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合發展型新聞編輯部

2021-01-10 人民網

【本文提要】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公司(NPR)在數位化轉型方面的實踐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不斷進行新聞編輯部改革,調整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以打造廣播與數位化平臺一體化運營、多平臺發布的生產流程,這對於我國廣播行業進行數位化轉型、實現廣播特色的媒介融合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公司NPR 一體化運營 新聞編輯部 數位化轉型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車聯網技術的發展,聽眾越來越喜歡通過智慧型手機等新型終端設備,從各類音頻網際網路平臺獲取具有按需收聽、定製化、互動性等特色的非線性音頻內容,如國內的蜻蜓FM、荔枝FM、鳳凰FM國外的iTunes Radio等,以伴隨性、移動性、車載收聽為優勢的傳統廣播行業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正在努力探索數位化轉型的道路,以找到具有廣播特色的媒體融合模式,藉助廣播之外的各類數位化平臺吸引用戶、並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儘管傳統廣播收聽穩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公司(以下簡稱「NPR」)非常擔心未來會面臨報紙行業的危機,一直非常堅定地推行數位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戰略,即在傳統廣播平臺(AM/FM)之外,在基於桌面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車聯網技術的各類數位化平臺上,為用戶提供以音頻為核心的多媒體內容服務,從單一平臺向基於網際網路的多媒體平臺轉變,從公共廣播公司向公共媒體公司改變。NPR在數位化革新方面一直走在美國傳統媒體前列,甚至被報紙等傳統媒體效仿,歷任總裁都在大力推進傳統廣播的數位化轉型,他們認為當傳統廣播的聽眾還沒有明顯下降的時候,正是NPR進行數位化的窗口期,應探索如何到達那些習慣於通過數位化設備如智慧型手機,以及通過流媒體服務和車載服務等消費內容的用戶。①本文希望對NPR打造廣播和數位化平臺內容生產一體化、打造一體化新聞編輯部的實踐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廣播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指導和建議,便於廣播電臺從中找到適合自身情況的融合入口,以點到面地推進融合進程。

一、 NPR的發展目標:通過數位化革新成為多平臺內容提供商

NPR於1970年成立,是由美國多家公共廣播電臺組成的獨立的、非盈利的成員組織,2014年有超過1000家成員臺,超過800位員工,面向成員臺生產、發行約1300小時的新聞、談話、音樂、娛樂、文化方面的節目,希望為公眾提供對於事件、思想和文化的深度理解。②2014年的數據顯示,NPR每周有3000萬左右廣播聽眾,每月所有數位化平臺的用戶約2000萬,在數字平臺方面的拓展包括NPR.org、播客、APP、移動網站、開放應用程式接口(Open API)、社交媒體、車載等。

NPR作為公共廣播,雖然不像商業廣播那樣去市場上獲取商業性收入,但是面臨的壓力和商業性廣播有共同之處,同樣需要努力提高內容質量,提高傳統廣播的收聽率,以及數字平臺上的用戶數量,只不過公共廣播的收入方式是通過良好的聽眾和用戶數據,向成員臺、董事會和支持機構表明自己能夠非常好地完成公共廣播的傳播使命,從而吸引成員臺購買、公司贊助和捐贈等收入。

以2012到2014的兩個財年為例,收入方面按比例大小分別是:來自成員臺的節目購買費用和會員費(39%)、公司贊助(22%)、授予與捐贈(13%)、公共廣播衛星系統使用費(10%)、設備租賃和衍生品銷售等其他收入(8%)、基金會贊助(5%)、投資收入(3%)。成本方面的具體比例為:新聞和工程(41%)、對成員臺的支持和服務(30%)、其他節目和NPR音樂(10%)、衛星系統(10%)、數位化媒體和服務(9%)。2014年總收入為2.0472億美元,總成本為2.0645億美元,其中,在數位化媒體方面的投入為1883萬美元。NPR在數位化轉型方面的投入近些年不斷增長,包括對NPR.org的升級改造,開發NPR One APP、播客和其他移動產品、建設NPR API等,以及大規模的數位化相關培訓。③

二、 NPR的轉型模式:實現廣播與數位化平臺一體化生產

新聞內容是NPR的核心,決定著NPR的品牌價值。從2008年至今,NPR不斷進行改革,以打造一個深度一體化的新聞編輯部,實現新聞內容的多平臺發布,建立面向多平臺的一體化生產流程,即只有一條編輯生產線、一個數位化新聞編輯部,編輯、記者和製作人都通過一個系統、面向多個平臺來協調、選擇和編輯內容,根據多平臺生產流程的不斷調整來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④

