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音樂人改良「火不思」 助力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走向世界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圖為阿西達和他改良的火布斯。 烏婭娜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4日電 題:內蒙古音樂人改良「火不思」助力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走向世界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我們將傳統『火不思』進行了改良,已改進了音準、音色、彈奏舒適度等9項彈奏缺陷,在外觀及周邊配套設施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優化,目前已經完成研發,基礎樣品也試驗成功。」內蒙古自治區音樂人阿西達對改良後的「火布斯」,愛不釋手。

阿西達是內蒙古著名的音樂製作人,他向記者講述了改良這個樂器的初衷:「我自己從事蒙古族音樂製作已經有20幾年了。當看到我們蒙古族的彈撥樂器因為種種問題無法與蒙古族音樂一同登上國際舞臺時,非常遺憾,作為蒙古族的音樂人,我覺得我有能力更有責任去完善它。」

圖為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的火不思演奏者。 烏婭娜 攝

據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資料顯示,火不思,又稱虎撥思、好必斯等,屬蒙古族彈撥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河北和甘肅等地。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見於元代史籍。火不思演奏在元代常用於宮廷盛大宴會或王室內的盛會。

「隨著歷史更替,這一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在清代之後逐漸失傳,到上世紀70年代,在音樂家拉蘇榮、高·青格勒圖等人的努力下,恢復了新型火不思,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得以重生。」阿西達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自新型火不思誕生之日起,便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穩坐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的「交椅」,直至今日。

現任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團長的葉爾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火不思在民樂團中擔綱主要的彈撥聲部,是凝聚了北方遊牧文化的重要彈撥樂器。

談及火不思的傳承和發展,葉爾達坦言:「目前使用的火不思,由於是金屬質地的弦和琴品,在摩擦後會產生雜音,演奏中的音準和音色也有待提高,這些缺陷使這個蒙古族的傳統樂器『個性』不突出。現在改良後的『火布斯』若能解決這一問題,相信它能走出內蒙古,走向中國,更能走向世界。」

圖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烏日娜。 烏婭娜 攝

師從火不思演奏家高·青格勒圖的烏日娜在2014年被評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儘管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琴,但是直到現在,每天練完琴後烏日娜仍覺得按壓琴弦手指很疼痛。

「隨著現代樂器的發展,高·青格勒圖老師設計的火不思暴露出一些缺陷,比如沒有專門屬於火不思的琴弦、音準的呈現和音調的轉換等。現在有我們蒙古族的音樂人願意投身改良這一樂器,非常欣慰。」烏日娜說道。

烏日娜近年來始終致力於火不思的教學,她希望能有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學習這個蒙古族傳統樂器。她告訴記者,阿西達改良後的「火布斯」她已經演奏過,「非常震撼,也很感動,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改良後的『火布斯』解決了現有的很多問題,我將會一直傳承下去給下一代。」

「隨著大眾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民族樂器只有更專業化才能服務於更多的音樂類型,我相信未來「火布斯」不僅屬於蒙古族音樂,它能夠加入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風格,創造更多的可能。」阿西達說道。(完)

