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新三樣 用鮮花、卡片、黃絲帶替代燒紙放炮

2021-01-07 嘉興頻道

  清明將至,新疆烏魯木齊迎來祭祀高峰。記者在烏市東山生態園入口處看到,幾位市民正在書寫追思卡片。東山生態園首次設立了大型追思牆,市民可以在追思卡片上寫下對故人的思念。此舉受到很多市民歡迎,這幾天已有2000多名市民書寫了追思卡片。

  「寫幾句話給逝去的親人,讓追思卡片寄託自己對親人的懷念,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綠色環保,而且有人文情懷。」市民王女士說。

  為倡導文明祭祀,今年清明期間,烏魯木齊市殯葬服務中心推出「祭祀新三樣」:鮮花、卡片、黃絲帶。「1000響的鞭炮可以換5支菊花,2000響的鞭炮可以換7支鮮花;3刀黃紙可換1支鮮花,5刀可以換兩支。」在東山生態園入口處的兌換點,工作人員正忙著給幾位市民換鮮花,換取鮮花的群眾可以免費領取一張追思卡片和一根黃絲帶。

  「我覺得用鮮花比燒紙好,既不汙染環境,也不會引起火災。我看到這裡可以用黃紙換鮮花,就過來把所有的黃紙換成鮮花了。」劉女士說。

  烏魯木齊市殯葬服務中心統計,3月26日到31日,市民已用黃紙、鞭炮換取了3000多支鮮花,跟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用黃紙、鞭炮換鮮花的人數明顯要多出很多。

  「今年不僅放鞭炮、燒『雷人』祭品的人沒見著,連燒黃紙的人數都少多了。」烏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丁玲玲表示,用鮮花、追思卡片等祭祀親人的方式已經成為主流,墓區的垃圾也比往年同期減少很多,墓區空氣品質較往年有較大的改觀。

  為樹立文明祭祀新風尚,今年清明期間,烏魯木齊市殯葬服務中心與幾家網站共同推出了微信祭祀平臺。市民只要關注官方微信,在子菜單上的右下角就可以看到「微信祭掃」的入口,點擊即可進入。除了微信祭祀,還有很多市民直接登錄烏魯木齊市殯葬服務中心的網上祭祀平臺——「網上紀念陵」進行祭祀。在網上紀念陵,市民只需按照提示進行操作,幾分鐘就可以為親人建立一座網上紀念館。