1.以多平臺內容生產、數位化技術研發、多平臺營銷為主的組織架構

2014年7月,新任CEO對管理層架構進行了調整,同時強調數位化仍然是NPR的重要戰略,表示:「數位化是我們的現在,也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出現在聽眾在地方,我深深地贊同數位化。」 ⑤

除了財務、法律、人力資源、成員臺關係、廣播技術等支持部門,NPR形成了以內容生產、數位化技術研發、營銷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圖1 圖1見本期第33頁)。其中,主管戰略的高級副總裁兼營運長,負責公司戰略制定,主管數位化媒體、數位化服務等部門;主管數位化媒體的副總裁,負責數位化技術和產品研發,開發網站、APP、車聯網應用等數位化平臺,確保將NPR的內容推送到新的平臺上;主管數位化服務的副總裁,為成員臺提供數位化技術服務,幫助其建立平臺和吸引用戶。主管新聞的高級副總裁,負責新聞部門,包括近400位廣播和數位化內容製作人員。首席營銷官則負責從品牌、營銷和公共關係方面入手創造以聽眾為中心的營銷文化,通過各種平臺吸引聽眾,並主管音樂、娛樂等非新聞內容。主管節目的副總裁負責節目購買、評價和研發。

2.打造廣播和數位化平臺一體化生產、多平臺發布的新聞編輯部

經過2014年的編輯部改革,目前NPR新聞編輯部的基本機構設置情況見(圖2 圖2見本期第34頁),由一位主管整體負責多平臺融合的新聞編輯部。新聞部門的高級副總裁是新聞部門的最高層級管理者,負責新聞部門的日常運營,以傳統廣播、網站、APP、社交媒體等多平臺為目標,將傳統內容生產與數位化內容生產進行整合,不斷創新面向廣播和數位化平臺的內容生產方式,確保新聞內容在所有平臺上的吸引力,確保NPR在新聞內容發布和消費方面走在前沿。

3.兩級主管負責協調,完成每天的新聞採集、製作和跨平臺發布

新聞部門的執行主編,與數字媒體的編輯主管密切合作,組織每天的新聞策劃會議,決定報導什麼、誰來報導、為哪個平臺提供內容,打造一個多平臺的新聞編輯部,通過多平臺、各部門人員的合作和協調,完成每天的新聞採集、新聞編輯和跨平臺發布。數字媒體的編輯主管,主管所有內容在數位化平臺上的呈現。

新聞部門的主編、副主編,負責日常的編輯工作,運營科技、藝術、商業、國際、國內、華盛頓等新聞組。每個新聞組都是整合了廣播和數位化人員的一體化生產團隊。

數位化新聞主編、數位化新聞副主編,負責新聞內容在網站和移動、社交媒體等所有數字平臺上的呈現,每天要與各個新聞組密切溝通合作,與內容採集製作部門的主管溝通,共同策劃如何生產適合在線平臺的內容,然後傳達給數位化製作團隊並提供編輯指導,保證各個新聞報導組與數位化內容製作人員密切合作。

各級新聞主管都要具備豐富的數位化內容生產經驗,與負責數位化平臺和產品開發的數位化媒體部門進行溝通,確保新聞部門在所有平臺上提供最佳的新聞內容。

4.每個新聞組都是一個多平臺編輯樞紐,作為新聞編輯部的核心架構

2014年5月,NPR對新聞編輯部進行重組改革,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將廣播音頻內容生產和數位化故事講述能力結合起來的新聞編輯部。⑥要建立多個編輯樞紐,包括突發新聞類內容樞紐、政治類內容樞紐、藝術與文化類內容樞紐、教育類內容樞紐、全球健康與發展類內容樞紐,每個樞紐都是多平臺的樞紐,將同類內容的廣播和數位化人員整合在一個樞紐內,包括記者、編輯、製作人、博客人員等,在多平臺上發布有吸引力的內容。⑦

