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聽人說,中醫是慢郎中。有了病,慢慢調養,可以用中醫。到了緊急的時候,中醫是派不上用場的。
這話,也對,也不對。
中醫確實是慢功夫。但,不見得所有緊急情況,都用不得中醫。頃刻間救人於危難之中,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
那是一個60多歲的女子。大概在十天前,因為瑣事,她和家裡人爭吵。這一吵,不要緊,忽然就右側身體麻木無力,而且神智不清。
後來,這個人狀態有好轉,稍微明白過來了,而且口舌也不歪。但是,說話明顯不利索,噁心嘔吐,不大便。
家人見狀,還是就醫吧。結果,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即中風先兆、腦血管痙攣。眼下這個狀態,比較危險,如果再發作一次小中風,後果恐怕會更嚴重。
同事問我,有沒有中醫的辦法。刻診,見脈弦而有力,舌質暗紅,舌苔薄而微黃。我清楚,這肯定是肝陽化風所致中風了。
怎麼辦?思來想去,我腦海中忽然有一個主意。那是我多年前記下的一張配伍。你看一下——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烏、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2克,鉤藤、地龍各9克,元參、炒決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我寫完之後,心裡還沒有底,於是打電話給我老師。我老師在聽我說完患者情況,說基本沒問題。
就這樣,患者服用5劑之後,說話比較清楚,而且大便順暢,血壓有所下降,脈象明顯緩和了一些。可以說,患者眼下的狀態,安全多了。這次小中風,算是給拽回來了。
事後,同事們誇我有兩下子。但是我知道,這一切沒什麼特別之處。而且,這還是我借別人的經驗,用於臨床。
借誰呢?其實是是中醫老前輩趙金鐸。趙師生於1916年,卒於1990年,曾經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內科專家。老人家早年有一張驗案,就是治療肝陽化熱生風所致的小中風。當時,趙師用的就是上頭的方子。
對這個方子,我是這樣記憶的:狗(枸杞)舉(菊花)勺(白芍、赤芍),母(珍珠母)龍(地龍)哭(夏枯草),烏(制首烏)龜(當歸)生(桑寄生),牛(牛膝)角(鉤藤)刺(刺蒺藜)。四個動物,四句話,背下來。
這裡的道理,也很簡單,我一說你你就懂了。
這種肝陽化熱生風的小中風,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患者一般都有高血壓。在生氣、動怒、緊張、勞累之後,容易發作。這類人的肝腎之陰虧虛,陽熱之性太重,無法被斂攝,所以就上亢,令人頭暈、迷糊、言語不清、噁心嘔吐、身體麻木。脈弦而有力。陰虛有熱,所以舌紅、苔黃、便幹。
這個患者,還算幸運的,有逆轉的希望。
這個時候怎麼辦?平肝陽、息肝風、清肝熱。
前面我所述的趙師的方子,就是這樣的設置思路。你再看一邊——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烏、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2克,鉤藤、地龍各9克,元參、炒決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這裡頭,枸杞子、桑寄生、制首烏、當歸、白芍,用於滋補肝腎陰血。珍珠母、決明子、鉤藤、懷牛膝、夏枯草、菊花用於鎮攝斂陽,平息肝風,清解肝熱。前面主一個養字,後面主一個降字。地龍通經活絡,元參滋陰清熱,赤芍涼血活血,刺蒺藜息肝風。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
我們國家是全世界的第一高血壓大國。每年因為高血壓而並發中風的人,不計其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先兆,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這類人,可能經過休息之後,症狀消失。但是,這個事兒如果反覆發作,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一般的規律就是,每一次發作,都比上一次嚴重,直至不可逆轉。
這時候怎麼辦?中醫藥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善。這時候可用的方子,很多很多。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等,都有可能派上用場。學中醫的人,沒有不會的。趙師這個配伍,我感覺是天麻鉤藤飲的化裁。如果用得好,對肝陽上亢、陽熱化風的小中風,還是有一定調治效果的。當然,前提一定是準確辨證。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把方子抄寫下來,日後有機會,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加減應用,可以備未來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