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村長做竹子碗筷的手藝讓人驚嘆,其實傣族竹編藝術遠不止這

2020-12-19 醉美雨林

看了《野生廚房》雨林大餐的朋友一定被「森林之王」巖香用刀闢出竹碗竹杯竹筷的手藝震撼到,這刀工、這手法,簡直絕了!

其實,類似的絕活很多傣族人都具備,傣族對竹子藝術品的製作博大精深。

勐遠仙境雨林大餐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裡面的竹樓,竹桌、竹凳、竹籠、達寮都是傣族竹編藝術的代表。

此外,織布用的竹紡車、竹織具,捕魚用的竹漁具等,也都是竹子做的。

竹製品種類太多了,竹碗竹杯竹筷這些都是基礎的竹子藝術,竹桌達寮等竹編製品技術含量會更高。

竹資源優勢

竹製品種類繁多以及能夠獲得我們傣家人喜愛和頻繁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擁有得天獨厚的竹資源優勢。

傣族人大多聚居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

西雙版納地處北緯21°,擁有我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熱帶雨林,繁茂密集的熱帶雨林裡植物繁多,竹類資源更是全世界種類最為豐富的,再加上西雙版納的氣候「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竹類生長快,產量高,是十分豐富和有特色的資源。

勐遠仙境城子村

而長期以來,傣族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都和竹有著密切的關係,傣族人十分了解竹子的特性,更善於利用竹子。

勐遠仙境

竹編織品製作用的工具比較簡單,一般只需要用到刀、鉗子、撬片、竹片、錘子等普通的工具,其餘的都要靠工匠的靈巧的雙手和精心的構思。

竹編織品種類

傣族的竹編織品涉及到生活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生活類器具大多是完全的竹子結構,部分是竹子和藤木組合,常見的有筷子、飯盒、杯子、竹筒、煮飯的鍋蓋,碗籮、提籃、穀倉、針線籮、桌椅板凳、衣櫃、箱子、床,出門時戴的帽子,下雨天撐的雨傘,嬰兒睡的搖籃……

還有樂器類的笛子、巴烏、葫蘆絲和裝飾類的達寮等。

生產類器具包括竹扒、簸箕、篩子、魚籮、竹筏、扁擔、織布機、水車、打杆、竹梯子等。

寺廟用器具包括佛像、齋砵、佛龕、誦經桌、滴水砵、扇子、小旗幡、竹幡杆、蠟條盒等。

建築類的竹製品多為竹木混合結構,有竹樓、竹橋、竹籬笆、涼臺、水臺等。

特殊的習俗

傣族的竹編製品除了涉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竹製品還有獨特的習俗和寓意。

在傣族人家中眾多的竹編製品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藤椅。

傣家姑娘在傣歷新年這天會帶著專屬於自己的藤凳去集市賣燒雞,傣族小夥則會去像心儀的姑娘買燒雞,若要是姑娘也喜歡這個小夥子,便會將藤凳遞給小夥子,讓他坐在身邊。

藤凳是傣族姑娘向男子表達愛慕的一種器具。

結婚的時候,傣族姑娘還必須從娘家帶上兩隻新編的藤凳,這兩隻藤凳將在她今後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她生完小孩子坐月子期間,她只能坐她帶過來的藤凳,其他人也不能坐她的凳子。

等到了她年事已高,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歸土時,她也只會坐她自己的凳子,在她過世後,也將把這個凳子帶走。

結語

月光下的鳳尾竹,竹林深處的傣家竹樓,優雅靈動的孔雀舞,是多少人印象中的西雙版納。

房前屋後鬱鬱蔥蔥的竹林,住著竹樓,用著竹製品,吃著竹筍,傣家人的生活圍繞著竹,更少不了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傣家人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焦點

