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上映的影片《joker》在國內外都掀起了一陣「小丑」風,但是你很難去定義這種浪潮到底是代表著什麼類型的人群。就像影片一開始小丑就被一群小混混圍著打,卻沒有任何原因,小丑躺在地上甚至不去反抗,他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電影主角的境遇具有現實代表性
明明只是做自己該做的工作,卻要忍受來自陌生人莫名的惡意,小混混們把這種欺負別人的做法視作消遣,這種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基礎上的做法,竟然神似當今娛樂圈的現狀。
觀眾把明星們在綜藝上賣命扮醜的樣子視作自己的快樂源泉,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又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沒有人想用出賣自尊的方式去博得別人的眼球,可是當這是你的工作時呢?你沒選擇,只能痛苦地承受這一切,你想過反抗,可是反抗只會讓你的境況更加悲慘。那些在臺下吵著嚷著說「愛你」的觀眾們,卻正是冷眼旁觀你的痛苦還要嘲笑你的人。
於是你只能選擇咽下一次又一次的苦楚,悲傷和痛苦被壓抑在心底深處,你覺著自己還好,起碼還有值得你愛和看起來愛著你的人。
可惜一切都還只是你覺著。
有些壞事情的發生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導火索,而足夠讓一個人崩潰的邊界你永遠都摸不透。
他可能是一封看似揭露自己身世的信,一把不小心被甩下來的手槍,甚至是已經忍受了很多次的毆打。
你可以忍一次,但是你不可能忍一輩子,你真的願意一輩子當別人腳底下的豬狗不如的畜生嗎?
當你手中有了支配別人生存的權利,你就不想主宰一次自己的命運嗎?
電影中的亞瑟最後還是選擇了拿起保護自己的武器,將傷口對準了傷害自己的人。而諷刺的是,這些在現實中對自己言語辱罵,拳打腳踢的人渣,到了電視上的報導裡,卻成了文明守法的好市民。
這簡直太搞笑了!
你看著電影的這一切,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你。你工作上被人陷害,總有小人在背地裡說你的壞話,總有人把你的痛苦視作消遣,你覺著生活索然無味,於是想要逃離,可總有人提醒你要繼續這麼生活下去,因為沒有地位的人無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主角傑昆演技精湛,感染力實足
這部影片除了劇情極具現實意義外,主角精湛的演技也為影片本身提色不少。
從影片一開始男主角絕望又弱小的蜷在小巷的一角時,從他坐在車上因為病情控制不住的大笑時,那種穿越心靈的感染力頓時讓屏幕前的我緊張起來。
明明看起來是在笑的一個人,為什麼在他的笑聲裡只能感受到無窮無盡的悲傷?
有人說,世界上最棒的演技莫過於用笑聲傳遞你的悲傷,在這一點上,傑昆絕對做到了。他用生動入心的演技向觀眾展示了小平民階級窮困潦倒,倍受煎熬的日子。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小丑在臺階上獨舞,而這個臺階正是電影前面通往亞瑟家的臺階。
與開頭那一幕不同的是,這一幕中的背景更加明亮,看似寬闊,實際與小丑接下來要去赴的鴻門宴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眼中的被人賞識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表演機會,實則還是世人眼中的一個笑話,多麼現實的主題,壓抑得讓人想哭。
歡快的舞步下掩藏著的是無人知曉的,來自小丑的痛苦和絕望。
據說這裡完全是傑昆的即興舞蹈,那種透過屏幕傳達出來的絕望,太過強烈。
電影主題明確,引人深思
與大多數的小丑電影不同的是,這部《joker》將主角的身世背景定義的異常悲慘,母親有妄想症,隱瞞自己是養子的事實,原本以為有了父親卻只是母親的幻想;以為可以和隔壁的女士有一段感情卻終究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上帝似乎並不想給這個可憐的傢伙任何一點甜頭吃,被同事陷害,被上司開除,被陌生人毆打,不幸接踵而來。
就像小丑劇中說的那句話:
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Joker我的一生,原來是一部喜劇。「2019小丑獨立電影」
臺下的人不知臺上小丑那些笑梗到底是以怎樣慘痛的代價換來的,他們覺著小丑生來就是應該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哪怕這種快樂是踐踏在他的痛苦上。
整部劇的基調都很壓抑,可以說從主角登場開始,就一直上演著一部悲劇。劇情上從來沒有任何刻意的搞笑,似乎與小丑原本的定義大相逕庭,但是當你在傑昆的帶領下去感同身受他的遭遇,你又會覺著,這就是小丑。
你很難定義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關於一個反抗的故事,還是懲惡揚善的故事。小丑這個角色在《蝙蝠俠》系列裡是一個反派,但是神奇的是當你用這個所謂的「反派」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時,你又不會覺著他是一個真正的反派。
有時候事實就是如此,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時,位置變了,好與壞的定義也將隨之改變。
《joker》本身絕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他觸碰了一般人不敢碰的題材,但是也因為過於敏感的題材導致播放的受限,但是藝術品絕對不該因此而止步,而《joker》的優秀也不該僅僅用是否獲得奧斯卡的獎項來衡量。或許他會得獎,但是也可能因為涉及題材過於敏感而落選,但是藝術品的本身價值絕對不會貶值,不管過了多少年也將始終如一,《joker》便是這樣的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