符號或設計,或者是它們的組合,消費者用來識別產品或服務,區分競爭對手。

比如一瓶可口可樂和一瓶百事可樂,兩者口感相近、容量相似、價格一致,不同的人會根據品牌選擇其中一瓶。事實上,如果你留意觀察,會發現選擇可口可樂的人遠多於選擇百事可樂的人。這是因為品牌遠比名稱、Logo複雜的多,它還包括文化、調性、價值觀等隱性元素。

經過百餘年的品牌建設,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了快樂、喜悅的代名詞,並與美國文化緊密的綁定在一起。而這些非名稱、非Logo、不能通過肉眼見到的隱性元素是更多人選擇它的原因,也正是這些隱性元素往往決定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付出多長時間來獲得它。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到過品牌是企業護城河,這裡的品牌就是指是否包含名稱、Logo以外的隱性元素。一個品牌如果僅僅局限於名稱、Logo,那麼它的競爭對手就很容易複製它的產品,模仿它的Logo,然後以更低的價格掠奪它的市場份額。而如果具備了隱性元素,品牌就具有了護城河,它的消費者甚至願意花更高的成本來獲得這個品牌。比如同樣一件衛衣,一件印著「李寧」,一件印著「中國李寧」,兩者的價格就差出三倍,而如果印上Supreme,價格就能差出10倍甚至更多。

圖片來源:識貨APP截圖

從這個角度再來看無印良品,雖然它沒有顯性的名稱、Logo,但它具備簡約、自然、環保的隱性元素。應該說,無印良品並不是在「去品牌」,而是使用了更高級的品牌運營策略。也正是這種策略讓很多原本就信奉這些理念的人接受了這個品牌,而隨著無印良品銷量的增加、使用的人增多以及簡約自然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人們逐漸達成一個共識,無印良品成了簡約自然生活方式的象徵。

這種共識也存在於其他包含隱性元素的品牌之中。比如Supreme早期通過售賣滑板相關商品與街頭文化建立聯繫,又通過高頻的滑板玩家線下聚會,以及滑板素材的傳播,成為了街頭文化的一種象徵。進而它又通過推出一系列各式各樣的聯名商品,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Supreme就代表了「潮」,這才有了所謂的「萬物皆可Supreme」。

品牌一旦形成了某種群體共識,並且獲得大眾認可後,往往就會從一個平淡無奇的Logo升級為一群人的身份象徵。就像商品貼上Supreme就變身潮品,用上無印良品就代表著信奉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人會花10倍價格購買一件Supreme的衛衣——他們買的不是一件衛衣,而是一個身份符號,這就像穿格子襯衣之於程式設計師,奢侈品牌之於貴婦圈一樣。

那麼如何構建品牌的隱性元素?答案也在這些品牌案例之中。

首先要有明確的隱性元素,也就是品牌理念。Supreme是特立獨行的街頭文化,無印良品是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用產品本身的特性去印證品牌理念。Supreme早期的產品,無論是衛衣、T恤還是滑板都契合了街頭文化,而後續的創可貼、奧利奧、功能手機等各種聯名產品也都展示了Supreme的與眾不同。而無印良品所有的商品一以貫之的符合了其簡約、自然的品牌理念。

第三點是製作可以詮釋某種價值觀,或帶有某種文化特質的營銷素材。Supreme大量與街頭文化有關的視頻,以及無印良品各種產品介紹和品牌理念介紹,都起到了這個作用。

最後是找到信任品牌理念的粉絲群。比如Supreme的粉絲群是喜歡滑板、喜好街頭文化的人,無印良品的粉絲是推崇簡約、自然生活理念的人。

既然無印良品在品牌策略上已經做到了這些,為什麼在中國還是銷量慘澹?

首先是因為經濟發展的原因。在無印良品入華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用戶對於簡約風格是無感的,而它在中國的定價又比較高。比如相同的收納盒日本賣不到60元,在中國要接近100元,要知道日本的物價本來就遠高於中國。再加上營銷方面的原因,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也並沒有深入到中國用戶心裡。慢慢地無印良品在中國成了品質消費的代名詞,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才能成為他的客群。

可以說,雖然都是無印良品,但中國人心中的無印良品和日本人心中的無印良品,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品牌。

無印良品「中國學徒」大猜想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用戶中也出現了喜好簡約風格的群體,但他們對無印良品並沒有特殊的感覺,而是選擇了更低價的網易嚴選、名創優品。這就出現了雖然無印良品式的商品十分暢銷,但無印良品的銷量卻十分慘澹的局面。

那麼,中國會不會有自己的無印良品呢?

