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北美的催淚大作《帶我回家》:重新理解原生家庭的傷害與愛

2020-12-19 蕭瀟心理說

加拿大小說家喬安娜·古德曼的最新作品《帶我回家》,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加拿大的一個故事:

女主麥琪非常崇拜有「種子大師」之稱的父親,她喜歡聽父親講那些關於種子的故事,從很小開始就在父親的種子店幫忙,並且希望將來的某一天能夠接管種子店。而麥琪也是父親最寵愛、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但是當麥琪違背父親的意願愛上了隔壁的窮小子加布裡埃爾之後,父親的寵愛便不再了,他把她送到了離家很遠的姨父母的農場裡,期望以此斬斷兩個年輕人的情絲。悲劇的是,在姨父母家的麥琪被姨父強暴了,與加布裡埃爾也發生過關係的麥琪不確定自己肚中的孩子是誰的。

在那個不開化的年代,一個未婚生子的女性足以毀了一個家庭的聲望,因此當麥琪生下女兒艾洛蒂之後,艾洛蒂便被父親強行送到了孤兒院。

多年之後,麥琪順著父親的意願選了一個合適的對象結婚,卻多次流產再也沒能生下孩子。麥琪對艾洛蒂的思念愈深,始終未放棄尋找她。

而此時的艾洛蒂卻因為當時政府頒布的一項新法令:將提供給精神病院比孤兒院更多的財政撥款,而深陷日復一日的非人折磨。貪婪的教會藉機將掌管的孤兒院改造成精神病院。

艾洛蒂的命運因為這項法令多了諸多悲劇色彩,麥琪與艾洛蒂的重逢之路也變得迷霧重重。直到有一天,一則奇特的尋人啟事帶來了轉機,艾洛蒂在與母親麥琪分離23年之後,終於踏上了回家之路。而這則尋人啟事也揭開了一段埋藏了23年的真相,最終帶艾洛蒂回家的竟是當初那個狠心把她從麥琪身邊送走的父親的愛。

看完這個故事,總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複雜情緒,關於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傷害與愛。或許這種複雜的情緒對應的就是父母給予我們的那種複雜難言的愛,這份愛裡有不合宜的傷害,卻最終也是愛。所以,我想借著這部作品,也許我們可以重新來理解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那些傷害以及愛。

一、選擇看見傷害還是愛?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麥琪的父親因為害怕麥琪與隔壁的窮小子走到一起會不幸福,所以把她送去了離家很遠的姨父母家的農場。而這件事也變成了後續悲劇的開端,一是麥琪被覬覦她年輕身體的姨夫強暴了,二是兩個年輕人因為分離變得更加親密,發生關係,導致麥琪懷孕了。

而那畢竟是一個不開化的年代,村裡的一個女人只是因為離婚就受盡了他人的冷眼和排擠,更別提一個未婚的年輕女孩未婚先孕生下孩子,該是多麼大的一件醜聞。這不僅會給家庭帶來羞辱,也會毀了女孩以後的人生。這是麥琪父親的想法,因此他強行把麥琪的女兒送走。

麥琪生下女兒後,在陷入昏迷前努力地說了一句:「她叫艾洛蒂,請你們告訴爸爸」。

麥琪的父親狠心地送走了她的女兒,讓她和艾洛蒂骨肉分離23年之久,更是在23年的時間裡飽受內疚和思念的折磨。

而艾洛蒂也因此在孤兒院改造而成的精神病院裡飽受折磨,被迫服用大量精神麻痺藥物、被關禁閉斷食、被強暴毆打,直到成年後在好心的修女幫助下離開了那裡,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很多對普通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艾洛蒂都需要重新學習,勉強生存下來。

麥琪的父親愛麥琪嗎?我想是愛的,他所做的一切的確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做的選擇,因為他無法容忍自己的女兒因為年少的一次錯誤,斷送整個人生,他迫切地想要讓麥琪的人生重回正軌,因此在姨父母家生下孩子,把孩子送走,麥琪的這段經歷就可以掩蓋了。

