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實戰:一張方子,逆轉中風前兆!老中醫人的手藝,學一學

2020-12-24 張凱醫生說健康

我常常聽人說,中醫是慢郎中。有了病,慢慢調養,可以用中醫。到了緊急的時候,中醫是派不上用場的。

這話,也對,也不對。

中醫確實是慢功夫。但,不見得所有緊急情況,都用不得中醫。頃刻間救人於危難之中,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

那是一個60多歲的女子。大概在十天前,因為瑣事,她和家裡人爭吵。這一吵,不要緊,忽然就右側身體麻木無力,而且神智不清。

後來,這個人狀態有好轉,稍微明白過來了,而且口舌也不歪。但是,說話明顯不利索,噁心嘔吐,不大便。

家人見狀,還是就醫吧。結果,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即中風先兆、腦血管痙攣。眼下這個狀態,比較危險,如果再發作一次小中風,後果恐怕會更嚴重。

同事問我,有沒有中醫的辦法。刻診,見脈弦而有力,舌質暗紅,舌苔薄而微黃。我清楚,這肯定是肝陽化風所致中風了。

怎麼辦?思來想去,我腦海中忽然有一個主意。那是我多年前記下的一張配伍。你看一下——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烏、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2克,鉤藤、地龍各9克,元參、炒決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我寫完之後,心裡還沒有底,於是打電話給我老師。我老師在聽我說完患者情況,說基本沒問題。

就這樣,患者服用5劑之後,說話比較清楚,而且大便順暢,血壓有所下降,脈象明顯緩和了一些。可以說,患者眼下的狀態,安全多了。這次小中風,算是給拽回來了。

事後,同事們誇我有兩下子。但是我知道,這一切沒什麼特別之處。而且,這還是我借別人的經驗,用於臨床。

借誰呢?其實是是中醫老前輩趙金鐸。趙師生於1916年,卒於1990年,曾經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內科專家。老人家早年有一張驗案,就是治療肝陽化熱生風所致的小中風。當時,趙師用的就是上頭的方子。

對這個方子,我是這樣記憶的:狗(枸杞)舉(菊花)勺(白芍、赤芍),母(珍珠母)龍(地龍)哭(夏枯草),烏(制首烏)龜(當歸)生(桑寄生),牛(牛膝)角(鉤藤)刺(刺蒺藜)。四個動物,四句話,背下來。

這裡的道理,也很簡單,我一說你你就懂了。

這種肝陽化熱生風的小中風,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患者一般都有高血壓。在生氣、動怒、緊張、勞累之後,容易發作。這類人的肝腎之陰虧虛,陽熱之性太重,無法被斂攝,所以就上亢,令人頭暈、迷糊、言語不清、噁心嘔吐、身體麻木。脈弦而有力。陰虛有熱,所以舌紅、苔黃、便幹。

這個患者,還算幸運的,有逆轉的希望。

這個時候怎麼辦?平肝陽、息肝風、清肝熱。

前面我所述的趙師的方子,就是這樣的設置思路。你再看一邊——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烏、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2克,鉤藤、地龍各9克,元參、炒決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這裡頭,枸杞子、桑寄生、制首烏、當歸、白芍,用於滋補肝腎陰血。珍珠母、決明子、鉤藤、懷牛膝、夏枯草、菊花用於鎮攝斂陽,平息肝風,清解肝熱。前面主一個養字,後面主一個降字。地龍通經活絡,元參滋陰清熱,赤芍涼血活血,刺蒺藜息肝風。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

我們國家是全世界的第一高血壓大國。每年因為高血壓而並發中風的人,不計其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先兆,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這類人,可能經過休息之後,症狀消失。但是,這個事兒如果反覆發作,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一般的規律就是,每一次發作,都比上一次嚴重,直至不可逆轉。

這時候怎麼辦?中醫藥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善。這時候可用的方子,很多很多。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等,都有可能派上用場。學中醫的人,沒有不會的。趙師這個配伍,我感覺是天麻鉤藤飲的化裁。如果用得好,對肝陽上亢、陽熱化風的小中風,還是有一定調治效果的。當然,前提一定是準確辨證。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把方子抄寫下來,日後有機會,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加減應用,可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相關焦點