目前來看,「一條」是比較有可能的。它從自媒體到商品銷售平臺,通過類似無印良品的「顏值高、有設計感、 品質好、性價比高、日用」等選品原則,篩選出國內中產階層的心中所好,基本符合了我們提到的品牌理念、產品、內容、粉絲群體這四大品牌元素。而媒體+電商+線下店鋪的「四不像」形態,也讓它更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無印良品。這在國內並不奇怪,就像目前螺螄粉賣的最好的是擅於拍視頻的李子柒一樣。

相似度比較高的還有網易嚴選和名創優品。從目前的產品以及受歡迎程度看,這些平臺已經具備了「無印良品」的潛質,然而從更深的品牌層面看,他們僅僅停留在模仿簡約、高顏值、有設計感等產品層面的「去品牌化」,缺乏對於品牌理念的梳理和架構。

要知道「無印良品」成功的關鍵是打造了「去品牌化」的品牌理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無印良品們不妨在拓展品類之餘,思考一下如何在社交媒體時代,利用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講好品牌理念的故事。

「超級觀點」欄目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踐行者,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品牌化
    無品牌?提起「無印良品」這個品牌,你第一個會聯想到哪個關鍵詞?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在中國複製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他們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
  • 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菜市場,買菜要年輕化、品牌化了?
    無印良品要在上海開菜市場,準備賣菜了。這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其實,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並且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點。 無論是網友何種評價觀點,不能否認的是,無印良品這一舉動確實吸引了網絡的關注。
  • 從虧損10億到營收1410億,無印良品到底做對了什麼?
    1、契合時代理念 無印良品所強調的刪繁就簡、去品牌化,回歸了商品的實用本質,以合理價格提供優質商品,契合時代消費理念,加之公司從商品企劃、
  • 無印良品「破產」、優衣庫持續擴張,重新認識產品為王!
    二,品牌溢價下,品牌價值佔比度與品質的衡量。 毋庸置疑,單以價格而言,雖然都同為主打性價比,但無印良品的品牌溢價遠高於優衣庫。 浮於品質之上的噱頭越來越濃,而性價比之下的代替品卻進一步衍生,產品與服務的界限模糊,是無印良品飄飄然下滑現狀的根本原因。
  • 「我有嘉賓」 | 無印良品的轉型陣痛
    無印良品成功的背後與日本經濟起伏、消費者心理的變化密切相關,無印良品正是在變化中找到了規律,以精確的品牌定位和差異化的設計贏得了消費者的持久青睞。無印良品已經走過38個年頭,它能成為全球化的零售品牌,並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但是,在無印良品發展的過程中,並非一直是順風順水的。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RideIP玩轉智慧財產權」(ID:RideIP0606)同為受國內消費者歡迎的日本品牌,優衣庫時不時霸佔熱搜,無印良品則各種安靜低調,難得上一次熱搜,竟然是因為商標侵權敗訴……質樸到有點「性冷淡風」的無印良品,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象徵
  • 無印良品倒閉了?
    高價並沒有拉低無印良品的人氣, 15年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開業時, 你甚至需要排隊80分鐘才能進店。  (圖:澎湃新聞)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火爆,主要是兩點: 充滿匠心的產品細節、 蘊含在審美中的生活哲學(生活方式)  先來說說產品細節,比如這個最尋常的螢光棒
  • 為什麼名創優品淨利率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還高?-虎嗅網
    名創優品的定價和策略,就是跟淘寶白牌相比,質量更好、顏值更高;跟無印良品比,便宜得多。現實:淨利率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還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門店生意都難做,但名創優品卻在維持增長。2020財年,年收入達89.79億人民幣,毛利率30.4%,最為亮眼的數據是其淨利潤率達到10%,這是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都好的水平。