但是無論是剛開始對麥琪戀情的阻撓,還是把孩子送走這個事實,都最終釀成了麥琪和艾洛蒂長達多年的痛苦。這些傷害也是無法迴避的。

可最終卻也是父親的愛,讓麥琪和艾洛蒂得以團聚。一是父親聽到了麥琪的祈求,把艾洛蒂的名字給了她的女兒再送到孤兒院,後來也以想要領養的名義關心艾洛蒂的成長,甚至真的動過把艾洛蒂領養回來的念頭,只不過一念之差放棄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而後來又開始在報紙上刊登艾洛蒂的尋人啟事,最後成了麥琪母女團聚的關鍵。

父親愛麥琪也傷害了麥琪和艾洛蒂。在找回艾洛蒂之前,父親已經因癌症而離開這個世界,曾經那麼渴望父親認同,那麼愛父親的麥琪,因為這些傷害的存在覺得父親不再愛自己了,而在真相揭開之後,她又重新感受到了父親的愛。

愛、傷害都是事實,而麥琪最終選擇了看見父親那份深沉的愛,當重新感受到這份愛的時候,她的內心也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受過傷害,我們不否認傷害,但是仍然可以選擇去看見那份愛,感受愛的流動,而不再一味抓著傷害不放,對愛卻視而不見。

選擇看見什麼、感受什麼、接納什麼,主動權在自己手中。

二、理解父母也是人,與父母在人的層面上相遇

看這部小說的時候,真的覺得心情挺沉重的,有那麼些瞬間,會去責怪麥琪的父親怎麼如此狠心、一意孤行,釀成了麥琪和艾洛蒂的巨大痛苦。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神,因為父母無所不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種對父母的崇拜和神化會一直內化在孩子的心裡,那就是孩子會天然地覺得父母是完美的,父母是不會犯錯的,也正因此,當父母犯了錯之後,孩子會覺得不可置信,不能原諒。

你是我的父母,你怎麼能這樣?

所以,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重要一步就是:在人的層面上與父母相遇

想像一下,當我們從年幼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成人,我們的身高在逐漸變高,我們的視線也逐漸與父母持平,當我們從平等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行為,就能理解很多。

麥琪的父母的行為也是這樣的,從人的層面上去看待他們,就能更多地去理解。因為自身的局限性,麥琪的父親執意認為麥琪與隔壁的窮小子加布裡埃爾在一起會不幸福,就強行拆散他們造成之後的悲劇。

他選擇送走麥琪女兒的行為,也許就是在那個當下他作為父母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當我們能意識到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真正接受他們作為人的存在,就能接受他們犯錯誤,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些傷害也並不是父母有意為之,如此就更容易釋懷。

如果不能看見這一點,就很容易陷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出不來,也無法找到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當下的情境。

三、改變自己,終結傳遞父母心理上潛意識裡的「未完成」

麥琪的父親因為自己婚姻的不幸福,就極力希望麥琪不要重蹈覆轍,只可惜麥琪也一如父親,深陷在對法裔男孩的感情裡。而後,又因為希望贏得父親的贊同,在生下孩子後,與加布裡埃爾斷了聯繫,多年之後順從父親的心意,與門當戶對的羅蘭德結了婚。

只是這種父親預期中的完美婚姻並沒有給麥琪帶來幸福感,在多次流產之後,麥琪遵循自己的意願與堅持與羅蘭德離了婚,和重逢的加布裡埃爾在一起。

麥琪的父親從小就失去父親,母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女人,她對他成為園丁這件事總是冷嘲熱諷,麥琪的父親對此深惡痛絕。他娶麥琪的母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母親的反抗。

但是當結婚生子之後,麥琪的父親卻又做了與當年自己的母親如出一轍的事:就是把自己的伴侶和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這種家庭的代際傳承使得自己的子女遭遇了和自己一樣的命運。

而自己的婚姻關係也對麥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剛開始在與加布裡埃爾感情中的退縮還是與羅蘭德結婚,都是麥琪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同與愛做出的選擇,這也造成了麥琪的不幸福,一如自己的婚姻。

麥琪父親的那些「未完成」都由麥琪一力承受了,幸運的是到了麥琪這裡,麥琪最終有勇氣找回了自己的幸福和愛,完成了心理上的修復。所以最終這個故事,還算是完滿的。

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所有你自己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在無意識中傳給你的孩子。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父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將一切悲劇終止在我們這一代,並轉化為資源和力量。

