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2020-12-19 雲開書院

作者:餘雲開

《人間世》是《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

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

一直以來,眾多學者解讀莊子都認為莊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包括《人世間》在內,很多學者認為莊子強調「不勸勉無德君王」「不追逐名利」「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等等,這些思想,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

其實這些都是對莊子的誤解,仔細研究,恰恰這些正是莊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創精華所在,或者說是最正確、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從總體上來分析,我認為《人間世》主要包含三層智慧境界:第一層境界,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第二層境界,順道而為,入世才能養生;第三層境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圓滿

這三層境界正好對應《逍遙遊》中提出來的「無己、無功、無名」的思想,下面我們一一講解。

一、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

在第一層境界,莊子用孔子教導顏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學。

值得注意,在這裡莊子用孔子和顏回來舉例,可見莊子對孔子還是很尊崇的,或許他認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那麼,他也是藉此對儒家門徒的一個提醒,不要忽略孔子的核心思想的「無為」潛意識,而做「有為」的動作。

在這一則寓言故事裡,顏回聽說衛國國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意思是衛國國君年輕識淺,獨斷專行,魚肉百姓。所以,顏回想用孔子的仁政理念去衛國改變衛國國君,就來與孔子告別。

孔子聽了顏回的「夢想」以後,就知道顏回這孩子還有問題了。因為,顏回是帶著去改變衛國君的心態去的。那麼,反過來就是顏回認為自己的德行很高,其潛意識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教化衛國君,然後自己可以獲得美名。說白了,這就好比用別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種做法,無疑等於拿著刀劍去刺殺衛國君,那麼顏回無疑肯定要遭到衛國君的迫害。

所以,孔子並沒有大讚顏回的勇氣可嘉,或者為有這樣敢於擔當的弟子表示高興,而是嘆氣說:「恐怕你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

孔子接著說: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其意思是,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私慾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裡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緊接著,孔子很嚴厲地對顏回說: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在這裡,莊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個議題,就是道德和智慧其實就像兩把兇器,不過是人世好名和好爭的產物。當然,莊子在這裡說的是指世俗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說世俗的小聰明、小把戲。就好比夏桀殺害了敢於直諫的關龍逢,商紂王殺害了力諫的叔叔比幹,這些賢臣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都以臣下的地位撫愛百姓,但他們以臣下的地位,擁有了超越國君名氣。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道德修養高尚而排斥他們、殺害了他們。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

也就是說,當世俗中有了這兩樣東西,人們都會以擁有這兩樣東西為追求,不管有德無德之人,都愛用這兩樣東西來標榜自己,有德之人固然理所應當,無德之人則就會為此不擇手段。這就造成了更加不道德、不智慧的狀態了。

假使我們是顏回,聽到這裡,心裡未免會犯嘀咕,照你老這麼說,那國家永遠都不可能治理好了,因為賢臣當不得啊,只能做些溜須拍馬之徒才保險嘛。

莊子當然知道我們會有這個想法,所以他又借孔子的口對顏回說,即使這樣,我還是聽聽你的做法。

顏回就說:「我外表端莊,內心虛豁、秉正誠直,勤奮努力終始如一。總之老老實實的,手拿朝笏躬身下拜,做一個臣子應該做的,也不求名聲,這樣總可以吧。」

孔子嚴肅地說:「這怎麼可以呢?衛君剛猛暴烈盛氣露於言表,而且喜怒無常,人們都不敢有絲毫違背他的地方,他也藉此壓抑人們的真實感受和不同觀點,以此來放縱他的欲望。這真可以說是每日用道德來感化都不會有成效,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樣,服服帖帖,又怎麼能感化他呢?」

到這裡,別說顏回,我們普通人也感到鬱悶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該怎麼辦?不過,顏回很謙虛,他對孔子說,如此,我也沒有什麼辦法了,請問老師應該怎麼做呢?

莊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辦法:齋戒清心,即先修煉心齋。所謂修煉心齋,其實對應逍遙遊中的「無己」的概念,意思是消除一切自我私慾、自我喜好、自我成見,讓心達到虛無空明、不摻雜一絲私念的境界。

那麼,當達到這個境界了,你去入世時,你就不會那麼執迷,看不清險象環生的環境,從而走向死胡同;此外,你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誠意」,比如你對別人好,就真的是對別人好,而並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樣你才能夠無論做什麼,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也就是說,顏回想要去感化衛國君,他需要先做到「無己」,先獲得衛國君的信任,就像聖人一樣,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場合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凡事心裡通透明亮,張弛有度,拿捏精準,這樣才能保全生命。否則,一味的想著用自己的優越感去碾壓別人的不足,肯定會先遭到毀滅。