  • 無印良品爆品模式
    但很遺憾,無一取得成功。無印良品當時隸屬於西友集團,西友在商品開發上的一大特點就是高度關注顧客,無印良品也傳承了這種積極聽取顧客心聲和意見的優秀傳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也給此後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帶來重要啟示。
  • 順流逆流:無印良品的潮頭之戰
    起初於日本市場,無印良品以「有理由的便宜」為理念將品牌定位為「便宜優質」,在入駐中國後,定位則變更為「昂貴優質」,直接對標了中產階級。彼時的中國雜貨店市場還是一片空白,無印良品已把反消費主義從口號轉成了消費者對其的品牌認知從而順利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這種通過「諧音」或「相近字」來跟風知名品牌的行為是山寨、抄襲無疑了。但這一次,持續了十幾年的無印良品VS無印良品「商標大戰」的結果卻和我們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不太一樣。北京「無印良品」給大家親身示範了一次雖然似曾相識,但卻刮目相看的「騷操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還打了一眾給日本無印良品叫冤人的臉。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在無印良品眾多的中國追隨者中,或許確實有一部分人沉迷的是無印良品強調的「家」的品牌認知以及其主張環保、反對過剩包裝的思想理念、推崇的人文情懷,但不可否認,在品牌逐漸壯大之後,無印良品的追逐者也不乏「慕名而來之人」,他們或許更為看重品牌背後的象徵意義,這與星巴克、喜茶被追捧的道理如出一轍。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設計感、簡潔、優質、全面是大家對無印良品的印象,雖然國內定價與日本定價差異較大,但仍擁有大量粉絲。就是這樣一個讓國內消費者喜愛的快時尚品牌,最近卻深陷「質量門」。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近期對北京流通領域銷售家具類商品的質量抽檢結果。抽檢結果發現11款家具不合格產品,其中,五款「無印良品」家具標稱的主材和實際檢測的不符。
  • 無印良品(Muji)是哪個國家的品牌(牌子)
    無印良品(Muji)是日本的品牌。無印良品是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誌。
  • 解析:優衣庫、無印良品等「性冷淡」品牌為啥能火?
    近年來國內有一個關於無印良品的戲謔說法流傳甚廣:無印良品就像是性冷淡的人才會買的牌子。雖然極端又刻薄,但也有幾分道理:無印良品的產品無一不在追求極簡美學。在那裡,你無緣看到任何稍顯繁複的工藝、任何飽和度稍高的色調,就連店內音樂都散發著禪意。不說性冷淡,至少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到十足的平和,整個人都顯得與世無爭起來。
  • 無印良品破產?是時候選擇新的品牌購買了!
    據報告顯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無印良品門店被迫停業,終止運營,無印良品在美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美國區業務持續虧損,負債已高達6400萬美元,故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以求應對。被淡化的品牌意識無印良品是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誌。
  • 無印良品:人和公司終有一死,美好作品將永存於世
    肯定有,而且還是一家在產品、企業、文化上充滿魅力的公司——無印良品。分享嘉賓:袁海感受無印良品對於無印良品,大家肯定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它。為了體現對這種狀態的批判,我們又在無印的概念後添加了良品二字。」「無印良品」這個概念是堤清二和田中一光先生在一個聚會中探討和反思的一個產物。所以,我們與其說無印良品是品牌,不如說是一種理念,一個去品牌化的理念,這個理念打破了情感和功能在商品中的二元對立。
  • 無印良品的「空性」哲學
    大家會發現,其實這5代人對於無印良品、優衣庫和GAP的喜愛程度都很高, 但是與優衣庫和GAP不同,無印良品受到了5代人的喜愛,而且這個喜愛程度是逐代遞增的。設計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說過一段話,裡面說很多人對於無印良品其實抱有潛在的好感,產生好感的理由卻各有不同。
  • 無印良品怎麼做產品、熊本熊怎麼做營銷,新匠人赴日學些什麼?
    其實,優質的產品和營銷,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在「讓日本看到中國匠」活動中,我們邀請了許多國際知名的日方嘉賓,其中擁有強大產品力和優質營銷水準的大咖及企業不勝枚舉,而無印良品和熊本熊之父小山薰堂更是其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