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的孩子做事喜歡拖拉磨蹭,洗澡、睡覺、吃飯、上學、做作業時常伴隨著父母的催促,分分鐘考驗著父母的耐心。
一位年輕的媽媽曾在微信群裡抱怨:七歲的女兒玲玲一直都改不掉磨蹭的毛病,晚上不著急睡覺,早上又賴床。穿衣、洗臉和吃早飯都慢慢悠悠地,經常導致上學遲到。玲玲晚上寫作業也會寫到很晚,中間被各種零碎的事情分散著注意力,半個小時的作業可以寫成三個小時。
孩子做事喜歡拖拉磨蹭,這也和父母有關係的。他們經常被父母嘮叨、催促,便會產生報復心理,以做事拖拖拉拉來反抗。
還有就是父母太過溺愛孩子,什麼都一手包辦,幫孩子穿衣服、洗澡等。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真要自己動手的時候不知所措,所以也會養成拖拉的習慣。
最後一點就是孩子的時間觀念淡薄,因為時間都被父母和老師安排好了,孩子只是個執行者,缺乏對時間的規劃,容易陷入拖延的狀態。
那麼,家長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改掉拖拉的習慣呢?
1.把責任還給孩子
很多孩子都沒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因為父母們過於溺愛,事必躬親。在孩子有了動手能力後,父母要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不要事事代勞,要把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重視自己的事情。
2.換一種方式催促孩子
一味的催促只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情緒,讓孩子手忙腳亂,把事情做得更糟。對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多一點耐心,讓孩子享受探索的過程。父母可以把「趕快」換成「我希望」,不要把自己過於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帶給孩子。
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份時間計劃表,有條理地按照上面的內容去完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4.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父母可以讓孩子主動思考遲到的後果,當孩子們因為拖延遲到或者沒有按時完成作業,他們就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承擔被老師批評的後果。這樣孩子才會長記性,以後就會為了避免批評而不再拖沓。
5.適當給予孩子激勵和表揚
孩子磨蹭是因為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以至於走神、排斥。平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最近寫作業快了很多,媽媽獎勵你周日去一次遊樂園吧。」孩子受到表揚和鼓勵後,他們就會更加有動力,從而自發自覺地加快做事效率。
孩子拖拉磨蹭不要著急,父母們要對症下藥,多一點耐心,不要一直催促。只有當父母的情緒平和了,孩子的反抗情緒才會相應的減少,才會更容易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希望每位父母都能陪孩子慢慢成長,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會孩子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