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旗堡村位於遼中區北10公裡處。清代順治初年形成村落,薩克達氏家族後裔。滿族人口佔全村人口的85%。村域面積13000畝,1350戶,人口3800人。
鑲黃一脈、薩克達氏、民族風情,這幾個關鍵詞準確地道出了黃旗堡村與眾不同的文化特點。黃旗堡先祖為世居老爺嶺(現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東側的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山脈)的薩克達部落,因其地而得其姓氏。1615年,八旗制定,薩克達氏隸屬鑲黃旗。1632年,皇太極獎勵陣亡將士部隊家屬於遼中跑馬圈地3360畝,由皇太極定名大黃旗堡。從定名至今歷時384年。
300年古松見證部族變遷
離開養前村,驅車行駛10分鐘就到了黃旗堡。記者見到村書記閔慶賀後,他就拉著記者一行人去看村裡那三棵擁有388年歷史的大松樹。
三棵古松坐落在一戶禮姓人家的庭院裡,古松周邊修葺了樹池,松樹上掛滿了祈福的紅色綢帶。「老祖宗剛到此地,發現這塊地的風水最好,就栽種了松樹先佔上地,然後這裡就成了氏族的安葬地。」看到記者採訪,村民禮明超大爺熱心地為記者講解古松的來歷。他說,這三棵黑松與北陵東陵裡的松樹是同時栽種的,最初種了43棵,300多年過去後,到如今只剩下這三棵,被村裡人保護起來。
隨後,77歲的禮大爺拿出自己珍藏的家譜,告訴記者,就在這三棵古松的見證下,薩克達氏一族已經繁衍了20代子孫。
獨特的薩克達氏族文化
薩克達氏族發展到今天,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為了讓遊客親身感受薩克達文化,黃旗堡村在今年9月17日舉辦了首屆「薩克達氏文化節」,文化節上展示了「薩克達氏婚禮」、「薩克達氏祭祀」、「薩克達氏古老民俗」、「薩克達氏籤名」、「薩克達氏餐飲」等內容。
閔慶賀還說,村裡計劃發揮滿族民俗民情的優勢,挖掘滿族特色文化、飲食、建築、服飾等民族元素,將村內的四條主要街道分別建成代表滿族各個時期,各種元素的特色街、高標準老年公寓和採摘區,簡稱「四街、兩園、一區一公寓」,吸引更多遊客來此觀賞、體驗。
當天,記者還來到村西蒲河廊道風景區的一個點位——滿韻風情。在這裡記者看到,風景區裡有跑馬場、溼地公園、橡膠壩等景觀,在景觀設計中融入了滿族元素,令人流連忘返。
(責編: admin)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