相關焦點

  • 不要責怪那些過年不想回家的人,原生家庭的痛,讓他們不想回家
    不想回家,來自靈魂深處的不想回,無聊的事情重複了一年又一年。回去的原因只有一種:因為愛,做個歸鄉的遊子,長途跋涉只為見你一面。不想回的原因千千萬萬,有人不能回,有人不敢回,有人不想回,背後大都藏著一段心理故事。中國的原生家庭,存在著一種奇怪的共生關係,即:為他人而活的我們與為了我們而活的他們,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活著。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這件事之後,他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再對父母敞開,不再尋求他們的愛與認同,也試著不去在意他們。之後,他上了大學,選了離家最遠的學校,一年都不想回一次家。畢業之後,更是越來越少回家。他的父母對此不理解,罵他白眼狼!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以青春愛情之名,掩蓋原生家庭的傷害
    筆者認為《挪威的森林》雖是講述青春愛情的文學著作,但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傷害也是始終貫穿其中的,裡面每個人物都或多或少有著家庭的烙印,揮之不去。爸爸和媽媽---多少給我一點愛的話,我的感受就會大大不同,就會多多傷心……---《挪威的森林》綠子而在《挪威的森林》中,綠子是受原生家庭傷害最深的一個,除了言語傷害,更多地是家庭冷漠的對待,幸好她有開朗和堅毅的性格支撐著她。
  • 《一個人的朝聖》|原生家庭的傷害究竟有多有可怕?
    人的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庭稱作原生家庭。阿爾弗雷德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二十五分鐘的獨白,楊紫以「小雨」的口吻哭訴原生家庭,楊紫口中的自己,生活在被原生家庭各種控制的高壓之下,壓抑、過度關愛、焦慮、煎熬隨之而來,她想要逃離,卻又忍離開,內心經受著持續的傷害,她內心的快樂和自信在這種傷害中日漸微弱,讓她不堪重負卻又無處訴說。
  • 「偷偷回了趟家,看見爸爸蹲在地上抹淚」| 原生家庭的痛與愛
    原生家庭究竟怎樣影響了我們?童年的傷害是否真的要用一生治癒?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嗎?我採訪了年齡20+、30+、40+和50+的人,來一起探索原生家庭的話題。「我靠父母的愛,撐過了離婚的歲月」@山上的精 42歲 女 老師我想對原生家庭道一聲感激。我家人從不會因為我是女孩而輕視我。
  •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有多困難
    每一個字都力透紙背,每一個字都沾染著她在真實世界和原生家庭之間搖擺和撕裂的鮮血。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隨著一些心理學社會學通俗文本的面世,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通常,我們將一個人出生並成長的那個,有父母和兄弟姊妹共同參與其中的家,叫做原生家庭。作者塔拉的原生家庭,有一對堅持自己宗教信仰,認為教育無用並大力倡導男尊女卑的父母;還有六個各懷心思,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溝通,甚至暴力相向的哥哥姐姐。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包括愛和喜悅,也包括創傷
    而這個生命史不只是我個人的生命史,而是包括我原生家庭的生命史,我原生家庭系統的生命史。而我對這份追溯的興趣正是我對家庭家族生命系統的愛和皈依,或許也是未了的情結。我對自己的研究、了解是一種「考古」。能夠去重新閱歷、研究我們的生命史,事實上是一次對自己最深的陪伴,也是跟自己一次最深的和解;當我們深深地去看到那些曾經的難過、創傷時,這是一次愛的交融、愛的相遇。原生家庭系統中的那些榮耀、那些喜悅、幸福等,讓我們內心感覺幸福、有力、榮耀。
  • 高情商的王詩齡告訴你:開掛的人生,要有原生家庭充足的愛和理解
    維基百科解釋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主要包含洞察他人目的與動機的能力,以及認識並理解自我的能力。現如今,關於對原生家庭的研究和討論層出不窮,但原生家庭到底以怎樣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或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可以讓我們略窺一二。很多網友當年都羨慕「生女當如王詩齡」,在知道她的家庭條件後又望而卻步。
  •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論擺脫原生家庭傷害5個方法
    曾經錯失的愛之體驗,造成了自己成年後面對事業、面對愛情、面對婚姻的悲觀心態。 有人會覺得,王鷗都這麼漂亮了,也拍過很多有口皆碑的影視劇,為何還會自卑?其實根源就在於原生家庭。
  • 宋丹丹說,我生了個廢物:談原生家庭為什麼會傷人
    操控原本不是貶義詞,畢竟初出世界的孩子難免有思想偏頗的時候,然而過度的操控卻讓一個原本的天才,因對操控的反抗心理不斷堆積,成為了反偵察能力超強的弒母惡魔,這便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一書中所描述的,原生家庭之罪的一種:操控型父母。