相關焦點

  • 悅耳中國|蒙古族宮廷音樂—阿斯爾
    阿斯爾是古代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也就是「雅樂」。阿斯爾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約800多年前)。當時的阿斯爾主要以歌頌聖主成吉思汗、讚美英雄,感恩大自然和父母長輩為主,逐漸演化為歌唱、演奏、舞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汗時代,阿斯爾真正成為「宮廷樂曲(宮廷宴樂)」。據歷史記載,忽必烈汗的宮廷樂隊由100多名樂手、歌手和舞者組成。
  • 蒙古族帥小夥一開嗓將網友帶入草原,這項喉音絕技有何來頭?
    【撰文/郝佳 統籌/劉姝蓉】蒙古族青年哈拉木吉在節目裡亮出了一項絕技:他的喉嚨同時流淌出高低音多個聲部的混響。彈幕瞬間炸了,數千網友仿佛置身於廣袤空曠的大草原,有人驚呼「能聽到雲朵,能聽到天空,能聽到蟲鳴……」事實上,這位年輕音樂人展現的高難度喉音表演,正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呼麥,他也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呼麥專業「第一人」。
  • 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箜篌
    上學時,對課本中箜篌這種樂器的認識模糊不清,直到工作以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見到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木質箜篌,才對這種古老的樂器有了直觀的認識。1996年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古隊對被盜掘的且末扎滾魯克1號墓地和2號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計發掘104座墓葬,出土了木器、陶器、銅器、紡織品等大量文物,其中包括3件木質箜篌。
  • 中國民樂十大改革家陳澤教授在蓉病逝 他讓樂器「唱」得更響亮
    但是,複合鳴技術,高音不衰減,低音不空白!讓這兩大歷史難題迎刃而解。當民樂演奏家用復共鳴二胡、民族低音樂器拉忽雷演奏《樓臺會》時,二胡唱得更響亮,低音更綿長,音色、音質都與整個樂隊完美融合,餘音繞梁。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就是四川音樂學院科研處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澤,他因此獲得了「中國民樂十大改革家」的稱號。
  • 清朝開疆拓土,從未忘記對蒙古族的控制,回顧內蒙古的「前世今生」
    所謂內蒙古也就是與中原地區合併時間比較早的南半部,而外蒙古也就是合併比較晚的北半部。蒙古人曾經靠著強大的軍事、科技力量迅速的崛起,給整個亞洲乃至西方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劫難,但也因本身制度弊端又以極快的速度被時代所淘汰,導致其在十四世紀被明王朝逐出了長城以外。
  •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樹立蒙古族服飾「國際範兒」
    【解說】9月26日,第十六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開幕。來自俄羅斯布裡亞特共和國、蒙古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等國外蒙古族服服飾裝代表隊以及國內多地少數民族代表隊,在這裡共同展示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為蒙古族服裝服飾邁向國際前沿時裝領域助力。同時繽紛多樣的蒙古族服飾也吸引著各國嘉賓的目光,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 ...參與財團在環球音樂整體股權將達20%,助力中國音樂人走向世界舞臺
    一方面,雙方將持續展開深度合作與共創,在欣欣向榮的中國音樂娛樂市場中一起為音樂人與用戶提供豐富、獨特的產品與服務;同時,也將共同助力優秀中國音樂人走向世界舞臺,輸出中國音樂之聲,促進跨國音樂文化交流。長期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到全新高度,助推中國音樂市場潛力釋放作為全球最大的錄製音樂公司和第二大詞曲版權公司,UMG擁有包括The Beatles、Queen等傳奇音樂人和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等頂尖音樂人在內的音樂內容。
  • 內蒙古舉辦祭火儀式 傳承蒙古族祭火文化祈禱新年幸福安康
    (新春走基層)內蒙古舉辦祭火儀式 傳承蒙古族祭火文化祈禱新年幸福安康  【解說】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蒙古族傳統祭火日。當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舉辦了集體祭火活動,現場數千人身著蒙古袍共同參與。  【同期】當地牧民 寶音德力格爾  我是第一次參加旗裡的集體祭火活動,沒有想到辦得這麼好。
  • 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
    四胡,最早稱為「提琴」,蒙古語中讀音為「侯勒」、「胡兀爾」(huur),屬於胡琴中的一種,因為有四根琴弦而得名,為蒙古族極具代表性的獨奏樂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胡源於中國北方奚部的奚琴。13世紀後再蒙古地區流傳。
  • 喜馬拉雅喜樂計劃火熱開賽,小眾樂器集體出道,全球純音樂人都來了
    截至目前,喜樂計劃吸引了500多名音樂人參加。蘇牧哲、呂樂、空雨、自得琴社、鄧壬鑫、王可鑫、sususu、宮徵社、嗨的HiDii國樂團等、三畝地、竹鈴七弦音樂、呂恆、三火producer、水墨鋼琴師等,眾多熱愛器樂演奏、愛好純音樂創作、熱衷彈唱的純音樂人紛紛參賽投稿。
