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索戲,2011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流行於雲南省澂江縣陽宗鎮小屯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澂江縣傳統的地方戲曲劇種。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儺戲。
關索戲的行當分為生、旦、淨三行,其中淨角只有鮑三娘、百花公主二人,並且是男扮女裝,演員不擦胭脂畫臉譜,只戴面具。
相傳,關索戲源於高腔,從某些曲調上分析,它又混合了當地民歌小調以及頌佛唱經的旋律,卻又明顯地吸收了滇劇的腔調。
關索戲唱詞中唱中有白、白中有唱。它的唱白用的都是本地方言,其唱腔、曲調有短板、長板、報信板、七字板、大刀腔等,轉板換調均用鑼鼓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關索戲的表演特點是不設舞臺、不化裝,而且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演出時一般頭戴面具,邊唱邊舞,有娛神歌舞的遺風。演出時要進行祭祀,朝拜樂王廟,專演三國故事。
關索戲的劇目長短不一,從30分鐘到3小時不等,經常演出的劇目有20餘個,代表劇目有:《古城會》《收周倉》《三請孔明》《長坂坡》《戰長沙》《過五關斬六將》《三戰呂布》《夜戰馬超》《花關索戰三娘》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