可能有人會說,做人就應該敢於直言,或者說直來直去。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要知道顏回的目的是解決衛國君「不道德」的問題,這才是目的,而不是成為英雄。解決不了問題,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成為英雄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成為英雄自然光榮無限。

這就是「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含義,即達到凡事無己的境界,你的心才會明亮,知道適可而止,明白得之為幸,不得之亦為幸,便不會在行事時生出機心、怨恨、悲喜、詭計,從而就吉祥如意了。

所以,莊子強調,如果你入世沒有這個修煉,註定是要經歷各種磕碰、挫敗,直到有一天你達到無己的狀態,你才會否極泰來。

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很複雜,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面對,不是你能迴避得了的。當然,莊子也想到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人間世》第二部分討論的話題。

二、順道而為,入世才能養生

莊子在第二層境界寫了兩個寓言:在第一個寓言裡,莊子講楚國葉公子高將被楚王委派去齊國傳達楚王的政令,但齊國人表面恭敬其實內心抵抗,而且兩邊君王都有自己的情緒,無論事情辦成辦不成,都會得罪某一方,所以他不知道該怎麼去傳達這件事,就向孔子請教;

與第一則寓言相近,在第二則寓言裡,顏闔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但衛太子是一個殘暴無德的人,顏闔不想去做這種人的老師,但又不得不去,於是他向蘧伯玉討教該怎麼應對?

這兩個故事內容相差不大,都是講人在處世時,面對不得不做的事情時的困境該怎麼辦?

莊子首先就借孔子的口說,其實,道德修養高的人就不會有這個疑惑,他知道做一個臣子的道義,就是要完成臣子的道義之事,作為一個臣子,本來就有不得已的事情。所謂「物來順應,直下承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只要按實際情況去辦就好了,不要在這其中添加個人的東西,超出實際的東西不要去做,這樣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受上司委派辦什麼事時,不要帶著功利之心,將這件事交託於道,成則就成,不成則不成,萬不可為了討好上司,想一些歪主意去做。

就比如在職場中,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成長自己,切不可為了晉升去耍小聰明,免得最好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甚至為了利益,不惜損害同事的利益,這就更危險了。即使有人上位成功,但總有一天他也會因為不能「厚德載物」,從高處摔下來。所以,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憑實力晉升,才能走得穩、走得踏實。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最划算的、最正確、最安全的成長之路。

所以,在第二則故事裡,莊子借蘧伯玉的口進一步強調:要警惕,要謹慎!如果君王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你也姑且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無識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線。他如果跟你無拘無束,那麼你也姑且跟他一樣無拘無束。慢慢地將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軌,便可進一步達到沒有過錯的地步。

在這裡,莊子強調的應對法則,就是用逍遙遊裡講的「無功」思想,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要想著能得什麼功,不被其所害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不被其害,就要順著他,也就是順道而為。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慣著他,由他自生自滅,你不去抵擋他,自然會有比你更有能量的人來抵擋他。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不道德,因為你一道德,就是破壞了真正的道德。

舉一個列子,如果你的上司是一個奸詐的小人,通過耍手段上位的人,你想要去改變他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疑是痴人說夢。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只能會被打壓或開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煉好自己,想好應對他倒臺時的解決方案,而且你越沒有幹涉他在作惡路上的奔跑,他就會越早垮臺。

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定律,同樣,面對那個殘暴君王,顏闔被請去當他的師父,他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從他,一點一滴去引導,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順其自然,千萬不要想著一定要改變,當你一這樣想,你就會想方設法,一想方設法,就容易產生「逆方法」,一用「逆方法」就必然會遭到暴君的討厭,那麼離危險就不遠了。但如果你順著他,沒有要改變他的「功利」之心,你不僅可以保身,還可以不成為「他自作孽不可活」的畔腳石——因為總有一天他會被人推翻。

這就是「順其自然、順道而為」在特殊困境中的實際應用。簡單說,就是事情該是怎麼樣的,就是怎麼樣的。如果我處在其中,就是保持「無為」態度,「順其自然」的發展,千萬不要以一己之私慾去阻擋自然的力量。

當然,這是第二層境界,人只有達到第三次境界,才能真正的實現人生圓滿。

三、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圓滿

在第三層境界裡,莊子通過四則寓言故事來強化了活出道性的重要性。

道性是什麼,就是無形、無為、無爭、上善若水、柔弱、無限性等,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無用」。但這個無用並非原則意義上的無用,而是世俗上的無用,但卻在「道」上的大用,即「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舉一個列子,一個科學家可能不會洗衣服,但他卻能夠發明電燈、計算機等,做出更大的作用;或者一個哲學家,可能不會賺錢,但他卻能夠用文化拯救人心,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另一種闡述。