NPR新聞部門的核心業務架構為節目和新聞組。每個新聞組作為一個整合了廣播和數位化人員的內容採集生產團隊,負責各自內容領域從採集、共享到製作的多平臺、多媒體呈現,每個組由高級主管編輯負責。以科技組為例,負責食品、健康、科技、環境等科技類內容的多平臺、多媒體呈現,共包括近40位數位化和廣播人員,包括負責多平臺內容策劃的製作人、記者、編輯、負責在數字平臺上進行視覺呈現的視覺編輯、多媒體內容製作人員等。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類內容的視覺編輯既要向科技類內容主管編輯匯報,同時要向視覺團隊的主管匯報工作,在兩位主管的支持下,高效率地完成此類視覺內容的生產,其他數位化生產人員也存在這樣的工作模式。

5.設置數位化新聞主編職位,指導數位化內容製作團隊的工作

2009年,為了深化新聞編輯部的一體化整合NPR開始設置數位化新聞主編職位,向數字媒體的編輯主管匯報工作,後者向新聞部門的最高層主管匯報工作。⑧在上述提到的2014年編輯部改革後,原來數位化新聞部門的編輯、記者等人員先後整合進入各個新聞組內,其餘的數位化團隊還有主頁、網頁製作和視覺團隊,這些團隊將專注於更好地理解數位化平臺的用戶需求,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內容。⑨其中,視覺團隊、社交媒體團隊是NPR數位化內容製作的特色團隊。

數位化內容團隊主要包括數位化新聞記者、數位化新聞編輯、社交媒體編輯、視覺內容製作人員等崗位。數位化新聞編輯負責數位化內容的策劃、製作和推廣選擇故事、音頻、圖片和其他視覺要素,在數字平臺上提供最佳的多媒體內容通過Chartbeat、Google Analytics等工具掌握用戶行為數據。以文化領域的高級數位化編輯為例,主管文化類內容的多平臺呈現,是團隊最主要的數位化內容編輯,在數位化新聞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熟悉數位化新聞平臺、工具和技能。

此外,還包括很多數位化內容方面的專家型人才,包括:故事講述實驗室的高級製作人,負責孵化新的故事講述和編輯方法,為新的故事講述方式提供實驗空間,保障實驗的實施,包括新型播客、多媒體呈現、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呈現等;負責培訓與開發的編輯專家掌握多平臺內容製作發布技能,對於音頻故事講述與新技術等要素的融合有豐富經驗;編輯創新主管,推進以多平臺發布為目標的編輯生產流程改革,制定創新性項目的戰略並實施。

數位化內容製作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要與節目主管、新聞主編等溝通,與廣播編輯、記者合作,與新聞編輯部內其他為數位化生產提供數據、視覺化呈現等支持的團隊合作,如從視覺團隊那裡獲取圖片、視頻和圖形等,還要與數位化媒體部門合作,保證在線的生產效率和吸引力。

6.搭建包括視覺團隊、社交媒體團隊的數位化內容製作團隊

視覺團隊負責網站、APP等所有數位化平臺的視覺設計工作。隨著技術和內容消費趨勢的改變,隨著新聞媒體越來越多地平臺化,NPR認為必須將自己的內容進行視覺化呈現。

2012年,NPR僱傭前《芝加哥論壇報》新聞APP主管,負責新組建的圖形和數據組,負責新聞APP的互動式內容製作,該團隊作為數位化新聞的一部分,向數位化新聞主編匯報工作,包括數據人員、設計人員等7個人。⑩2013年底,NPR將該新聞應用內容團隊,與負責圖片、視頻等製作的多媒體團隊合併成立視覺團隊,團隊設置在新聞編輯部內,與新聞組、節目、編輯、記者密切合作,為新聞編輯部提供視覺內容製作服務,主要工作是圍繞新聞故事,製作照片、視頻、圖表、圖形、地圖、數據驅動的應用、在線故事等。[11]視覺團隊主要成員12位,主要分工為:兩位主管編輯,分別是視覺編輯和圖片編輯;兩個人要參加每天的新聞策劃會,幫助新聞報導組和新聞節目製作短期視覺內容;一個人負責每天的新聞圖形;一位圖片記者負責圖片相關的任務,包括圖片編輯、製作動態插圖等;還有一些人員參與視覺內容相關的項目,日常在項目團隊之間流動。視覺團隊要對編輯部的需求進行及時回應,每個月都會與新聞報導組和節目開會交流,與編輯合作為他們的新聞製作視覺策略、開發視覺工具等,每次交流15分鐘左右,每周還會與一些節目交流以了解需求,並進行相關培訓。[12]社交媒體小組,包括主管和社交媒體編輯等。主管要負責 NPR的社交媒體戰略,指導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營。社交媒體編輯,作為社交媒體戰略專家負責運營節目的社交媒體平臺,在Storify、Twitter、Facebook、Tumblr、YouTube 、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呈現內容,不斷嘗試新的工具和平臺以增加受眾,是一個包括產品、編輯和受眾互動三個角色的崗位。[13]社交媒體編輯要與內容人員溝通,與數據分析師和產品主管合作以跟蹤用戶數據,開發一些讓編輯部人員更了解社交媒體傳播情況的技術工具等,向他們提出建議,制定在多個社交網絡的呈現策略,以提高NPR內容在社交平臺上的吸引力。

