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簡單實用,漸離繁縟精美——淺談宋代及以後銅鏡的特點

2020-12-17 杞棠鑑定

一·宋、金時期銅鏡的特點

唐代之後,我國的銅鏡再不復往日之輝煌。宋代銅鏡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代宋初,銅鏡形制和紋飾基本保持唐末遺風,厚質而圖紋線條粗獷,流行旋轉式布局。

第二階段是北宋中晚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發達,鑄鏡工藝有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期,圖案題材多為纏枝花草、花卉,仿唐鏡比較常見。

第三階段是南宋時期,鑄鏡工藝再度衰落,素地鑄制商標字號銘的銅鏡流行,銅鏡的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了中國古代銅鏡重實用而不尚圖紋的階段,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鏡子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

宋鏡的形制以多樣化而著稱,除唐時頗為流行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在宋代依舊比較常見以外,亞字形鏡顯著增多,又創新了帶柄形、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形式。

宋鏡講求實用,對鏡背紋飾不再刻意追求精美,除少量紋飾比較精美以外,大多宋鏡紋飾粗糙簡單,有不少是素背,僅有弦紋數道。宋鏡胎質較薄,如唐代的高浮雕極為少見,多採用細線淺雕法。紋飾一般以纏枝花草紋比較常見,無紋飾者,以書刻商標字號的為多。商標字號構成宋鏡銘文的一大特色。字號前往往冠以州名、姓氏,甚至是店鋪所在地,表明宋鏡私營商品的經濟特色,其中著名的鑄鏡地區有湖州、饒州和四川成都。

與南宋對峙的金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制鏡業在一段時期內卻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金鏡有不少是模仿唐宋銅鏡的作品,如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其中人物故事鏡中的童子攀枝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女子織布鏡等頗具時代特色。而雙魚紋鏡是前代所沒有的,在東北、內蒙地區發現20餘面,是金代最具特色的銅鏡紋樣。金鏡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在一些銅鏡的邊緣鏨刻官府驗記文字和押記,如鏨刻「上京宜春縣」、「北京驗記」、「金成記官押」等。此外,還有官鑄和私鑄的銘文。

金許由巢父故事鏡

二·元、明、清銅鏡的特點

元、明、清銅鏡多為圓形,其次有方形、菱花形、有柄圓形等。紋飾趨於簡略,素麵鏡所佔比例較大。花紋有簡略的纏枝牡丹紋、雲鶴紋、雙魚紋、雙龍紋、神仙人物等。吉祥銘文鏡比較流行,如元代的「壽山福海」,明代的「長命富貴」、「五子登科」、「狀元及第」,清代的「雙喜」、「清閒」等。這些吉祥語銘文鏡多為素麵鏡,少數字間有花紋,四字分布於鈕的四周,讀如錢文。

