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引發疫情的因果,在老子的《道德經》早就預測!

2020-12-15 吉林小李

新的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經影響了廣大人民的心理。 後來,專家證實,引起這次流行的新冠狀病毒並非來自像SARS病毒這樣的野生動物,而是蝙蝠。 但是,歸根結底,這種流行病的根源是人類侵犯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個大道。

《道大經》說「未知,自命不凡,兇猛」,是在提醒我們了解事物的自然規律,不要輕易打破規則,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這裡的「變」必須是一條法則,一條自然法則。 回顧新的冠狀病毒和先前的SARS病毒均來自野生動物,並且該病毒是在猴子,蝙蝠和蛇等野生動物中發現的,我們必須對祖先的智慧更加敬畏。

任何世界都具有完整的生物鏈,與完整的食物鏈相對應。 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部和底部。 生物鏈和食物鏈斷裂,一些貪婪的人開始將其他天然野生動物當作中餐。 這些病毒是與野生動物繁殖所共生的。 它們已經適應了體內的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對人類來說是一場災難。

所有福祉和惡魔都是人自己造就。 對於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對人類的禍害,自然也是人類自己不加以約束自己的原因,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黃公《大魂》:「鄙諺有之曰:'~。'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種今日之好因。」就是這種因果關係。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教,佛教還是道教,總是提到因果循環。 您種植的就是您得到的,反之亦然。 我們今天得到的結果是我們以前種植的原因。

,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每種事物完全可以被轉化為其他事物。 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原因或結果。 我們從自然中想要的就是回饋我們。 在自然界中,影響是相互的,就跟物理課本中所學,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道理。

老子說:「道生天地萬物之後,道之本體屬性功能仍然混溶於天地萬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萬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麼道付諸於人身是什麼?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說,人性即道。」 在宇宙中,不僅有人類,而且還有天地和道。 萬物都有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宇宙進化的結果,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 幾千年來,人類能夠自我改變的原因並不是人類能夠改變自然,而是人類順應自然創造了自然奇蹟。 歷史發展軌跡證明,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建立天地和諧,人類才能更好,可持續地發展。

人類狩獵野生動物和吃大餐是對其他生命不敬畏的表現。 這種行為不僅傷害了野生生物的生命,而且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最終傷害了我們自己。

新的冠狀病毒在全國的蔓延,只因一些人私慾太重的人脫離《道德經》中的大道。 這三種大道方式包括自然的方式,因果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類應該認識到,自然不僅是人類的本質,而且是所有生命的本質。 人類只是廣闊宇宙中海洋中的一滴。 突如其來的災難會使我們變得如此渺小而脆弱,不堪一擊。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老子想用《道德經》告訴我們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以職務之便,老子肯定讀過《周易》,並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道德經》的內容中就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感悟和心得。在這裡,老子借「道」之名,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並提出了一個「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問題。「道」是可以講得,「名」是可以叫的。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對於許多人來說,它能夠貫穿人生的始終,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理解和感悟。在《道德經》這一本書裡,老子會經常提到「觀」這一個字,縱觀老子的相關書籍,「觀」這個字出現的次數也是很多。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 老子《道德經》:做人不知足,就是最大的禍患
    01老子《道德經》第46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天底下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說,人要知道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這樣才能保持恆久的滿足。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這位老者,就是已經得到的老子。尹喜慌忙留住老子,希望能讓老子指點一下自己。老子感嘆後,在函谷關逗留了幾天,留下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這就是老子出關的故事。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出關》中,孤獨而痛苦的老子孔子與老子爭辯,孔子敗下陣來,但是孔子的「入世思想」還是在他心裏面留下了印記。
  • 道德經:說說道德經中的宇宙規律
    道器在有無相生的周期循行中,展現萬物生命的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命運行程,老子說,這是一種永恆的存在。通過這個永恆存在的生命現象,老子認為是若干個內在規律決定了這樣的效果。那都有那些規律在影響著宇宙內在的運行哪?首先是玄之又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