但如果,有人在這位科學家或這位哲學不會做的地方嘲笑他們無用,這就是人的無知了。這個舉例目的是讓大家更容易明白這個道理,但實際上「從無用到大用」是要比這個例子要宏闊、高深得多,或者正確得多。

事實上,人類社會的基本情形就是這樣:人們普遍用世俗的標準來判斷一個人的「有用」「無用」,從而加劇了人類緊張的生活狀態。比如現代人都會以金錢、房子、車子這些東西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高低,這就讓很多人一股腦兒往這方面專營,因此各種欺騙、爭奪、競爭、虛耗等情況就隨之出現,也就造成了各種社會矛盾與問題,諸如人心冷漠等等。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明知這是要不得的、無聊的、荒謬的,但卻仍然熬夜、不惜損壞身體都要投入到這股洪流中。

所以,在第三層境界裡,莊子講了四個故事,都是提醒人們打破認知,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圓滿。

首先,在前面兩個故事,莊子用大樹因為「材質不好、形狀彎曲」等無用的現象,道出了無用背後的大用,大樹因為無用,所以不會遭到匠人的砍伐,從而能夠活得無限大,大得超出常人對樹的認知

在這裡,大樹沒有活出某種作為世俗的用途,而是活出了「彰顯道性」的用途:即大樹活出了巨大的模樣,活出了他本該活出的樣子,成為了它本該成為的身量。而那些因為有某種用處的樹木,所以早早就被砍伐了,沒有活出更偉大、更周全、更圓滿的生命。

也就是說,我們要活出道性或者生命的最高價值,就要消除世俗的種種評判概念,或者不同流合汙、不誤入這些概念的圈套裡,這就是莊子在《逍遙遊》中講的「無名」思想。

那麼,講到這裡,問題就來了,如果人不去競爭、不去拼搏、不去自私,而是追求無用、無為狀態,那麼人怎麼活下去呢?

當然,莊子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又接著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因為天生殘疾,所以不能像常人那樣進取,但他靠給人縫補、洗衣也能養活一家人,甚至在國家發放補助金的時候,他能獲得更多補助。

很多人讀到這一段故事,有點莫民奇妙,莊子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呢?這個跟「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有什麼關係呢?甚至與這一篇文章的主題也相關不大?其實這一段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這篇文章的制高點。或者說,正是這一點推高了莊子這篇文章的思想

其實,莊子是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你不去與世人爭、不陷在世俗的名利場所中,你就無法生活了,不可能的,你只要順道而為,活出屬於你的天賦價值(或說道性),天不會不給你活下去的機會。

如果了解西方文化或者讀過《聖經》的人,對於這個寓言故事更能心領神會。在《聖經》中有一句話這樣說:

「你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天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所以,莊子真的不是一般的高明。他的哲學思想從辯證唯物主義,可以直通形上學,即高深奧妙,又十分接地氣實用。他在更高層面上,給了我們「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高深邏輯和支撐。

最後一個故事,莊子借接與的口批判了儒家積極進取的生命觀的問題: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在這裡,莊子通過接與的口,很客氣的對孔子說,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國君昏暗天下混亂的時代,不要在這樣的時代傳播你的德性,這樣就是給人設置障礙,妨礙人民行走。

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問題,在於國君昏暗,如果你去傳揚德性,就是給老百姓畫地為牢。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助紂為孽。因為,人民見國君昏暗,人民自然會在忍無可忍之下推翻昏君,也就是讓混亂不堪的天下、萎靡不振的天下重新回到有道的狀態。所以如果你去傳揚道德,就是框住了人民的行動,同時也是破壞大道。

其實,在前面那一個故事裡,莊子這篇文章已經算是高規格的完成了,但他最後又加了這個故事,顯然就是要提醒儒家,要知道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不要做了助紂為虐的事,還以為自己很高尚。這就是莊子處世哲學的高明之處。

