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2塊細膩的硯石,簡單的雕刻成茶盤,這才是真正的手藝人

2021-01-09 鴻門硯藝

從事行業的不同,讓我們的思維定向也不同,對於這個大千世界而言,絕對不缺乏能力強的人,只要你肯學習,就會有不斷的突破。同樣的道理,對於從事雕刻的手藝人來說,不斷的磨練自己的基本功,不斷的提升自己設計能力,那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所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雕刻行業當中的歙硯石雕刻,把2塊細膩的硯石,簡單的雕刻成茶盤,這才是真正的手藝人。

石頭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東西,它分為很多種類,價值高的有玉、翡翠、瑪瑙等等,而硯石雖然價值上無法與它們比擬,但是硯石的文化意義與收藏價值也是頗有代表性的。在古代有著四大名硯,而其中的歙硯最為出名,歷史也最為悠久,有著將近一千三百多年的文化。而我今天就拿兩塊歙硯石的作品來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塊,這是一個帶有黃色石皮的歙硯石,石質中間還有玉帶,對於這塊石頭的雕刻方式而言,它的布局相對恰當,雖然這塊石頭它並不大,但是雕刻師卻很費心力的在石頭上挖了很多平整的區域,這樣子就會顯得池的形狀不單調。

我們來看左邊的雕刻,因為左邊天然的石皮較少,所以它就用邊緣上較少石皮雕刻一個小石壁,並且與邊緣的線條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一體感受。設計往上推移就是一棵較小的松樹,松樹下一個小房子,藉助小橋與遠景的銜接,能夠展現出不錯的意境感。至於右邊的設計就更加有看點了,松樹的姿態與房子的造型刻畫的都很有「主角」效果,配上石皮的顏色裝點,算是完全長在了我的審美之上。

我們再來看第二塊石頭,這塊石頭比上一塊更小,雖然它沒有金色的石皮,但是它這塊石頭石質非常的細膩,光看上去就會給人一種想去觸摸的衝動。而它的雕刻方式是比較簡單的,僅僅就是松下人家的一個簡單詮釋,松樹的立體感很不錯,結合房子與石壁的共同渲染,能夠起到不錯的畫面感。