相關焦點

  • 文明祭祀 是最好的緬懷
    倡導文明祭祀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時代風尚所趨。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們工會人做起,從家庭做起,為奪取疫情防控全面勝利貢獻力量。文明祭祀,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的具體體現。其實祭祀方式,不只放鞭炮、燒紙錢等,還有很多環保又創新的祭祀方式,一起來看看!網絡祭祀登錄網上祭祀的活動網站,可向故去的親友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
  • 詩歌朗誦、網上祭祀、鮮花祭祀 成都倡導文明祭祀
    清明節將至,記者在成都部分公墓(陵園)看到,前往祭祀的市民絡繹不絕,與往年不同的是,免費樹葬、詩歌朗誦等綠色祭祀方式得到不少市民認可。成都殯葬協會會長李崇祿表示,廣大市民已逐漸接受了綠色祭祀。王波 攝  為倡導生態環保祭祀,成都部分公墓(陵園)在繼續開展「香蠟紙錢換鮮花」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其他多種形式的文明祭祀方式。近日,位於龍泉山上的長松寺公墓就首次推出了清明詩歌朗誦寄哀思活動。
  • 清明:環保文明寄哀思 鮮花祭奠已故親人的越來越多
    3月28日,在石家莊市長安公園花店經營鮮花生意多年的店主王女士告訴筆者,近兩年來,清明節已逐漸發展成為繼春節、情人節、母親節後鮮花暢銷的又一個節日,「用鮮花祭奠已故親人的越來越多了」。「祭祀少燒一刀紙,會讓省會的天更藍。」省英烈紀念園工作人員李寧告訴筆者,近年來,該園一直在努力把低碳環保理念滲入到祭奠活動中,倡導市民摒棄傳統祭奠方式。
  • 燒紙錢:中國提倡文明祭祀、禁燒紙錢,老外卻出高價搶購中國紙錢
    引言燒紙錢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習俗,千百年來深受民眾追捧,每年到了清明節、中元節,人們都會購置紙錢元寶,去先祖墓地焚燒祭祀。尤其是農村地區,燒紙錢的習俗更受人們重視,無論身在哪裡,工作有多忙,到了日子是一定要趕回來,給祖先燒紙。
  • 鮮花獻逝者卡片寄思念
    為倡導文明祭祀新風尚,共度平安、綠色、生態的清明節,道裏區撫順街道辦事處撫順社區日前啟動「移風易俗樹新風文明祭祀我先行」活動,百餘名社區居民填寫「追思卡」並為逝者獻上鮮花。活動當天,幾十位居民陸續來到社區領取「追思卡」,認真地在卡片上寫下對親人的思念。
  • 江門市舉辦2020年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
    本次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儀式設主會場和分會場,主會場設在江門市殯儀館(江門長青墓園),分會場設在各市、區相關殯儀館、公墓、骨灰樓(堂)等殯葬服務機構。  在江門市殯儀館(江門長青墓園)主會場,條條黃絲帶飄揚,朵朵杜鵑花飄香,束束黃菊花訴說著思念和祈禱著祝福。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現在看來他說的應該是一句俗語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說早期的先人們祭祀他們的祖先,不玩虛的,五穀雜糧,牛羊豬雞鴨鵝什麼的,都會進行供奉,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草根,總是要用可以吃的東西貢獻,叫犧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 做好自身防護,是生者對逝者的最好告慰 我市推出清明免費鮮花代祭...
    工作人員正在為墓園樹木掛上黃絲帶。    江門日報訊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朱磊磊) 鮮花祭故人,春雨寄哀思,又逢一年祭祀時。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節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江門市日前發布通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市清明現場祭掃按下了「暫停鍵」。為滿足廣大群眾清明節祭祀祖先的願望,代獻花、寄心語、掛絲帶等,成為我市許多墓園今年的「標配」。將舉辦鮮花代祭公益活動「現在我們墓園已經全封閉了,不接受市民個人祭掃,但是請您放心,我們工作人員一定會代為敬獻鮮花,把您的思念傳遞給故人。」
  • 網上掃墓流行,燒紙、上香都消失之後,清明節還是「清明節」嗎?
    小販一般都會把祭祀用品放在墓園錢賣,特別是趕上清明節一帶日子,價格故意要往上提一些,但這種一年一次的活動,又是面對已逝之人,大多數掃墓者都不會計較。花可能是絹花或鮮花,多見白色黃色,還是以菊花為主;上香用的香已經成了一個長得像玩具般的電子香,製作看上去很簡易粗糙,價格也比較便宜,就在墓園前賣,但畢竟是這種場合使用的,有些嚴肅的意味在裡面。
  • 露天焚燒祭祀,沙河這三個人均被罰2000,移交公安機關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沙河市大力提倡鮮花祭祀、植樹祭祀、公祭悼念等文明祭祀,禁止焚燒紙錢、冥物等愚昧落後的祭祀方式。但還有部分人按照舊習焚燒紙錢、冥物上墳祭祖,給露天禁燒也帶來了很大隱患。現將我市近期發生的3起燒紙祭祀違法典型案例公開曝光。
  • 文明祭祀是對先人 最好的告慰