元至順辛未鏡

明九世同居銅鏡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銅鏡正衣冠,人鏡知得失——清朝隱藏在鏡子中的文化秘史
    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文物愛好者,基於對收藏的喜愛和對銅鏡的審美,開始大批收藏古銅鏡,至此,古銅鏡的實用意義衰微,收藏審美價值日益凸顯。一、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探古人如何「照面貼花黃」1、追鏡之根源,看鏡子在上下千年裡大起大落《說文》有載:"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上古時期的鏡子,是"大盆"的意思,稱為"監"。
  • 古色古香的古代銅鏡,看見不一樣的美
    說起鏡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鏡,但是中國古人用的鏡子大都是銅或者鐵做的,而銅鏡的數量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古玩收藏所說的古鏡一般都是指銅鏡或者青銅鏡。在古代古鏡除了作梳妝照面用之外,還有照妖闢邪的作用,是一種祥禎之物。王度的《古鏡記》說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以古鏡贈予王度。"持此鏡百邪遠人。"
  • 古代銅鏡鏡盒:東西周時期問世,彩繪精美珍貴異常
    銅鏡的使用是照容,保管是儲存,陳設則是在使用的同時注重其工藝展示,是實用性在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可以想見,古代以銅鏡照容,不外以手把握、懸掛鏡架或牆上、置於案上等幾種形式。這種使用方式,不僅制約了銅鏡的保管和陳設,也直接影響著銅鏡的製作。
  • 展訊丨儀徵出土漢代銅鏡亮相漳州
    在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作為古人正衣冠、飾面容的生活用具,銅鏡一直不可或缺。在中華文明的歷程中,漢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是一個泱泱大國氣勢恢宏的開篇,更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銅、錫、鉛的比例更加合理,紋飾題材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銘文廣泛地成為銅鏡的裝飾,這也是漢鏡的一大特色。
  • 宋代儒學有什麼特點?
    宋代儒學一般指宋明理學,又稱為道學,是儒學發展到宋代的形態。得益於商業的繁榮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宋代儒學內容更廣泛,目光更開放、相對於漢學,更偏重義理,也注重吸收佛道兩家的有點。宋代初期,由於國家的統一,當世平民知識分子都希望恢復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於是產生了崇道(孔孟之道)、尊經(六經)、排佛的社會思潮,為理學運動打下基礎。宋初儒者們大都出生貧寒,加上國家百廢待興,所以比較看重儒學的實用價值,宋代儒家因此而始終有強調事功的一派。對「六經」特別是對《易經》的尊崇,對儒家宇宙觀的構建、對理學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 青鸞耀輝:歷代銅鏡彰顯古人審美情趣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生活用品,亦是古人對美的追求。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出現銅鏡,此後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先後經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至漢唐臻於繁榮輝煌,而宋元逐漸衰退,在清代,西方玻璃鏡傳入之後,銅鏡的歷史使命才宣告結束。
  • 日本從仿製中國銅鏡到日臻完美的「和鏡」形成,在400多年前銷往中國
    他曾先後向母校捐贈銅鏡274面(包括101面日本和鏡),現已成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 「和鏡」是日本古代銅鏡的名稱,日本銅鏡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並經歷了長時間的仿製創新,逐漸形成了日本風格的「和鏡」。 在很多日本人用於傳家的「和鏡」上都能看到漢字紋飾,足以見得中國銅鏡對日本銅鏡的影響。
  • 鑑賞|銅鏡、銅鼓、銅車馬,貴博青銅文物的斑駁之美
    那些附有美術設計的實用物件,在館藏青銅器中佔多數,在這些物件上的那種與實用巧妙構合的藝術想像,使之在與其他省區發現的同時代相類物件比較時,亦毫不遜色。銅鏡也是古人見諸生活日常的東西,由貯水銅盂,水面照人的銅鑑演變形成的,故有人以為銅鏡即銅鑑的扁平化,正面磨光照臉,背面則鑄以紋飾樣,起著裝飾作用。我們館藏的這類器物,樣式、風格與中原地區的發現一致。
  • 以布為本,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繡出一幅幅走出國門的精美刺繡
    據《尚書》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蘇繡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
  • 大唐西市&景星麟鳳8月25日銅鏡網拍高清大圖及視頻
    圓柱鈕,鈕外飾一周後天八卦圖式,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相對應二層的八門八星分別為:開心、休蓬、生任、傷衝、杜輔、景英、死內(芮)、驚柱,前字為開休生傷杜景死驚八門,後為九星中的八星;第三層為八卦八門對應的二十四山向,分別為:戌乾亥、壬子癸、醜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文字眾多,均為楷書字體,字口深峻,筆鋒遒勁,極具力度。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隨著時代更迭,如今的銅鏡也能在古文店裡看到,但是用途已經不僅是照容、裝飾了,由於它做工精細,圖案百變豐富,栩栩如生,在如今市場頗受矚目,因此它和字畫、漆器、瓷器、玉器等很多古代遺物一樣被很多人收藏,成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的文物。那麼銅鏡在古代不同時期的特點怎樣?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七十面漢代銅鏡亮相漳州市博物館 展期至明年2月15日
    12月15日,由江蘇省儀徵市博物館精心準備的「美哉靈鑑——儀徵出土漢代銅鏡精品展」在漳州市博物館開展,70面各具特色的精美銅鏡與漳州的市民朋友們正式見面。 鏡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生活器具,可照容顏變化,也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鑑國家盛衰。
  •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個性張揚,崇尚天真自然
    米芾個性張揚, 崇尚天真自然, 這在文人日趨學人化的北宋, 顯得特立獨行。在宋代文人中象米芾這樣推崇魏晉風流、以自然人性面對社會的不多, 這無疑是對傳統儒學的一種反叛。可以說米芾是最接近「晉宋間人」的宋代文人。他生性率真, 言行舉止有異常人, 甚至得到了「米顛」的稱號。對於米芾怪異、率真的行徑, 史料多有記載, 如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載:米芾詼 譎好奇, 在真州, 嘗謁蔡太保攸於舟中, 攸出所藏右軍《王略帖》示之, 芾驚嘆, 求以他畫換易, 攸意以為難。芾曰:「公若不見從, 某不復生, 即投此江死矣。」
  • 古代「奢侈品」器物的螺鈿工藝:青銅器、家具的精美裝飾之法
    倒不是它「年紀」非常大,而是特別精美,其上面裝飾幾乎與本身融為一體,堪稱古代的奢侈品。因為它是一個閨閣裡用的鏡子,時間是唐代的。在那時,能用得起這種鏡子的,非富即貴,不是奢侈品是什麼?甚至,有些螺鈿漆器,連宋高宗作為皇帝都嫌奢侈!此物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一面球形銅鏡,現在名稱叫「花鳥人物螺鈿銅鏡」。
  • 260件銅鏡今起國博打「照面」
    ,260餘件銅鏡和觀眾打「照面」。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鏡裡千秋」展助理趙玉亮說,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本次展覽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我們只會拉直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宋代女子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儘管宋代女子可以隨意打理自己的髮型,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著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實之人往往梳高鬢,而那些較為貧寒女子會選擇低鬢。所謂「高鬢」「低鬢」,其實只是籠統的劃分,若進一步劃分,那宋代女子的髮型就更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宋代女性的髮型吧。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展廳入口。餘冠辰 攝展廳內部。餘冠辰 攝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自1958年沈從文出版《唐宋銅鏡》以來,對古代銅鏡的整理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