  • 老中醫說:治「咳嗽」最快的一招!僅需10分鐘
    此方是偶然的機遇學到的,此方已經治癒了很多患者,先不說此方的作用如何,單其材料的常見性就讓人覺得吃驚,因為不會有人想到這個簡單的食材竟然有如此強大的功效。有一天,去拜訪一位退隱的老中醫,當時其正當義診,患者為一個老年人和一個小姑娘,關係應該是奶奶和孫女,兩個人都是咳嗽,應該是感冒引起的,說吃了很多藥,沒見效果,想請老中醫給開個方子。
  • 學中醫的人有必要學英語嗎?
    但有人問了,我覺得有必要回答一下,應該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的。為什麼會有人提這個問題呢?因為現在有些復古的人,認為古代的中醫都是不懂英語的,所以現在的中醫學英語也是沒有用的,純粹是浪費時間。事情真是這樣的嗎?遇秋不反對研究古中醫,但反對什麼都以古人的做法為標準。
  • 從王暉團隊看中醫傳承與創新,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樣本意義
    目前,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疫情治療方案開始走出國門,讓越來越多的各國人民對於中醫藥有了新的認同。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又面臨中醫藥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中醫人才缺乏問題,繼承不足,創新不夠,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一大障礙。為培養多層次中醫藥骨幹人才,破解中醫人才培養難題,全國許多城市紛紛成立名老中醫工作室,以此推進中醫藥傳承和創新。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俗話說得好呀「藝多不壓身」,農村人學一門手藝,總比只會種地強,不說別的,我們鄰村以前有個剃頭匠,除了會種地還會剃頭,承包了四鄰八鄉的幾個村子,專門給人家剃頭,記得小時候還給我剃過頭,我嫌棄他剃的頭不好看以後就不找他了,人家幹了一輩子剃頭匠,不管啥年代人都要剃頭對吧?這就是手藝,能幹一輩子。
  • 老中醫分享:一個小方子,成功逆轉三高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分享人:國醫大師李濟仁 效果:喝了幾十年,成功逆轉三高
  • 餘西古鎮的名老中醫 曹姓名中醫 餘西古鎮,龍地生輝,人傑地靈
    餘西古鎮的名老中醫餘西古鎮,龍地生輝,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出過不少歷史名人。但鮮為人知的餘西古鎮的中醫事業曾一度十分興旺,不僅推動了祖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而且為餘西古鎮及周圍十裡八鄉的百姓解決了就醫的困難。同時,也出過不少中醫名人,主要有朱姓和曹姓兩家。
  • 鎮肝熄風湯,是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腦袋脹痛、中風前後的方子
    六味地黃丸,補腎陰的名方,運用廣泛,三補配三瀉,不怕太補這些頭暈中,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最常見,今天我們就來講個可以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眩暈的方子人有很敏感的,用藥最主要的是不要傷了身體。這肝是將軍之官,就是一個容易不開心,容易生氣的臟腑,喜歡心情舒暢,不喜歡抑鬱。你如果把上亢的肝陽降下來了,還是跑到肝臟裡面,沒去疏導它,一段時間或者說過幾天它憋不住,又往上跑了,症狀又一樣了。
  • 溼熱入經絡,一張方子「抽出來」!化解大腳趾紅、腫、疼
    在我的筆記本裡,靜靜躺著一張方子。它是我好多年前,從師父那裡看到的,治療關節溼熱痺痛的方子。我先說,你記一下,然後我給你講背後的故事。內服方藥:蒼朮12克,粉防己12克,通草12克,薏苡仁24克,地龍12克,牛膝12克,蘇木9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 已婚女人適合學點什麼技術?寶媽想學個謀生的手藝該學什麼?
    結婚了成為已婚女人,或者生完寶寶成為了寶媽,可以學點什麼技術好?適合已婚女人和寶媽的有哪些謀生手藝可以學習?學了既能照顧家人、小孩,還能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到達家庭、事業雙豐收的職業技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薦讀|如何讀對醫書,選對中醫門派?
    朱炳琳先生在《到處逢人說鳳梧》一文中回憶道:「遙想專欄初闢當年,莘莘學子,奔走相告,《學報》一到,先睹為快,筆錄手抄,不分晝夜。」對於書籍裡面自己所愛的字句,甚至愛到痴迷,方藥中先生回憶道:「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覆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然而,很多學中醫的人都覺得中醫書很難讀,入門很難。
