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內地定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要求 料民行及信行面臨壓力

2020-12-15 格隆匯

瑞信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人民銀行及銀保監正式發布《系統重大銀行評估辦法》的最終版本,以識別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並將於明年1月1日起生效。當中指出D-SIB清單將會每年發布,以作為區別監管的基礎,防止系統性風險。商業銀行、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銀行都屬於這一範圍。

該行又指,正式出臺的《評估辦法》與徵求意見稿相比變化不大,並提醒著市場風險防範及支持中國金融系統,將會是監管機構下一階段的關注重點。該行認為,D-SIB的監管框架適用於大型銀行,對較小型的銀行而言,可能意味著更多的風險敝口。

另外,相信這消息已得到充分的預期,雖然如此,但最直接的影響將會是對D-SIB額外的1個百分點資本要求,這或會增加銀行體系的資本補充壓力。在該行所覆蓋的銀行中,相信民生銀行(1988.HK)及中信銀行(0998.HK)在面對此要求時會承受較大壓力。

相關焦點

  • 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的框架指引,各國也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政策框架。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最先對一些重要國家的大型銀行進行風險評估。早先只有中國銀行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去年,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劉少軍說。
  • 防範「大而不能倒」風險,哪30家銀行將參評系統重要性銀行?
    《評估辦法》是我國系統 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評估辦法》發布後,人民銀行將會同銀保監會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要求。
  • 德璞資本:瑞銀與瑞信兩大投行巨頭要合併?擬組建歐洲最大銀行
    重重壓力下的抱團受這一消息影響,在美國上市的瑞銀周一收漲2.2%,瑞信收漲4%。作為瑞士最大的兩家銀行,瑞銀與瑞信近年來面臨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而今年疫情的爆發,無疑雪上加霜,因而考慮合併也並不奇怪。瑞士央行在今年6月中旬發布的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曾表示,受疫情影響,瑞銀與瑞信都將會面臨信貸質量惡化、財富管理需求下滑以及投資銀行服務需求萎縮的多重打擊。除了經營上的壓力之外,瑞銀與瑞信還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落地 30家銀行納入參評範圍
    央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2008年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後,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防範「大而不能倒」問題成為全球範圍內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  記者了解到,今年11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剛剛更新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我國工農中建四大行均名列其中。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出爐!四大定量指標之下,誰將被納入?有何...
    原創 曹韻儀 天下銀保1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標誌著我國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邁出關鍵一步。評估辦法發布後,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銀保監會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要求,防範「大而不能倒」風險。
  • 發起徐州農商行 「優等生」無錫銀行再下一城
    不過,也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直言,中小銀行合併後並不是簡單的資本聯合,而且涉及監管指標體系、重點監控數據的變化。同時,也對作為投資方的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參與到入股銀行的實際經營中,能否在異地經營時保證合規等問題至關重要。
  • 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
    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3日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評估辦法明確了評估目的、評估方法和評估流程。
  • 明年起我國將每年開展一次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吳雨)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3日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評估辦法明確了評估目的、評估方法和評估流程。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明年正式實施防範「大而不能倒」風險
    央行表示,《評估辦法》作為《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301號)的實施細則之一,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發布 防範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
    據央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評估辦法》作為《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的實施細則之一,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
  • 和民退出中國內地 日料卻在逆勢增長
    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首家從中國內地撤退的日本企業。   3月1日,和民集團旗下品牌之一的 「饗和民」深圳萬象城店正式結束營業,這也標誌著和民正式全面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2001年,品牌母公司和民集團在香港開出了第一家海外分店,2005年正式進入內地,陸續在深圳、上海成立公司,經營和民居酒屋、饗和民、內亭等品牌。然而, 15年裡,和民在內地的發展歷經波折,最終因為經營不利、多線作戰、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而選擇退出。
  • 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影子銀行監管反思 ——以金融監管邊界理論為視角
    在金融危機之後, 《多德—弗蘭克法案》 設置有序清算制度, 對系統重要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適用類似銀行退出機制。這意味著, 影子銀行系統中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可以在危機中受到救助, 並且適用區別於常規破產的退出途徑。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面臨破產威脅時, 聯邦儲備保險公司有權接管該機構, 而該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對公司的權利暫停。
  • 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 明年1月1日起實施
    《評估辦法》作為《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301號)的實施細則之一,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評估辦法》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明確評估目的。識別出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每年發布名單,根據名單對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差異化監管,切實維護金融穩定。二是確定評估方法。
  • 六大行叫停靠檔計息 有銀行早已清空存款"創新"產品
    「小銀行『船小好掉頭』,我們銀行根據監管要求,早對『靠檔計息』類產品進行整改了。」一位浙江地區農商行行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底,監管要求銀行立即停止辦理關於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相關業務,並逐步壓縮該類業務存量,從政策傳達之日起到2020年底為過渡期,在過渡期結束後,該類產品餘額為零。「這對中小銀行的攬儲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 銀行的錢去哪了?四大行上半年淨利潤均下降超10%
    透過四大行的半年報可見一斑。四大行上半年淨利潤均下降超10%8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這四大行同一天發布了上半年業績情況。先來看一下被譽為「宇宙行」的工行,半年報顯示,工行上半年淨利潤1497.96億元,同比下降11.2%。農行上半年淨利潤1091.90億元,同比下降10.8%。
  •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銀行的IT系統不具備大規模向外洩露數據的可能性。」只有在生產域才能看到數據的全貌,測試域只有用於測試的數據,有數據量和脫敏的相關要求,網際網路域基本沒有客戶信息。從技術上、系統上看,大規模數據外洩講不通。」
  • 18家全國性銀行九類牌照大點兵,這些股份行混業金控最牛
    在國有六大行的九大類金融牌照類目下,從持牌數量上來看,牌照最為齊全的當屬中國銀行(同時擁有香港和內地券商牌照),獨缺信託牌照。建設銀行有八大類牌照(香港券商牌照已有,內地券商牌照尚無),缺少一塊消費金融牌照。
  • 規模超宇宙行、堪稱各地存貸款霸主 農信系統一把手薪酬全揭秘
    揭開農信系統面紗:規模超宇宙行,網點超郵儲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底全國農信社系統總資產已超過國內第一大行——工行;到2017年末,共組建縣(市)級農信社965家,農商行1262家,農合行33家,整體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 大銀行是否依然大到不能倒?
    在誇爾斯看來,因新冠疫情而採取的隔離禁足措施是對金融系統的考驗,甚至是在2007-2008金融危機之後金融系統所遭遇的最大挑戰。在多年的改革之後,我們現在面臨的壓力測試比以往的猜測更為嚴重。這一次,危機並不是來自於金融系統內部,而是外部。
  • 看看有哪些具體要求
    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我國工商銀行(601398)、農業銀行(601288)、中國銀行(601988)和建設銀行(601939)最遲須從2025年起分階段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  《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較為原則性和框架性,因此總損失吸收能力規則的實施有賴於各國監管機構制訂詳細具體的實施方案,各國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金融穩定理事會要求的基礎上對銀行提出附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