總的來說,這些都是靠著手藝人的雙手雕刻出來的,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機器處理,所以像這種手工的東西雖然看上去布局大同小異,但是又完全找不出兩塊完全一樣的雕刻,這才算是獨一無二最好的詮釋,那麼對於這兩塊歙硯石所雕刻的作品,你們大家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在「硯山「挖出2塊金皮籽石,讓朋友雕刻成山水茶盤,哪個顏值高
    ,並且部分的硯石還有很不多的皮色效果,所以在經過雕刻處理之後就會變得非常漂亮,所以我在「硯山」挖出2塊金皮籽石,就讓朋友雕刻成山水茶盤,你們說哪個顏值高?我們來看第一塊作品,這塊石頭的天然狀態不算很規整,但是它卻有著比較大面積的相對平整區域,所以在雕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保留下它的金皮,以達到更為親切的自然效果。不僅如此,因為石頭上本來就存在著高低的落差,所以在雕刻的時候還可以從高低的落差區域出發,塑造出不錯的立體感,這是很好的一種處理方式。
  • 「黃中帶紅」,難得一見的歙硯石籽料,把它雕刻成茶盤會好看嗎?
    而對於石頭這種物件,可以說是滿大街都是,但是石頭也分好幾種,像瑪瑙、玉、翡翠啥的都是石頭,只不過它們的市場價值比較高,我們熟悉的程度也比較大,而除了它們之外,硯石也是繞不開的一種特殊的石頭,特別是古代的四大名硯之首歙硯石,它天生實質細膩溫潤,並且有的石頭帶有紋路或者很好的皮色,這樣的石頭是非常特殊且美觀的,而我今天就來介紹一個難得一見的歙硯石籽料,它「黃中帶紅」,把它雕刻成茶盤會好看嗎?
  • 把荷葉雕刻成你們喜歡的樣子,這種歙硯石茶盤,你真的見過嗎?
    其實目前雕刻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多,因為原材料的選取不同,所以雕刻的東西也就不同,不同不是在於價值的體現,而是雕刻風格的一種呈遞。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玉雕、木雕以及翡翠等物件的雕刻,但是玉、翡翠與木頭它們的雕刻方式也完全不一樣,因為玉與翡翠比較硬,所以同樣雕刻一根線條,前者可能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是在流暢度上還不如木雕,這是因為材質差異所帶來的雕刻差異,而我今天所要介紹的是石雕,把荷葉雕刻成你們喜歡的樣子,這種歙硯石茶盤,你真的見過嗎?
  • 把「一處風景」刻在石頭上,還被朋友製成茶盤,你們說價值高了嗎
    但是歙硯與歙硯石也並沒有在這一千多年的傳承當中消失,坐落於江西婺源縣的大畈村就存在著很大一批傳承人,他們除了製作歙硯外,還把歙硯石雕刻成茶盤以達到弘揚文化的目的。那麼把「一處風景」刻在石頭上,還被朋友製成茶盤,你們說價值高了嗎?
  • 2塊奇形怪狀的石頭,我把它們敲得不成樣子了,有人看得懂嗎?
    把一件東西雕琢成藝術品是很多雕刻師都想看到的結果,但是對於原料而言,很多東西都是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我們無法要求它們長出什麼樣子,也無法控制它是否有先天的瑕疵,因此有時候拿到一塊原料,你想把它雕刻成成品也必須帶有一定「賭」的成分,運氣好的話,原料沒有瑕疵,你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發揮你的雕刻技藝來達到所謂的雕刻高度
  • 不只是蓋碗、茶壺、玻璃杯,連茶盤也很有講究
    不管會不會泡茶,用一個帶著把手的壺衝泡總不至於平白的燙到手,但這建立在犧牲茶味的基礎之上。因為茶壺泡茶,特別是材質特殊的紫砂壺,容易吸附茶香,導致茶湯變味。通常而言,茶盤按照實用的功能,分為幹泡臺和溼泡臺。其中,幹泡臺因為佔地小,布置簡單,快捷方便等原因,在當下茶圈較為流行。從「幹泡」的定義看,不難看出使用幹泡法泡茶時,臺面基本上是幹的,遇到茶水滴灑的情況要及時擦拭乾淨。
  • 手藝人用木頭雕刻「龍」,開頭:洗洗睡吧,看到結尾:大神,錯怪你了!
    其實它可以用來當做很多東西,一些基礎的東西,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手藝人卻將木頭雕刻成一件手工藝品,下面一起來看看吧,首先這為手藝人準備了一個很大的木頭,然後在上面畫出了一個大概的花紋。
  • 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活成27歲「老二次元」
    老人知道自己並非真正的「老二次元」,只是為了解這些人物的形態細節和性格,才在阿偉的幫助下看一些視頻片段。很多網友管他手裡雕刻的角色叫「老公」「老婆」,他覺得有趣,「應該像追星偶像一樣吧,心裡有個特別喜歡崇拜的對象,言語上放大了喜歡」。他眼裡的B站是一個很好的分享與學習平臺,「從評論和私信裡能感受出來用戶的友善可愛,評論區裡討論氛圍也融洽。」
  • 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活成27歲「老二次元」
