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讓金融市場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央行們持續大規模「印鈔」。在摩根史坦利全球宏觀策略部門負責人Matthew Hornbach領導的團隊看來,這種情況明年將更進一步。
Matthew Hornbach承認,央行的流動性是不斷上漲的市場中最關鍵的構成部分:
它既有利於交易型金融的運轉,也改變了投資者可獲得的機會組合。
而這一點,正是他所領導的團隊看多2021年股市的一個重要理由:
在流動性方面,我們既關注「狹義」指標,也關注「廣義」指標……我們預計,以這兩種指標衡量的流動性都將在2021年擴大。
央行們將加大QE?
明年美國財政部面臨著大約2.4萬億美元的國債淨髮行量,但按照美聯儲當前的資產購買速度,預計美聯儲將只把其中不到一半(9600億美元)貨幣化。而在2020年,美聯儲的QE規模幾乎相當於買了所有淨髮行的國債。
從這個角度看,明年將出現巨大的「懸崖」。如果市場重新定價對美聯儲貨幣化的預期,這可能導致美國國債價格大幅下跌——那極有可能是美聯儲不願看到的事。
換句話說,明年美聯儲將需要將購買資產的速度增加一倍左右,才能達到今年這樣將淨國債發行完全貨幣化的效果。
在新一輪財政刺激遲遲不到位的情況下,美聯儲面臨的政策壓力越來越大了。目前,華爾街預計美聯儲最快將在12月調整政策。
除了美聯儲,澳洲聯儲、英國央行、瑞典央行等都同行們都已經明確表示將在當前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QE)。
如果將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等在內的全世界最主要的8家央行釋放出的流動性加總在一起,就會發現數字相當驚人:摩根史坦利預計,這8個央行將在2021年平均每個月購買價值3040億美元的證券(其中2380億美元將是政府債券)。平均每個月的增量相當於年名義GDP的0.7%的流動性。
對此,Matthew Hornbach在報告中寫道:
這種全球流動性注入的步伐是非常之快的,我們在2020年之前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換句話說,明年全球央行將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釋放流動性。
財政部的流動性
現在,政策局面出現了轉折——摩根史坦利預計,除了央行加速QE之外,2021年,流動性注入將不會局限於QE。央行購買證券不是流動性進入金融市場的唯一途徑。
包括摩根史坦利的很多銀行都預計,2021年將是貨幣+財政雙重刺激的年份。
在美國,財政部可以通過允許其存儲於美聯儲的現金餘額下降來增加市場上的流動性。當財政部發行債券時,它可以把錢花在政府委託項目上,也可以把錢存在名為財政部一般帳戶(TGA)的美聯儲的支票帳戶中。
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國債的發行和隨後的支出一般不會對淨流動性產生影響。正因如此,當美國財政部發行債券時,其在銀行系統的準備金會減少。當財政部花掉這些錢時,銀行系統的準備金就會增加。
而2020年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規模是史無前例的,但沒怎麼花。結果就是,財政部就有超過1.6萬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可以隨時動用。由於國會沒有就新一輪財政刺激達成一致,這筆錢到現在還沒花出去。
這樣一來,在美聯儲的財政部一般帳戶(TGA)上,現金餘額大量增加,從而影響了流動性。
如果沒有美聯儲QE,就有可能發生流動性枯竭。而儘管財政部的流動性枯竭,但銀行系統的儲備金2020年仍在增加,超過了創紀錄的5萬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2021年會發生什麼呢?
Matthew Hornbach預計,由於債務上限的截止日期,2021年財政部的一般帳戶將經歷更大的波動,但最初將導致非常大的流動性注入。
美國國會設定的債務上限的最後期限是2021年8月1日。在這一天,美國財政部將無法再發行任何超出其現有債務負擔所需的額外債務。而美國法律中有一項條款:禁止財政部一般帳戶超過在2019年的債務上限截止日期之前的水平。
根據2019年的債務上限最後期限,到2021年8月1日,美國財政部的現金餘額需要降至2000億美元。
財政部一般帳戶的餘額目前略低於1.5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財政部需要在未來8個月花掉1.3萬億美元,將大幅度超過同期美聯儲960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
這種大規模的潛在流動性注入或許解釋了為何拜登選擇耶倫擔任財長。畢竟,美國財政部將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將與鮑威爾明年的做法差不多,幾乎相當於1美元國債淨髮行額兌1美元流動性。
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還記得今年3月15日美聯儲首次宣布加大QE來提供流動性之後的市場是怎麼回應的嗎?摩根史坦利提醒:「這些流動性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流向了最需要的地方:標準普爾500指數觸底,貿易加權美元指數在3月23日見頂。」
自那以來,美元指數下跌了9.4%,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60%。此外,美國10年實際收益率下降了100個基點,而10年盈虧平衡通脹率上升了100個基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2020年的流動性注入已經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
而對於2021年,由於可以預見將有大量流動性進入市場,而主要經濟體仍將利率維持在低位,投資者將有足夠的動機把錢拿去追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