三、NPR的轉型推力:通過數位化培訓提升技能、形成共識

要實現轉型,就需要員工理解數位化戰略的重要性,主動提高數位化技能,重新思考故事講述方式和受眾互動方式,從而順利實現工作流程和組織架構的改變,特別是從根本上實現文化的改變,打破內部廣播和數位化人員的界限,實現一體化運營。NPR主要是通過大規模整體數位化培訓的方式,以推動內部文化的轉變。

2007年9月,Knight基金贊助NPR 150萬美元進行數位化轉型培訓,利用這筆資金,2007~2010年,NPR進行了大規模的員工數位化培訓,對近450名記者、製片人、編輯、主管等人員進行多媒體技能培訓,以增進對一體化新聞編輯部的理解。2011年12月,NPR 再次獲得來自Knight基金的贊助150萬美元,在未來兩年用於在線內容的培訓,其中100萬美元用於70個成員臺的培訓,50萬美元用於推動NPR新聞編輯部廣播和數位化平臺的進一步融合,繼續拓展2007~2010年的融合實踐。Knight 基金新聞和媒體創新部門主管表示,希望NPR成為數位化新聞領域的示範,帶動其他公共廣播一起發展。[14]培訓的目標之一是提升技能。在NPR的數位化戰略中,NPR的未來不僅僅是「聲音」,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交互式圖表(interactive graphics)等任何適合的形式,為在線和移動平臺提供內容、數位化產品,所以培訓內容包括多媒體故事講述策略、在線內容寫作、攝影、社交媒體的使用等。培訓時間在5到7周左右,將一線人員和管理人員放在一起培訓,也會有兩天的工作室形式,或進行一些試驗,如節目製作人與網頁開發人員合作,去製作有吸引力的節目網頁內容。經過培訓,NPR認識到,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全能記者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編輯隊伍要有一種素養,即從多媒體的角度來考慮新聞報導,而不是僅從廣播入手,廣播和數位化生產人員能夠實現協同生產。[15]目標之二是形成數位化轉型的共識。通過培訓讓員工更為了解NPR的未來願景,即不僅僅是廣播為中心,告訴大家多平臺才是真正與聽眾連結的機會。

在兩次大規模培訓的過程中,NPR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如廣播人員對於學習數位化技能有天然的牴觸,對培訓存疑。NPR要求主管以各種方式和員工溝通,讓各個層面的人員了解改革的益處,給員工更多的鼓勵,而不要提出太多考核的要求,緩解改革過程中的緊張氣氛。伴隨著大規模的培訓,編輯部的重組也歷經了多次探索,最後決定包括數位化內容在內的所有內容,都應該由一個新聞團隊而不是數位化團隊來領導,才能實現工作流程的改變。

四、對我國廣播業數位化轉型的啟示

一是在做好傳統廣播的同時,堅定地推進數位化轉型戰略。NPR在公共廣播的經濟生態系統中,採取和美國商業廣播類似的發展模式,即依託傳統廣播的品牌價值和優質內容,將這種優勢拓展到數位化平臺上,通過數位化平臺吸引更多的用戶,尤其是忠實的廣播聽眾之外的新用戶。由於篇幅所限,作為NPR轉型重要實踐的數位化平臺和產品開發、技術能力建設、管理層轉型領導能力建設、盈利模式探索等內容將另作論述。總之,NPR的數位化轉型步伐非常堅定,數位化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所有內部調整和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都是提升NPR的內容在數位化平臺上的吸引力。

