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說家喬安娜·古德曼的最新作品《帶我回家》,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加拿大的一個故事:
女主麥琪非常崇拜有「種子大師」之稱的父親,她喜歡聽父親講那些關於種子的故事,從很小開始就在父親的種子店幫忙,並且希望將來的某一天能夠接管種子店。而麥琪也是父親最寵愛、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但是當麥琪違背父親的意願愛上了隔壁的窮小子加布裡埃爾之後,父親的寵愛便不再了,他把她送到了離家很遠的姨父母的農場裡,期望以此斬斷兩個年輕人的情絲。悲劇的是,在姨父母家的麥琪被姨父強暴了,與加布裡埃爾也發生過關係的麥琪不確定自己肚中的孩子是誰的。
在那個不開化的年代,一個未婚生子的女性足以毀了一個家庭的聲望,因此當麥琪生下女兒艾洛蒂之後,艾洛蒂便被父親強行送到了孤兒院。
多年之後,麥琪順著父親的意願選了一個合適的對象結婚,卻多次流產再也沒能生下孩子。麥琪對艾洛蒂的思念愈深,始終未放棄尋找她。
而此時的艾洛蒂卻因為當時政府頒布的一項新法令:將提供給精神病院比孤兒院更多的財政撥款,而深陷日復一日的非人折磨。貪婪的教會藉機將掌管的孤兒院改造成精神病院。
艾洛蒂的命運因為這項法令多了諸多悲劇色彩,麥琪與艾洛蒂的重逢之路也變得迷霧重重。直到有一天,一則奇特的尋人啟事帶來了轉機,艾洛蒂在與母親麥琪分離23年之後,終於踏上了回家之路。而這則尋人啟事也揭開了一段埋藏了23年的真相,最終帶艾洛蒂回家的竟是當初那個狠心把她從麥琪身邊送走的父親的愛。
看完這個故事,總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複雜情緒,關於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傷害與愛。或許這種複雜的情緒對應的就是父母給予我們的那種複雜難言的愛,這份愛裡有不合宜的傷害,卻最終也是愛。所以,我想借著這部作品,也許我們可以重新來理解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那些傷害以及愛。
一、選擇看見傷害還是愛?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麥琪的父親因為害怕麥琪與隔壁的窮小子走到一起會不幸福,所以把她送去了離家很遠的姨父母家的農場。而這件事也變成了後續悲劇的開端,一是麥琪被覬覦她年輕身體的姨夫強暴了,二是兩個年輕人因為分離變得更加親密,發生關係,導致麥琪懷孕了。
而那畢竟是一個不開化的年代,村裡的一個女人只是因為離婚就受盡了他人的冷眼和排擠,更別提一個未婚的年輕女孩未婚先孕生下孩子,該是多麼大的一件醜聞。這不僅會給家庭帶來羞辱,也會毀了女孩以後的人生。這是麥琪父親的想法,因此他強行把麥琪的女兒送走。
麥琪生下女兒後,在陷入昏迷前努力地說了一句:「她叫艾洛蒂,請你們告訴爸爸」。
麥琪的父親狠心地送走了她的女兒,讓她和艾洛蒂骨肉分離23年之久,更是在23年的時間裡飽受內疚和思念的折磨。
而艾洛蒂也因此在孤兒院改造而成的精神病院裡飽受折磨,被迫服用大量精神麻痺藥物、被關禁閉斷食、被強暴毆打,直到成年後在好心的修女幫助下離開了那裡,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很多對普通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艾洛蒂都需要重新學習,勉強生存下來。
麥琪的父親愛麥琪嗎?我想是愛的,他所做的一切的確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做的選擇,因為他無法容忍自己的女兒因為年少的一次錯誤,斷送整個人生,他迫切地想要讓麥琪的人生重回正軌,因此在姨父母家生下孩子,把孩子送走,麥琪的這段經歷就可以掩蓋了。
但是無論是剛開始對麥琪戀情的阻撓,還是把孩子送走這個事實,都最終釀成了麥琪和艾洛蒂長達多年的痛苦。這些傷害也是無法迴避的。
可最終卻也是父親的愛,讓麥琪和艾洛蒂得以團聚。一是父親聽到了麥琪的祈求,把艾洛蒂的名字給了她的女兒再送到孤兒院,後來也以想要領養的名義關心艾洛蒂的成長,甚至真的動過把艾洛蒂領養回來的念頭,只不過一念之差放棄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而後來又開始在報紙上刊登艾洛蒂的尋人啟事,最後成了麥琪母女團聚的關鍵。
父親愛麥琪也傷害了麥琪和艾洛蒂。在找回艾洛蒂之前,父親已經因癌症而離開這個世界,曾經那麼渴望父親認同,那麼愛父親的麥琪,因為這些傷害的存在覺得父親不再愛自己了,而在真相揭開之後,她又重新感受到了父親的愛。