相關焦點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而且這些後世學莊者對莊子的某些思想片斷有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其中的有些篇章也確實很妙。很多人以為《莊子》之美在於「莊周夢蝶」裡,其實《莊子》文章之美、最難寫的是非大手筆不能為的《人間世》,尤其是《人間世》的第一章要編出一段顏回和孔子對話,而且顏回每次說完之後,在孔子的提點之下還要不斷提高,其中既要符合顏回的思想和個性,還得能夠在孔子引導之下不斷提高,這是非常難寫的。那麼,為什麼莊子要用一種最難寫的方式寫《莊子》?
  • 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造就了莊子的思想和著作?
    以下,玲瓏就此背景進行分析,意圖了解促使莊子思想形成和《莊子》一書完成的「驅動力」。戰亂不斷中國在夏商及西周時代,天下都屬於大一統形態,天子就是權力的象徵。但是到了東周以後,許多舊的制度到此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春秋時代,許多方面正在快速地改變。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
    你知道「遊戲」一詞是誰發明的嗎?你知道「達人」一詞又是誰發明的嗎?萬萬不會想到它們都是古人莊子發明的吧!(張遠山)讀懂莊子,這套書就夠《相忘於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是一部生動還原莊子一生及其大時代背景的歷史小說,以莊子84歲的一生為主線,以百年戰國風云為背景,生動還原莊子及其弟子與諸子百家、王侯將相的互動,演繹了莊子一生行跡、思想形成過程、與諸子百家的思想互動
  • 莊子延續千年的哲學思想:現代社會的個人如何融入到集體
    事實上在更為久遠的時期當中,就曾經有過這麼一位我行我素、沉浸在自己世界當中的哲學家,他就是莊子。提到莊子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了,人們一般來說最常會提到他的故事,就是莊周夢蝶,或是子非魚等等這一個個故事聽起來都十分有哲理也十分深奧,也足以見得他本人的思想有多麼深邃了。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道家學派中,首推的就是老子和莊子,莊子是後出生的,但卻與老子齊名,稱為老莊。莊子,姓莊名周,原名莊周,戰國時期宋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創立了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這應該是後人稱謂的。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一生莊子的一生其實乏善可陳,主要原因就是道家思想。
  • 莊子做過五個夢,除「夢蝶」,其餘四個光怪陸離,構成其逍遙之道
    一、《人間世》篇中匠人石與櫟樹託夢的故事。而我這一生,從做小樹起,就努力做到毫無用處,避免死於你這一類木匠之手。如果你們誇我有用,我能長得這樣大嗎?況且你我都是世間萬物。你又有什麼資格品評我,斷定我是壞木?」在這個夢境中,莊子借櫟樹和匠人石的一番對話,說明了,沒有用的用處,才是世間最大的用處!真人的「無用」原本不同於俗人的無才無能,它是經歷了「人間世」種種苦難的煎熬、磨礪而自覺選擇的一種存在方式。
  • 莊子《人間世》:無用之用是大用,無用之美是大美
    莊子在《人間世》中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無用之美才是大美。而何為無用之用,何為無用之美?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石的木匠來到齊國,路遇一顆奇特的參天大樹被人圍觀,但石木匠卻一眼也不瞧就走了。
  • 莊子的深邃思想和美妙藝術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是各類思想交融的一個時代。而莊子作為老莊哲學的代表人物,千百年來倍受推崇。莊子的文學成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文章充滿想像,汪洋恣意,晚周諸子,莫能先也。「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
  •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莊子
    莊子,戰國思想家,哲學家。中國思想文化中浪漫主義的代表。莊子的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他的一生,都在回歸自然與人,而不是社會人的狀態。莊子生活極其清貧、困頓,曾向一個管河道的人借米。現在的話說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便衣食堪憂,有人請求他去做官。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我們看此篇文章安排當時所謂「得一察焉以自好」的學術巨子之地位,從(一)墨子、禽滑絡以下,接著(二)宋鈃、尹文,(三)彭蒙、田駢、慎到,以至(四)關尹、老聃,其地位一層一層加高。莊子的排序是有邏輯的,其等第所以加高的理由乃在道的精神性愈來愈加顯著,墨家的價值取向基本上是外主體的;宋鈃、尹文是無關主體的;彭蒙、田駢、慎到此類思想家已重精神性,但卻是「枯木禪」型的。
  • 98歲「賭王」何鴻燊離世:傳奇一生的背後,是淡然處世的人生哲學
    何鴻燊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經歷比好萊塢大片還要精彩跌宕。何鴻燊的去世,一時間成了各大媒體的熱門話題,人們紛紛關心他的17個子女,該如何爭奪5000億的財產。但今天我要談的卻是他一生傳奇、風月無邊的背後,是怎樣的處世哲學?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而莊子提示我們:一生恍如一瞬,拿短暫的生命換各樣的東西,值得麼?生而為人,總要花些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總要留點時間側耳聽風、抬頭看雲。所謂「珍惜時間」,未必是「利用時間」,毋寧是「享用時間」。你給時間以自由,時間才給你以意義。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一天,他們相約一起來到濠水的一座橋梁上,看見水裡悠然自得遊動的鰷魚,便展開了一場「魚是否快樂」的唇舌之戰。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每每復讀也能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蔓生出新的覺感悟,喜不自勝。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 《莊子》:「命不可解,義無所逃」
    《莊子》的第四篇是〈人間世〉,「人間世」就是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世界。此篇莊子借孔丘之口提到人間世界有兩大戒:「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人生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活在人間世,不光是一個我,而是跟很多人在一起,就從這裡說「知也無涯」。很多人在一起就會產生奔競爭追,例如一個運動會,安排了多少比賽,給出多少金牌,各隊搶領先、爭排名,這叫「知也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