  • 原生家庭傷害不可說之痛:前有樊勝美、蘇明玉、現有房似錦、陳嶼
    近幾年,但凡比較火爆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家庭倫理劇,不管是描繪上班族群像的《歡樂頌》,還是直接聚焦了原生家庭《都挺好》,還是講述房地產行業的《安家》,還有前段時間爆火的女性群像劇《三十而已》,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只要講到家庭的,一般都會重男輕女,或者側面通過婚戀觀來展示原生家庭的影響
  • 原生家庭的「我都是為了你好」 終其一生都在治癒
    原生家庭的影響,終其一生都在治癒,我渴望被愛,也更怕傷害。02這也許是我第一次公開說我的童年,其實我也是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真的覺得很累,我這幾十年都在為父母活了。04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深?我終於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用再去被質疑和看不起。其實愛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我的家庭卻選擇了這種「傷害式」的愛。
  • 《以家人之名》的2個道理,我們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拼湊在一起的家庭,好在兩位爸爸非常有愛 ,三個孩子抱團取暖,愛治癒了原生家庭的傷痛。凌霄和子秋是幸運的,他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對很多人來說,原生家庭是纏繞一生的噩夢。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1 剝離原生家庭,組建新的親密關係,重新定義家庭凌霄和子秋,他們的過去都非常不幸。但是來到了李尖尖家裡之後,他們逐漸感受到了親情,關愛。他們像家人一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一起長大。新的親密關係逐漸治癒了原來的傷痛。
  • 浙產電影《歌帶你回家》1月11日上映牛犇參演
    日前,溫情勵志電影《歌帶你回家》發布了影片終極預告,展現了小百靈家庭災難是如何一步步蔓延開來,而找尋走失的弟弟是他們唯一的信念。該影片由國家一級導演謝亮宏執導,電影製片人錢海毅擔任總製片,劇作家趙江麗擔任編劇,表演藝術家牛犇、演員李品夆、艾米、張捷、呂澤先等聯合主演。
  •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啟人生》
    第一次接受這個詞還是在電視上,隨著《都挺好的》、《安家》等劇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一時間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但是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當我拿著這本《重啟人生》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的原生家庭我選擇不了,但是現在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今天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其實,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又很陌生,熟悉的是,它離我們很近,一出生,我們便生活在原生家庭中;可是又陌生,是因為,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過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自卑,如何解脫?想療愈,只要做好這三步
    你們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感到自卑嗎?隔壁小微以前特別牴觸別人問關於她家庭任何方面的一些問題。小微的家庭很普通,父母感情非常不好,從小她都是在謾罵聲中度過的。早上睡不好一個覺,都是在他們的爭吵中醒來的。那段時間她都覺得自己很抑鬱,很想逃離這個家庭。她說,從小到大聽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我們看慣了所有幸福的模樣,卻忽略了很多不幸的存在。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
  • 寫在《摩登家庭》全劇終|「原生家庭」是個很美好的詞!
    我們為什麼愛《摩登家庭》?只是因為愛看老夫少妻、同性婚姻、三娃中產這樣的非傳統家庭鬧出來的笑話麼?因為這個家庭,在過往十年裡,不斷以愛啟發我們、引導我們、鼓舞我們,令我們終於覺得:也許「原生家庭」,根本可以是個很美好的字眼。我身邊有太多愛追這部劇的朋友,她們都在《摩登家庭》裡找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某些影子——對於那些好的,深刻感激;對於傷害過的,學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