    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俗稱「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  「寒衣節」的祭祀習俗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大多數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墓地,紀念已故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人們為了祭奠故去的親人,便在十月初一這一天為亡故的人焚燒紙做的衣服,象徵送去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行為逐漸衍生為祭祀習俗「寒衣節」。
  • 關於全面禁止祭祀燒紙品的意見,中華傳統孝道文化解讀欣賞
    全面禁止給過世父母親燒紙燒香是大家堅決反對的,為什麼?這不僅是中華孝道的傳統文化繼承延續,更是去世親人走上黃泉路,各個節點的生活必須品的必須需要。剛剛去世的老人,要過一七,三七,五七,七七四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一百天。
  • 寒衣時節 文明祭祀——歷下區紮實做好公墓文明祭祀和防火工作
    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由於疫情原因,清明節、中元節公墓無法祭掃,寒衣節期間將出現市民集中祭掃的態勢,用火隱患也將進一步加大。
  • 賞花寄哀思 成都雙水碾街道文明祭祀護沙河
    8月31日,成都市成華區雙水碾街道開展「秋賞彼岸花」暨中元節文明祭祀主題活動,並發起了以中元節為主題的護河志願服務活動。環保秋賞彼岸花 寄緬懷之情「看看彼岸花,領條紅絲帶吧,不燒紙了!」8月31日,雙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區舉辦了「秋賞彼岸花」暨中元節文明祭祀主題活動,以此讓居民度過一個文明、環保、安全的中元節,樹立文明祭祀新風。活動現場,每位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臉頰和手背都畫有彼岸花的圖樣。在中元節來臨之際,以彼岸花之形寄託對先人的緬懷之情。轄區居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往年燒紙的傳統是少不了的,無論在成都還是在外地的兒女都會回來參加。
  • 女醫生燒紙祭祀產生濃煙遮蔽高速公路!致11車追尾3人死亡
    但鍾某仍然和其家人在本遼遼高速公路旁燒紙祭祀其爺爺,導致產生大量濃煙,高速公路本溪往遼中方向視線不清,造成高速公路上11輛車連環追尾,事故中3人死亡多人受傷。2020年12月,這起案件在瀋陽市遼中區法院一審宣判:鍾某因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刑。1987年出生的鐘某是瀋陽遼中區人,有研究生文化,某醫院醫生。
  • 在我國,給過世的人燒紙,「送錢」,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陋習呢?
    給過世的親人燒紙燒香。是還活著的人對死去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人不是機器。都是有感情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敬畏大自然。敬天禮地。也是應該的。以前真的很容易見到街邊有人燒紙,白事也好節日也罷,冒點菸倒也沒什麼,但那些紙灰和碎紙滿大街都是,環衛工人壓力很大,後來市政每逢清明中元春節前都會在街邊擺一些祭祀焚燒爐,上面貼著文明祭祀,現在真的是好很多。
  • 中元節市民扎堆路口燒紙,大爺更是語出驚人:路口燒紙死人好領錢
    但是,有些祭祀儀式至今還保留著。就比如每年一到中元節,人們就需要燒紙祭祖。用這種方式寄託對逝者的思念、懷念先賢。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種由來以久的祭祀形式,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祭祀的方式要注意一下,最起碼要保證安全、不影響他人。
  • 一束鮮花祭故人: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文明祭祀寄哀思
    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領取鮮花現象。文明祭祀標語。紅網時刻張家界4月1日訊(通訊員 卓少民)「清明節用鮮花祭奠先人, 這是頭一次,不過感覺很好,既環保又安全」。4月1日,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劉樹林在村部免費領取祭祀鮮花後,對三王村開展的「一束鮮花祭故人」活動大加讚賞,並承諾將綠色祭祀新風尚進行到底。為貫徹落實《張家界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樹立文明祭祀新風,有效防範森林火災的發生,慈利縣廣福橋鎮駐村工作組積極聯繫相關部門在三王村投放一千多束鮮花讓該村村民免費領取,以此響應「告別陋習·文明祭祀」倡議。
  • 倡導文明祭祀 保障平安有序
    ,實行延長周期、錯峰祭祀,確保冬至文明祭祀平安有序。同時,殯葬單位要設置祭祀路線指示牌,引導群眾有序祭祀,避免出現人流聚集、道路擁堵現象發生。在顯目位置懸掛張貼疫情防控、文明祭祀橫幅、標語和服務指南,引導市民文明祭祀、有序安葬。積極與當地公安部門聯繫並取得支持,增派警力或保安,維護現場秩序。
  • 網上祭祀能否取代傳統祭奠方式?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採用網上祭祀缺乏誠意,沒有儀式感,是對先祖的「不敬」,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更是不理解這樣的一種祭祀方式。在這樣的一種爭論背景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助力者、數位化解決方案服務商,易拜網認為:網上祭祀是否會取代傳統的祭祀方式,暫時無法下定論。但在當下,選擇網上祭祀不僅僅對個人生命安全有利,更對社會整個疫情防控工作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