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不斷失利,為了扭轉局面,日本竟悍然發動了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日軍調集了大量技術兵器到達一號作戰地域,以圖通過裝備上的優勢壓垮經過六年抗戰、正內外交困的中國軍隊。
由於缺乏自己的工業,滇緬公路還沒有重新打通,中國軍隊只能通過杯水車薪的駝峰航線獲得有限補給。這些有限的補給又大多被留給雲南準備入緬作戰的遠徵軍部隊,因此1944年初華北、華中、華南地區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與日軍本來差距就很大。而這次戰鬥日軍竟然調動了運輸汽車一萬三千輛,馬六萬七千匹,其在中國派遣軍的航空兵團,油料儲量夠半年之用(實際由於交戰持續了一年之久,加上中美聯合空軍的英勇作戰,日軍航空兵在戰役後期完全難以保障戰場制空權),步兵單位彈藥的儲量則多達兩年。考慮到中國軍隊必將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日軍出動了大量舟艇部隊和道路橋梁修整工兵部隊,以保證其前後方道路的通暢。一號作戰計劃中,上至指揮部的有線無線電臺,下到軍靴的修理,堪稱包羅萬象而有條不紊,其完備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這一次日軍的動員規模,超過了日俄戰爭時日本全軍動員規模的兩倍以上。特別是,由於考慮到這一戰役的重要性,日軍還在中國戰場首次動用了師團建制的裝甲部隊——坦克第三師團參加本次作戰。這也是日軍在整個二戰中唯一一次以師團級的裝甲部隊投入進攻作戰。這個師團擁有坦克部隊兩個旅團四個聯隊,機械化步兵一個聯隊,其他部隊三個聯隊,戰鬥力極強,是日本參考歐洲戰場閃電戰效果後建立的大規模裝甲部隊。和這樣的日軍交手,無疑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個新課題。
有了充足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並不代表能夠合理運用。日軍在選定一號作戰指揮官的問題上下了很大工夫。最終,熟悉中國戰場的宿將岡村寧次被任命為第六方面軍司令官,他直接指揮華北日軍向南進攻,以便與華中日軍會師,完成打通平漢線的任務,這也是一號戰役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隨後,在華南的日軍則在第23軍軍長田中久一的指揮下向北進攻,策應華中日軍打通粵漢線。由此可見,南北兩路日軍儘管遙相呼應,而華中日軍的行動才是完成一號作戰的關鍵。因為此前岡村寧次一直集中精力對付華北的八路軍,從中國南方已經離開一段時間,對在這一地域作戰有些陌生。因此,日軍尚需要選擇一名類似於足球隊中場靈魂人物的將領來掌控這一地區的戰鬥。最終,一個前一年剛剛吃了些苦頭的將領被大本營選中了。這就是原日軍在華中部隊的指揮官,第十一軍軍長橫山勇中將。
橫山勇
橫山勇,出生於日本東北的千葉縣,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1909年5月27日以優異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畢業。由於在學校期間表現突出而與同期的石原莞爾、飯村穰並稱為「第21期的三羽鳥」。橫山勇曾長期在中國東北地區擔任關東軍指揮官,1942年12月22日被調往中國南方。這是因為日軍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在安徽省大別山區被擊斃,大本營調他前去接任。此時,他在第11軍已經任職一年多的時間。
儘管名字中帶一個「勇」字,但橫山勇的外貌更像一個文官。他主持了1943年的常德會戰,但戰果並不豐厚。由於中國軍隊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的頑強抵抗,幾路日軍圍繞常德激戰月餘,最終只佔領了這個城市一天就被迫撤離,沒有達到奪取湖南中國產糧區的戰略目標,而且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既然如此,為何日軍仍然使用橫山勇擔任這一作戰的總指揮官呢?這主要是因為橫山勇被認為是對中國軍隊戰法較為熟悉的日軍高級將領之一,他長期服役於關東軍,被臨時抽調來參加一號作戰的關東軍部隊對其較為尊重。同時,橫山勇也是日軍中有名的「智將」,善於從戰爭中吸取教訓。事實上在一號作戰中橫山勇的確不負「智將」之名,他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充分研究了中國將領薛嶽在長沙屢試不爽的「天爐戰」戰法,並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放開大道、兩翼齊飛之布陣方略,果然遏制住了「天爐戰」的長處,使中國軍隊被迫放棄扼守了數年之久的長沙陣地。
不過,實戰中,中國軍隊抵抗之頑強也出乎日軍意料,由於中國衡陽守軍第十軍奮勇抗擊,日軍兩次總攻都拿不下這座要隘,因此也曾產生過臨陣換將的想法。以至於一度將另一名悍將坂西一良派到前線,隨時準備接替橫山勇的職務。
除此以外,日軍還廣泛在戰前採取欺敵措施,部隊運動到進攻出發地的經過十分隱蔽,例如,連戰前參加最高作戰會議的日軍步兵部隊指揮官都不知道坦克第三師團即將參戰。同時,大批經過精心訓練的日軍便衣部隊在戰鬥開始前便滲透入中國軍隊的後方進行偵察襲擾,使日軍在戰鬥開始階段便達到了戰場遮斷的目的。
面對日軍的緊鑼密鼓,中國方面卻因為偵察情報工作的滯後和無休止的內鬥而忽視了日軍即將發起進攻的信息——蔣介石和史迪威正為爭奪中國戰區的領導權鬥得不可開交。因此,日軍1944年2月打響「一號作戰」的時候,立刻給前線的中國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