愛、傷害都是事實,而麥琪最終選擇了看見父親那份深沉的愛,當重新感受到這份愛的時候,她的內心也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受過傷害,我們不否認傷害,但是仍然可以選擇去看見那份愛,感受愛的流動,而不再一味抓著傷害不放,對愛卻視而不見。
選擇看見什麼、感受什麼、接納什麼,主動權在自己手中。
二、理解父母也是人,與父母在人的層面上相遇
看這部小說的時候,真的覺得心情挺沉重的,有那麼些瞬間,會去責怪麥琪的父親怎麼如此狠心、一意孤行,釀成了麥琪和艾洛蒂的巨大痛苦。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神,因為父母無所不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種對父母的崇拜和神化會一直內化在孩子的心裡,那就是孩子會天然地覺得父母是完美的,父母是不會犯錯的,也正因此,當父母犯了錯之後,孩子會覺得不可置信,不能原諒。
你是我的父母,你怎麼能這樣?
所以,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重要一步就是:在人的層面上與父母相遇。
想像一下,當我們從年幼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成人,我們的身高在逐漸變高,我們的視線也逐漸與父母持平,當我們從平等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行為,就能理解很多。
麥琪的父母的行為也是這樣的,從人的層面上去看待他們,就能更多地去理解。因為自身的局限性,麥琪的父親執意認為麥琪與隔壁的窮小子加布裡埃爾在一起會不幸福,就強行拆散他們造成之後的悲劇。
他選擇送走麥琪女兒的行為,也許就是在那個當下他作為父母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當我們能意識到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真正接受他們作為人的存在,就能接受他們犯錯誤,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些傷害也並不是父母有意為之,如此就更容易釋懷。
如果不能看見這一點,就很容易陷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出不來,也無法找到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當下的情境。
三、改變自己,終結傳遞父母心理上潛意識裡的「未完成」
麥琪的父親因為自己婚姻的不幸福,就極力希望麥琪不要重蹈覆轍,只可惜麥琪也一如父親,深陷在對法裔男孩的感情裡。而後,又因為希望贏得父親的贊同,在生下孩子後,與加布裡埃爾斷了聯繫,多年之後順從父親的心意,與門當戶對的羅蘭德結了婚。
只是這種父親預期中的完美婚姻並沒有給麥琪帶來幸福感,在多次流產之後,麥琪遵循自己的意願與堅持與羅蘭德離了婚,和重逢的加布裡埃爾在一起。
麥琪的父親從小就失去父親,母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女人,她對他成為園丁這件事總是冷嘲熱諷,麥琪的父親對此深惡痛絕。他娶麥琪的母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母親的反抗。
但是當結婚生子之後,麥琪的父親卻又做了與當年自己的母親如出一轍的事:就是把自己的伴侶和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這種家庭的代際傳承使得自己的子女遭遇了和自己一樣的命運。
而自己的婚姻關係也對麥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剛開始在與加布裡埃爾感情中的退縮還是與羅蘭德結婚,都是麥琪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同與愛做出的選擇,這也造成了麥琪的不幸福,一如自己的婚姻。
麥琪父親的那些「未完成」都由麥琪一力承受了,幸運的是到了麥琪這裡,麥琪最終有勇氣找回了自己的幸福和愛,完成了心理上的修復。所以最終這個故事,還算是完滿的。
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所有你自己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在無意識中傳給你的孩子。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父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將一切悲劇終止在我們這一代,並轉化為資源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