  • 《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正式出版 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
    近日,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1》不是中醫專業圖書,講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談古論今,針砭時弊,啟人思辨,每篇兩千六百字左右,5分鐘可以讀下來。書中沒有晦澀枯燥的藥名和藥方,輕鬆閱讀,沒有難點。
  • 一個弱女子,用7年時間半路出家成為民間中醫高手
    她母親說,應該試試針灸,村子裡不少人都通過針灸治好了病。梁愛瑟聽了半信半疑,之前她沒怎麼接觸過針灸,對針灸不是很有信心。不過本著病馬當活馬醫的念頭,她還是找了個老中醫。這個老中醫是廣西中醫學院的一個教授,說起來,梁愛瑟也是因為燒雞認識了這個教授。由於燒雞做得好,她的顧客中也有不少老師,其中就有這個教授。有一次,這個教授忘記了帶錢,梁愛瑟大方地讓教授先帶雞回家。而教授也留下了電話。
  • 這些都是中風先兆?看看古中醫從榮衛2方面預防中風
    冬春之際是中風的高發期,中風只是一個統稱,按照明細中醫還區分有中風、中火、中痰、中氣、中溼。但無論是何源頭都是木風引起。哪裡來的風呢?這就要考問肝臟了。如果一個人或者由於日常生活習慣,或者由於一時疾病造成陰虛陽亢的症狀與體質。
  • 老中醫李壽山的方子,治胃潰瘍!化解胃寒、胃疼、反酸,值得細讀
    因為,胃病這玩意兒,有些人一到冬天就嚴重。我覺得,這話有理。昨天晚上,我在翻閱我的筆記本時,忽然就看到了一張,我曾經認真記錄的配伍。那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兒了。來,我們首先認識一下這張方子:黨參15克,白朮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 ,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這個配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那一次我去大連開會,同行透露給我的。他的創製者,是大連的著名老中醫李壽山先生。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原創 醬紫蛙 科普醬紫蛙 收錄於話題#科普醬紫蛙58#明明白白學中醫10#中醫8今天,科普醬紫蛙帶大家繼續學習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七、重視腧穴處方針灸處方是治病的依據,也是療效的基本保證。
  • 農村有一門手藝,沒有多少人學了,卻家家戶戶都需要
    一天找他的人特別多,他們來和他預約造一個爐子。除了左鄰右舍的村莊來找他,幾千英裡外的村莊也會來找他。他的日程基本上都是排得滿滿的,甚至幾個月內的好日子也都排滿了。當他接到電話時,他會特別不耐煩地說,「沒時間了,找別人吧!」其實他也不想拒絕別人,有時候真的無能為力。 但是他的手藝是我們周邊比較有名氣的。因此,即使他脾氣不好,每個人還是很願意找他來造一個爐子。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其所參與策劃和個人作品,多次入選「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本優秀圖書」,兩次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另有作品入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等。
  • 一天一學中醫 |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和張寶旬老師學習更多中醫知識。  太象學院開啟「一天一學中醫」系列內容,讓我們跟著張寶旬老師的節奏,堅持每天打卡,一起來學習中醫吧!五臟六腑生了病,人都會咳嗽,不只是肺病會這樣。中醫講同一個病症有很多原因導致,應當辨證施治。以咳嗽為例:有的咳嗽,一咳嗽就會尿尿,這時會用補腎的方法來治療咳嗽。有的咳嗽,咳一會兒就會吐,就要從胃來治療。有些咳嗽是夜間咳甚,就要考慮陰虛。而易受寒的咳嗽則要考慮肺。表現為咳嗽有很多的原因,所以要找到原因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 逯祥雲老中醫:中醫治療類風溼的優勢
    逯祥雲老中醫:中醫治療類風溼的優勢 時間: 2020-08-31 10:3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 糖畫:甜蜜的手藝誰想學(圖)
    糖畫:甜蜜的手藝誰想學(圖) 2015-07-02 14:10:19來源:中國江西網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7月1日,從事糖畫的民間藝人鄧文化在省城萬達廣場附近演繹了精彩手藝。  幽蘭人鄧文化做糖畫已有26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民間藝術,如果有讀者愛好糖畫,他願意收徒。鄧文化在大型活動現場創作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