二是消除內部廣播和數位化生產之間的界限,建立起以多平臺高質量、高效率發布的一體化生產流程。以多個新聞報導組為最基本的多平臺生產樞紐,每個報導組整合了廣播和數位化平臺生產人員,實現每一類新聞內容的多平臺發布。設置數位化內容主管職位,與各個新聞報導組密切合作,負責內容在所有數字平臺上的呈現,指導數位化內容生產人員的工作。所有的新聞高層主管都要負責統一和協調多平臺的內容生產,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多平臺協同配合的工作模式。

三是提高視覺類內容生產能力,以提高內容在數字平臺上的吸引力。2013年底,NPR成立了視覺團隊,整合了原來的多媒體團隊和新聞APP內容生產團隊,為新聞編輯部提供視覺內容服務,彌補聲音作為單一要素在互動性、視覺化、可分享性等方面的不足。

四是通過大規模的整體培訓,逐步消除內部廣播和數位化生產的界限,實現生產流程和組織結構的融合,歸根結底是形成有利於融合的內部文化。在培訓的過程中,消除從管理層到員工對轉型戰略存在的疑問和顧慮,對生產流程和組織結構進行同步調整,根據改變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再開發針對性的培訓措施。

(張曉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廣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博士。)

本文為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我國廣播的數位化轉型策略研究》(編號:14CXW01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http://www.NPR.org/blogs/thetwo-way/2014/11/25/366546456/new-york-times-hires-former-NPR-executive-to-lead-digital-news-push

②http://www.NPR.org/about-NPR/260143416/NPR-in-car-app-connects-gm-drivers-to-on-demand-public-radio-content

③http://www.NPR.org/about-NPR/178660742/public-radio-finances

④[16]https://online.journalism.utexas.edu/2010/papers/UsherRiley10.pdf

⑤http://www.northcountrypublicradio.org/news/NPR/356998435/in-forcing-out-senior-executive-new-ceo-mohn-puts-stamp-on-NPR

⑥http://mije.org/richardprince/journal-isms-tues-may-20

⑦⑨http://www.radioink.com/article.asp?id=2793224&spid=24698

⑧http://socialtimes.com/NPR-looks-to-hire-a-digital-news-m-e-as-more-leadership-changes-are-announced_b49784

⑨http://www.radioink.com/article.asp?id=2793224&spid=24698

⑩http://www.niemanlab.org/2012/05/NPR-snags-brian-boyer-to-launch-a-news-apps-team-and-theyre-hiring/

[11]http://www.howdesign.com/articles/NPR-design-in-house-design/

[12]http://blog.apps.NPR.org/2014/06/04/how-we-work.html

[13]https://nyustudio20.wordpress.com/2014/12/04/jay-talks-to-melody-kramer-NPRs-social-media-strategist/