  • 喜樂計劃開賽:小眾樂器集體出道 吸引500多名音樂人參加
    截至目前,喜樂計劃吸引了500多名音樂人參加。蘇牧哲、呂樂、空雨、自得琴社、鄧壬鑫、王可鑫、sususu、宮徵社、嗨的HiDii國樂團等、三畝地、竹鈴七弦音樂、呂恆、三火producer、水墨鋼琴師等,眾多熱愛器樂演奏、愛好純音樂創作、熱衷彈唱的純音樂人紛紛參賽投稿。
  • 「彈撥樂器之王」琵琶,如何用4根琴弦譜寫出盛唐歡歌
    若說最能代表盛唐靡靡之音的樂器當屬琵琶,彈撥樂器之王,用4根琴弦譜寫出了這一首盛唐歡歌。枇杷不是此枇杷,滿城簫管盡開花在中國古典樂器中,琵琶的地位首屈一指,直到今日在各大民族樂樂團中,琵琶依舊處於首席地位。在琵琶剛出現的時候,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批把」。
  • 中國古代常見的3種彈撥類的樂器你知道多少?
    gu'qin古琴現今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了。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撫琴之人必須心境平和,處於安靜的環境才能彈出一曲好的琴曲,彈出來的琴聲讓人陶醉在其中,仿佛看到了彈奏者琴聲中所描繪的畫面。古琴因為它聲音不急不躁,平正衝和,深受文人雅士們的喜愛。古代有名的琴曲有《廣陵散》、《平沙落雁》、《陽春白雪》等。
  • 物言非遺|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印象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老人家慢慢打開話匣子,講述他與蒙古族藝術瑰寶的故事。 蒙古族藝術瑰寶:格斯爾、烏力格爾、好來寶 拉西敖斯爾提到的琶傑是蒙古族著名說唱家,1902年出生在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地區,於1962年辭世。「除《格斯爾》英雄史詩等蒙古族故事,烏力格爾也會對漢族傳統歷史演義故事進行創編和演繹,老百姓都知道的有《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這彰顯蒙古族同志有蒙漢團結的意識。」拉西敖斯爾說。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意譯為「連起來唱」或「串起來唱」,是一種即興說唱表演,演出時間不長,大部分由表演者現場臨時發揮的。
  • 這些都是常見的撥弦類樂器
    這些都是常見的撥弦類樂器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和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吉他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吉他,又譯為結他或六弦琴。是一種彈撥樂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狀與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而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吉他常以獨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當然,在室內樂和管弦樂中,吉他亦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陪襯角色。古典吉他與小提琴、鋼琴並列為世界著名三大樂器。
  • 毛不易用《借》溫暖這個冬天她用民樂讓中國走向世界|一刻talks
    中國樂器既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更是你還不曾重視的世界文化瑰寶。這裡就有一位在傳播民樂路上一直踐行著的國風音樂人,讓我們跟著她的經歷一起去了解民樂吧~柳青瑤,bilibili知名UP主,國風音樂人。中國樂器協會民族器樂學會會員,天津市音樂家協會會員。
  • 草原上最美的蒙古族女孩——記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
    這個土生土長的蒙古族女孩來到了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烏山項目(以下簡稱烏山),在父母的關愛和殷切期望下開始了第一份工作,歷經12年的洗禮,她成長為了一個溫婉大方、淡定從容,令人倍感親切的企業職工。烏吉斯古欏2007年9月就來到了烏山,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12年裡,她愛崗敬業,享受生活。
  • 酷狗音樂人星曜|看見計劃助力音樂人「雲上」破局
    當音樂人陷入「理想」與「收入」兩難的當下,酷狗音樂人宣布推出「星曜I看見計劃」,助力音樂人追逐夢想,實現增收。星曜|看見 要理想 也要理想收入疫情影響之下,難道音樂人的理想真的不能與現實共存嗎?長久以來,音樂人就是一個非常「吃」人氣的職業,不論現場駐場還是商演,都缺不了粉絲捧場,但疫情的持續影響,大大減少了曝光機會,不僅導致收入下降,部分有天賦、有能力的音樂人更可能就此埋沒。
  • 內蒙古自治區資訊|內蒙古阿拉善:絲綢之路第一古城
    內蒙古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內蒙古阿拉善:絲綢之路第一古城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南偏東方向約22公裡處,古弱水河東岸聽完門票價格你要是還能站著,建議你申請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大膽的人」!作為呼市人負責人的告訴下大家,你們很多人吐槽的希拉穆仁草原和響沙灣一個在包頭一個在鄂爾多斯…來內蒙,牆裂推薦去呼和浩特的青城驛站參觀一下,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作為一個呼市本地人,哪都沒去過,呼和浩特那也叫景點?哪個也不想,因為呼市沒有景點我已經在呼市待了八年了。不想吐槽,感覺呼和浩特哪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