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白到規模 從市內到市外 從單幹到抱團
——遂寧三七產業6年完成三級跳
「聯盟後,我們將開展技術培訓、對接市場渠道、打造地方品牌,並以種植三七助農增收……」8月9日,四川盆地三七產業聯盟在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成立,川渝27家三七種植、技術及醫藥企業、協會抱團發展。從2012年鄧德山博士返鄉探索三七種植開始,短短6年時間,遂寧的三七種植產業完成了從空白到規模、從市內到市外,從單幹到抱團的三級跳。
科研開花
博士返鄉成功規模種植三七
「我和團隊在四川種植三七6年了,已經收穫了兩茬。」51歲的鄧德山是一名返鄉創業的博士,曾在雲南知名藥企任藥材技術總監。
「在外打拼多年,想帶著項目回鄉做點貢獻。我在三七種植上不斷有技術突破,並就離開雲南種植三七做了科研論證。」2012年,鄧德山賣掉昆明的4套房子,揣著200餘萬元到大英縣蓬萊鎮七橋村租了2畝地,投身三七種植實驗。
「三七嬌貴,在四川種植,氣候、海拔、土壤、水質、病蟲害等都與雲南完全不同。」最初,因完全套用雲南的種植、管護方式,苗子存活率較低。「改進大棚材料、調整大棚高度,把病蟲捉來一隻只研究,對每一種蟲子用幾種藥,確定最有效的一種對症下藥。」就這樣,2畝試驗田裡直接播種的三七,經過鄧德山的精心管護,得以艱難存活下來。2013年,鄧德山又在七橋村租地5畝,增加樣本,繼續研究試驗參數。2015年,鄧德山在四川種植三七的技術逐漸成熟。到2018年,大英縣共有5個鄉鎮種植三七,面積達300餘畝。
經過6年探索,鄧德山及其團隊開發出了適應四川盆地的三七規模化種植技術和種植管理模式。「與原產地比較,明顯具有成本低、品質好、單產高、技術穩定性高、可操作性強的優勢。」
技術支撐
三七種植向遂寧周邊發展
三七在四川盆地的種子和種苗生產、病蟲害防治、施肥、栽培設施構建、自動化噴灌等技術成功了,但鄧德山從來不隱瞞秘笈,「誰都可以來學,適用於四川盆地200米~600米的淺丘山區環境。」
「每畝投入4萬元,畝產值達10萬元,而且技術支撐保障生態,是村民增收的好項目。」蓬溪縣常樂鎮拱市聯村黨支部書記蔣乙嘉看好三七產業,並於2015年11月開闢20餘畝地,依託鄧德山團隊技術發展種植,並在此後三年逐步擴大至200畝。2016年,三七產業在德陽綿竹、南充閬中等地生根;2018年,三七產業跨省落戶重慶潼南、榮昌。
在四川盆地,三七種植產業以大英為起點,在周邊區域生根開花。目前,四川盆地種植基地有17個,規模為700餘畝,其中遂寧超過500畝,大英縣還將三七作為全縣支柱產業。鄧德山作為多個基地的技術指導,隨時關注著產業發展現狀,「目前部分基地已經陸續開始出產,預計2018年秋季可採收65畝,產值600萬元。另有1500公斤紅籽,產值75萬元;其餘三七葉、三七花和剪口等,產值150萬元。」
「與原產地雲南文山州和廣西田陽相比,四川盆地種植三七具有區位優勢和產業環境優勢。」立足成渝城市群,鄧德山希望把三七在四川境內推廣,讓它成為一年200億元的大產業。
成立聯盟
27家企業整合資源抱團發展
自2018年起,遂寧各縣區陸續完成三七種植,遂寧成為全省三七產業中最有條件打造產業核心區的地區。「全產區整合資源,降低產業發展風險,統一產品標準,提高產品競爭力,強化全產區三七種植業的先發優勢。」8月9日,四川盆地三七產業聯盟在拱市村成立,涉及三七種植、技術、醫藥的27家企業抱團發展。當天下午,聯盟組織就園區標準、材料標準、農藥化肥使用標準等進行了技術培訓。
「對於剛入行的企業,特別需要聯盟組織領路。」重慶正善奇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亞林看好三七的市場前景,今年在重慶種植了70畝。「通過聯盟,我們可以在技術培訓、品牌打造、市場渠道方面『取經』,減少企業摸索發展的阻礙,有助於示範基地的打造。」
「三七種植現在是拱市村的支柱產業之一,基地的首批三七已完成3年生長期,今年將實現至少60萬元收益,是村民致富的拳頭產品。」有了聯盟作後盾,作為蓬溪縣三七產業協會會長的蔣乙嘉有了更多動力,「我們不再單兵作戰,產業壯大更有底氣。蓬溪縣將以拱市村為中心種植三七,向周邊5個鄉鎮拓展,並逐步推進三七的深加工,將其打造成為助農增收的支撐項目。」(全媒體記者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