[14]http://finance.yahoo.com/news/knight-foundation-awards-NPR-1-180358311.html

[15]《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媒介融合分析》,http://www.ynradio.com/ygzt/2011-11/17/cms12969article.shtml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衡水學院董子學院和學報編輯部開展「打造學習型團隊,構建書香型...
    衡水學院董子學院和學報編輯部作為衡水學院的教學單位和教輔部門,業務關係十分緊密,董學活動基本是由兩個部門共同承擔、互相配合完成的。為更好地開展董學研究、搭建董學平臺、發展董學事業,近期兩部門開展了「打造學習型團隊,構建書香型集體」活動。
  • 吉林市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新聞發布會
    吉林市政府新聞辦於12月18日(星期五)9時,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召開吉林市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新聞發布會。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洵,中新吉林食品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錫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佟延明,市金融辦副主任謝顯平,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鄧博,一同出席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 對我省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的幾點思考
    山東省要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首先要以《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作為最基本、最直接的依據,深刻研究領會其思想和精神實質。其次要系統理順如下問題: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哪些方面有必要、有可能成為高地,如何把這些方面打造成高地?哪些方面目前仍是文旅融合的窪地,如何將這些窪地填平?
  • 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意型樣本
    首倡創意型媒體 記者:近幾年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媒體融合湧現出「現象級」平臺或產品。深圳晚報社在這股大潮中一直在進行先行探索,請問深圳晚報社為什麼選擇以創意型媒體的路徑進行深度融合? 我們是創意型媒體的首倡者、實踐者、推動者,提出要打造中國廣具影響力的創意型傳媒,就是要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擴大優質內容產能、構築創意產品生產格局的基礎上,把創意的流程化、專業化、產業化不斷推至新高度、新境界。用創意做活傳播,用創意搞活經營,用創意激活動能,從某種角度說,打造創意型傳媒就是對創意這個母題的最好闡釋。
  • 四級貫通、深度融合!閃電新聞客戶端與新華網客戶端籤署戰略合作
    他表示,山東廣播電視臺在融合創新發展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著力構建智媒體傳播體系,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平臺型新媒體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時,加強央媒聚合、省域統籌、上下聯動、左右貫通一直是山東廣電秉持的發展方向,山東廣電攜手山東百家縣級融媒集體入駐新華號,正是實踐「主力軍挺進主陣地」的一次有力舉措。今天的戰略合作將成為實現央省市縣四級媒體優質內容互通、資源優勢互補的新契機、新起點。
  • 青島鼓勵打造海洋牧場綜合體,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旅遊「打卡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鼓勵打造海洋牧場綜合體,通過各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休閒旅遊「打卡地」,青島日前出臺新政,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據了解,青島自2009年開始建設人工魚礁並發展海洋牧場,目前全市共有海洋牧場21處,總面積11360公頃,共投放礁體超過300萬空方。目前有13處海洋牧場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居全國第三,佔全國總量的1/9。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深入研究了海洋牧場發展優勢及濱海旅遊城市優勢,認為兩者具有很好的鍥合度,能夠相互帶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 「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 《青島市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
    魯網11月26日訊(記者 祁琳 實習記者 徐睿)11月2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了《青島市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專題發布會,會議由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傅道軍出席並回答記者問題。
  • 「產城人文」融合發展 餘杭良渚美麗城鎮繪就新篇
    2020-12-04 07:23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打造學習型媒體 濱州日報新媒體大講堂分享「短視頻運營思維」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大趨勢下,打造學習型媒體勢在必行。為了不斷增強新聞採編人員專業能力,打造全媒體時代合格新聞人,7月8日晚7時,濱州日報社新媒體大講堂在濱州黨媒指揮調度中心開講。此次新媒體大講堂以提高新聞採編人員短視頻實戰能力為主題,聚焦短視頻、抖音、直播帶貨等當下熱點話題,通過「講解+示例展示」方式,為採編人員上了一堂「短視頻運營思維」的精彩課程。日前,濱州日報社五位採編人員組成學習小組,赴杭州參加了「戰疫情·暖直播」2020全國短視頻實戰特訓營。
  • 青島著力推進現代漁業融合發展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11月26日,記者從青島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了落實市委關於向濱海休閒度假旅遊、海上觀光旅遊轉型的要求,實現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市政府近日印發《青島市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方案
  • 「印象2020」④|雙元制育人助力校企融合 打造出職業教育發展的...
    「印象2020」④|雙元制育人助力校企融合 打造出職業教育發展的「濟南模式」 2020-12-1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上文博會丨積極服務文化產業 明和光電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明和光電以服務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為己任,積極轉化與應用科研創新成果,服務於劇場劇院、實景演出、新聞廣電等文化企事業單位和文旅項目。湖南明和光電設備有限公司(簡稱「明和光電」),就是一家以服務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為己任,積極轉化與應用科研創新成果,服務於劇場劇院、實景演出、新聞廣電等文化企事業單位和文旅項目的文化企業。
  • 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文章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顯均參加活動並強調,各鄉鎮(街道)要因地制宜,搶抓機遇,找準優勢,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文章。胡顯均實地調研了三峽港灣電競館、重慶數字產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情況,以及忠縣青少年宮、天子村鼎瑞農業和亙禾農業公司的運行情況。座談會上,復興鎮匯報農文旅融合發展發展情況,參會人大代表交流發言。
  • 傳統媒體做好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 加快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河北是文化和旅遊大省,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多彩。
  • 江門市加快建設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 打造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3月11日,林應武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示範區建設情況匯報,強調示範區建設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見成效、五年全面建成」的建設目標,壓茬推進,滾動實施,把示範區打造成為產城融合的「江門樣板」。
  • 構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構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
  • 「新聞出版高質量發展大講堂」鄧國超:優質內容是王道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0)》:全媒體傳播體系、多級式融合加速...
    南都訊 2020年9月8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的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在北京開幕。會上,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發布了《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0)》。
  • 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濱州「雙型」城市建設
    2020年以來,該市開啟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貫通,構築起支撐未來發展的源動力、主引擎。7月31日,市委九屆十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建設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雙型」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構建服務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