  • 銅梁: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一位竹編老人的堅守
    景區文創街上的一家竹編工坊裡,73歲的劉玉國老人坐在門口,用刀把竹子劃成薄薄的篾條聚攏,篾條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飛舞。一坐就是一天,長期埋頭含胸,老人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但臉上的笑容卻滿是自豪與滿足。劉玉國是銅梁區少雲鎮雙堰村人。老人告訴筆者,他從小就開始學著用竹子編制背簍、籮筐、籬笆等農具和生活用品。「那個時候物資缺乏,很多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編的。」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文化保山:古巷、老人、竹編,這是鄉愁!
    在滄桑歲月中,他們不慍不火,慢吞吞地延續著古老的手藝和買賣。老人們面色很平和,也有點茫然,他們也不知道這類帶著泥巴味的土產品市場什麼時候將不復存在,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啥時候將嘎然失傳。或許,他們此刻只是在乎當街的生意能儘快成交,好早點回去,似乎太多太遠的想法均不在考慮的範疇。在騰衝北部鄉鎮,竹編歷史悠久。
  • 竹子變竹編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9月8日下午,陳昇煥給貧困戶們做示範。這位雅安市雨城區孔坪鄉新榮村龍河新竹編專合社負責人,把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與扶貧聯繫到一起。在陳昇煥看來,小小竹編,不僅能夠改變他的命運,也能給窮困的鄉親帶來財富。從去年開始,合作社通過竹編訂單,以「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周邊100多戶貧困家庭增收。初步統計,2015年,竹編產業促進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
    但只要提到竹編手藝,他瞬間自信起來:「我沒有文化,但對竹編全心全意。只要是竹子能做的東西,都難不倒我!」竹編生意並不好做,但李年根卻不願意自己的手藝黯淡下去。他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竹編生活用品,開始試著編出更精美的工藝品。不為賺錢,只是自己離不開竹子,心裡放不下竹編。
  •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編
    在中國,竹子經歷了禮器、樂器,成為了君子形象的審美象徵;各種竹筐、竹籃、竹簍等生產工具,自古就是老百姓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邊編織技術稱為竹編,它不但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當然要編成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蔑刀還有用來丈量尺寸、挑篾插篾的篾尺,還要用蔑刀破好的竹子颳得光滑的刮刀,有的竹子還需要用工具(手鑽)鑽上小孔,其餘用來鋸斷竹子的鋸子,去其多餘部分的卷刨、竹鑿等都是製作竹編的工具。
  • 竹編雖發源自中國,卻精緻於日本
    ,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 而日本人用竹製作的摺扇,在宋朝的中日貿易中,是最主要的交易商品之一,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十五、十六世紀,中國的竹工藝傳入日本,在日本極受珍視,也對日本竹編藝術產生了頗大影響。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寶山這個地方的竹編技藝已流傳百年,如今正散發出新的魅力……
    喜靜,愛鑽研,讓他對竹編手藝格外用心。14歲初中未畢業,他便選擇跟隨月浦竹編第三代傳人張思林學藝,和村裡的老竹匠唐懷寶組建了竹器維修組,為村民提供竹器定製、維護之類的服務。剛開始學藝,師傅並沒有教授他制篾的手藝,而是先從修補開始練習編織技藝。大概學了一年半的樣子,編得有模有樣了,師傅這才開始從挑選竹子教起,手把手傳授竹編的重要步驟:制篾。
  • 竹子編出美好生活:竹可以抽成絲 剝成紗 繪成畫
    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集實用、藝術、審美為一體的竹編工藝製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在裝點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編織」出了竹編藝術家的美好生活。   竹籮換回拖拉機   5月18日晚,陳雲華從深圳趕回四川青神,參加縣裡舉辦的竹編產業推進會。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竹編作為一項非常悠久的民間手藝,曾經和很多人密不可分。到現在,雖然漸漸地沒落了,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喜歡,只是越來越缺少專業的教程和講解。一件竹編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十幾至三十幾道工序。今天小愛同學就和大家講解這些工序。做一件竹編通常要經過:破篾、染色、編織、裝提手等工序。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我常常會拿起這些新鮮的竹子去聞上面的味道,覺得特別清雅自然。」楊隆梅喜歡竹子,她總覺得竹子的清香之氣會讓人沉澱心性。然而,即便是喜愛竹子、出身竹編世家的楊隆梅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傳承這份手藝的。作為一位90後,楊隆梅也像同齡人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憧憬,希望能走出家鄉,闖蕩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 畲家竹編遇上現代創意 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閩南畲家竹編遇上現代創意迸發出新的活力與商機。圖為安溪湖上鄉盛富村竹編專業合作社社員在製作竹編工藝品。 傳統的盛富村竹編產品,主要是求神拜佛用的籃子、婚慶嫁娶用的「帶路籃」以及熱水壺的外套等。圖為安溪湖上鄉盛富村竹編專業合作社攜手高校製作的獨具創意的《名相杯》。 郭斌 攝「我們原來製作的大多是傳統竹編,產品粗獷,工藝也較為粗糙。」當地竹編工匠鍾振昆表示,由於產品競爭力差,價格低廉,傳統的竹編產品一度受到冷遇。
  • 「竹編之鄉」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竹編之鄉」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2020-01-22 12:57:55 」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中新社茂名1月22日電 題:「竹編之鄉」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廣東僑鄉信宜市是中國竹編之鄉,合丫河村是信宜竹編重要發源地,該村家家戶戶從事竹編生產,村民們用勤勞靈巧的雙手,把竹子編織成一種文化,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 中國竹編——文化的承載,技藝的流傳
    其中,竹子是器皿編制的最主要的材料,人們將竹子分割成條和片,將它們編成竹籃、竹筐等,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儲量,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此後,中國竹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是無可置否的中華文化的重要承載物,是中國人民勤勞刻苦精神的充分展現,是中國傳統技藝的部分流傳。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雲南會澤:竹編技藝「編織」 殘疾人新生活
    雨碌鄉牛欄江一帶竹子資源豐富,當地群眾有傳統的竹編工藝,之前主要的竹編產品是背簍、提簍等生產、生活用具。雨碌鄉長賀啟文介紹,全鄉有竹子4500多畝,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當地實際,為了帶動貧困群眾尤其是貧困殘疾人脫貧,在殘聯部門的支持下從2017年開始舉辦竹編培訓班,如今已經是第四期,共有124人參加培訓。
  •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 「80後」浙江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戰「疫」
    原標題:「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抗「疫」 刮青、起底,起身、收口……近日,「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錢利淮通過「微博非遺公開課」,向大家展示了烏鎮竹編這項傳統技藝。這是繼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之後又一個在「微博非遺公開課」上授課的桐鄉非遺傳人。
  • 竹編果籃,饋贈親友的精美包裝好禮
    作為「中國第一竹鄉」這裡的傳統竹編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竹編工藝分為細絲工藝和粗絲竹編工藝。肖開琴,從小耳濡目染老工匠的手藝,通過與不同技藝師傅的交流發現竹子編織的藍子若用於各種食材的包裝更加環保,2009年創辦浙江安吉杭垓山旮旯竹製品公司,依靠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巧妙地運用從生活中日積月累得來的靈感進行竹藍編織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