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關索戲|「娛神娛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12 文旅中國

關索戲,2011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流行於雲南省澂江縣陽宗鎮小屯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澂江縣傳統的地方戲曲劇種。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儺戲。

關索戲的行當分為生、旦、淨三行,其中淨角只有鮑三娘、百花公主二人,並且是男扮女裝,演員不擦胭脂畫臉譜,只戴面具。

相傳,關索戲源於高腔,從某些曲調上分析,它又混合了當地民歌小調以及頌佛唱經的旋律,卻又明顯地吸收了滇劇的腔調。

關索戲唱詞中唱中有白、白中有唱。它的唱白用的都是本地方言,其唱腔、曲調有短板、長板、報信板、七字板、大刀腔等,轉板換調均用鑼鼓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關索戲的表演特點是不設舞臺、不化裝,而且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演出時一般頭戴面具,邊唱邊舞,有娛神歌舞的遺風。演出時要進行祭祀,朝拜樂王廟,專演三國故事。

關索戲的劇目長短不一,從30分鐘到3小時不等,經常演出的劇目有20餘個,代表劇目有:《古城會》《收周倉》《三請孔明》《長坂坡》《戰長沙》《過五關斬六將》《三戰呂布》《夜戰馬超》《花關索戰三娘》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歌舞樂劇樣樣精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音樂雲展演即將揭開面紗
    阿詩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玉芳,今年已79歲高齡,站在臺上的她仍然聲音清亮,《阿詩瑪》的故事在她的歌聲中娓娓道來。王玉芳的兒子普才學和兒媳畢瓊英也作為阿詩瑪的傳承人演唱一曲,氣息渾厚、感情飽滿,在他們的歌聲中,我們更能感受到傳承的意義所在。
  • 黔南州1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簡介
    黔南州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非遺項目58項,州級非遺49項,縣級以上非遺30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居全省第二位;在黔南州3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民間傳統工藝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工藝是黔南歷史的積澱、民族的足跡,是黔南文化的「根」和「魂」,構成黔南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黔南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黔南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水書習俗(民族傳統民俗)「水書」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水族先民創製的雛形文字,水族語言稱其為「泐睢」。水書習俗是水書形成、發展和傳承並以此構成與水族生活相關的習俗。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2015-05-06 10:27:25來源:燕趙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本報記者 王彬 通訊員 王俊平 攝  本報訊(記者 王彬)昨日上午,邯鄲市鬼谷子文化研究院、臺灣鬼谷文化發展委員會在鬼谷子誕生地臨漳縣鹽食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正式揭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鬼谷文化的源流與分布,及鬼谷子文化景區建設規劃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研討。
  • 湘潭「巫家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2月2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在公示的337個項目中,湖南共有19項入選,其中湘潭巫家拳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藥發木偶
    據考證,泰順藥發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項煙火雜技,當時有人為了使木偶戲更具欣賞價值,便把「煙花」與「木偶」結合起來,於是有了「藥發木偶」。但是,藥發木偶素來只是以煙花的一個種類流傳著,往往被用於廟會、祭祀、開業、過節及其他重大慶祝活動上。真正用於木偶戲的表演卻很少,只有在上演《封神榜》、《西遊記》等神戲。它是寶貴的漢族傳統文化遺產,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兩方面。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孫氏太極拳上榜
    孫氏太極拳項目近日由文旅部公示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太極拳」擴展項目)。據悉,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東莞莫家拳、茶園遊會聯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單!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共有337項入選(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其中包括2個東莞非遺項目——莫家拳和茶園遊會。據史志記載,茶園遊會源於東嶽信仰與嶺南文化的融合,大抵形成於明朝,發展於清代,鼎盛於民國年間,距今至少有500多年歷史。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12月22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據介紹,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文化和旅遊部在2019年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在保山展出
    12月22日,保山市從湖北省黃石市博物館和陽新縣博物館引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展,讓廣大市民領略到了「楚風遺韻、雉域奇葩」 的獨特之美。    保山市民 尹曉諾:「它的顏色非常豔麗,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製作也非常精緻,圖案花紋非常多樣,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淵源流長。」
  • 渭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抗疫主題作品助力防控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潘英麗)渭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鼓舞之鄉和手工技藝之鄉。該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15項,數量居陝西省第一。在15個國家級項目中,渭南戲曲類項目就多達8項。
  • 第十一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 暨佛誕節在線活動紀實
    上午十點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首先在山門廣場升起了五星紅旗,向國旗致敬。傳承人永悟法師一人,遵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日傳承代表作《太子頌-浴佛大讚》傳承主持完成了一場清淨莊嚴的佛誕節浴佛儀式,並為傳承復興梵唄柳枝林碑記揭牌紀念。
  • 星之夢學子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在古鎮這裡卻有著另一種特別的假期生活10月6日-7日,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小記者》中山記者站聯合六坊村,組織古鎮青少年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坊雲龍舞」。活動共舉辦四場次,近300人參加。活動中,孩子們分批來到六坊雲龍舞傳承基地,聽國家級傳承人鄧勝洪、市級傳承人陳錫洪以及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細數往事。大家近距離接觸雲龍,了解雲龍舞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製作工藝等,接受了一次難得的關於龍舞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本次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認可,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校外生活,而且讓孩子們在戶外實踐中長知識、增見識、促夢想,多多了解家鄉古鎮的特色文化。
  • 河北邯鄲武安市樓上村:文化賦能小康 古村煥發活力
    河北新聞網8月18日訊(河北日報記者陳正)今天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走進邯鄲武安市樓上村,聚焦戲曲小鎮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8月18日下午,中央、省級媒體記者在樓上村了解武安平調落子的起源與發展。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萊蕪梆子「掌上家鄉戲」展播——萊蕪...
    萊蕪梆子「掌上家鄉戲」為慶祝2020年「非遺和自然遺產日」,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特推出「掌上家鄉戲」展播活動。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萊蕪梆子大型革命歷史劇《鍘刀下的紅梅》。萊蕪梆子《鍘刀下的紅梅》劇目主創由中心主創團隊擔綱:1、導演李長生,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
  • 「天工開物」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上海開幕
    「 天工開物 」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上海開幕作為2019上海東方美谷藝術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12月1日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開幕。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王巍代表: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進入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非遺保護目錄的有8萬項左右,其中國家級、省級的共達2萬項左右,國家級非遺項目1372項(不含擴展性目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至今,是得益於各地一大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是這些傳承人世代傳承,才使世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無比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文化 薪火相傳——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攝影圖片展作品選登
    圖片類金獎《「徽劇童子班」乘高鐵進京演出》(國家級非遺) 唐祖懷 攝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目前,有國家級非遺72項、傳承人119人、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省級非遺478項、傳承人792人。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精彩的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讚美非遺傳承人的信念和追求,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安徽省文聯、安徽新媒體集團共同主辦「非遺文化薪火相傳——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攝影圖片展覽」。
  •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 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春意盎然》 【玉雕】 吳德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