    老人知道自己並非真正的「老二次元」,只是為了解這些人物的形態細節和性格,才在阿偉的幫助下看一些視頻片段。很多網友管他手裡雕刻的角色叫「老公」「老婆」,他覺得有趣,「應該像追星偶像一樣吧,心裡有個特別喜歡崇拜的對象,言語上放大了喜歡」。他眼裡的B站是一個很好的分享與學習平臺,「從評論和私信裡能感受出來用戶的友善可愛,評論區裡討論氛圍也融洽。」
  •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茶盤都是什麼材質的,該如何選擇?
    茶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茶也代表著每個人的品味,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有品味的人對茶具的追求也是很高的,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什麼材質的茶盤?木頭茶盤,基本所有木頭都可以做。據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樹木的材質有:緬甸花梨、香樟木、紫光檀與黑檀、金絲楠、船木等,具體有什麼特點和優勢呢?
  • 萬物皆可「雕刻」?樹葉雕刻vs木頭雕刻,看到石頭:包子啥餡的?
    而手藝人他們就更加的厲害,對於各種的東西都是可以雕刻的,也是萬物皆可「雕刻」?我們來看一下不同的雕刻對比。 這組是水果雕刻,相信大家看到這一幕都是流口水了吧?左邊是西瓜,直接整個的一個西瓜,一層層的雕刻成疊加的花朵了,這樣當擺設還可以,估計很多人都捨不得吃了。
  • 簡單幾步成為桃核雕刻大師
    瀏覽網頁時,我突然發現別人用桃核雕刻的作品,美輪美奐,精妙絕倫,非常喜歡,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價值不菲啊,一個簡單的雕刻作品好幾百,更甚者好幾千。我手中正好有好多毛桃核,於是我躍躍欲試,想親自為自己雕刻一些小東西。
  • 兩岸傳統手藝人同源對話 微紀錄片《求同存藝》上線
    一是傳統手藝必將走向小眾,這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很多傳統手藝與時代密切相關,過去生產力相對落後,人們需要自己動手製作衣食住行中的物資所需,從而誕生了品類豐富的民間手工藝。但隨著社會發展,商品供應極大豐富,我們不能要求社會大眾對傳統手藝還像過去一樣依賴。所以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前提,是要認識到和承認傳統手藝的小眾化。
  • 一根髮絲上能雕刻300多個漢字的技藝你見過麼?
    但這並不是真的船,而是一顆核桃雕刻而成的,長約8釐米,兩個米粒高。當時看完這篇文章真的驚為天人,震撼於古時的手藝人王叔遠竟然能在一顆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一艘精美的小船,還能雕出栩栩如生的五個小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 用木頭雕刻成手辦?B站72歲up主盧正義,正式加入「二次元」行列
    很多人不清楚盧正義是誰了,這裡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個「雕刻家」。現在社會上的手工雕刻的人群越來越少,那麼如果有兩、三位的話,那麼這幾位不就是很吃香的嘛!年輕人都不怎麼喜歡雕刻,消耗時間而且收益也是很渺茫。
  • 致敬手藝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者
    手的力量,在這動靜之間完美呈現;手的背後,則是一個個平凡的民間藝人在演繹他們的手藝故事。這雙手,或許長滿幹繭,也許彎曲不直,卻締造出屬於中國匠人的榮耀! 如今,他不畫稿,拿到一塊木頭,看一眼形狀和天然紋理,適合雕刻什麼樣的龍頭,心裡就有數了。拙木一塊,從他的手中卻能龍頭躍然而起,拿著刻刀,沾著刨花的手,比千萬人更懂年輪。
  • 佛山老匠人專注雕刻自學技藝 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經過刻刀的雕刻,木頭在手藝人的一次次打磨下被賦予新的生命,變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在佛山高明富灣上灣村,70後的譚秉祺自小受村中龍獅文化浸染而自學木雕龍船,做出的作品精美堅固。不僅如此,一心傳承傳統文化的他還拜師學藝,逐漸掌握扎獅的技巧。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7-11-29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千錘百鍊卻細膩飄逸,古代鐵匠是如何鍛造出「羽毛紋」的?
    就好比今天咱們所要說的用鋼鐵鍛造而成的「羽毛紋」。形似羽毛般細膩飄逸,卻經過了千錘百鍊。當然,也有比較取巧的辦法,諸如雷射雕刻或者電鍍,不過這種「羽毛紋」都只是表面上有,稍微研磨一下就會消失不見,而且除了好看以外也沒有什麼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