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蜂」景這邊獨好——獨山縣影山鎮翁臺村...

2021-01-16 天眼新聞

在獨山當地的蜂蜜產業中,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地方品牌,以其純天然、原生態的優良品質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和青睞,這就是產自影山鎮翁臺村深溝原始森林裡具有獨特「蜂」味的「老劉伯土蜂蜜」。近日,循著這縷醉美「蜂」韻,筆者走進深溝原始森林,來到老劉伯的深山蜂場,追尋他那青山綠水間的別樣「蜂」情,記錄下他清風陽光裡的甜蜜「蜂」景。

返鄉創業 迎來一路「蜂」華

神秘古樸的翁臺深溝原始森林,高山流水,雲蒸霞蔚,林木崢嶸,翠黛如海。

一條柏油路,潔淨舒緩,沿著深溝的谷底,在林蔭下逶迤前行。行至山谷最深處,道旁一面「老劉伯土蜂蜜」的旗幡迎風飄展。不遠處的林間閃現出一棟兩層小屋,一塊「獨山縣老劉伯蜜蜂養殖場」的牌子被樹蔭映得茵綠。屋後樹下空地,座座蜂房鱗次櫛比,縷縷蜂聲隱約可聞,只見一位老伯戴著防蜂帽,小心揭開一座蜂房,取出一張巢脾,仔細查看蜂群情況。

養蜂人名叫劉厚發,翁臺村場壩組人,雖然60多歲了,但身板結實,手腳靈活,聲音洪亮,一臉樸實淳厚。

見到客人來訪,老劉伯取出新鮮蜂蜜,泡上幾杯蜂蜜水,在清風蟬鳴中談笑「蜂」生,說起了他的養蜂故事。

劉厚發還是年輕小夥時,由於翁臺一帶地理環境惡劣,來往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落後,1989年,劉厚發和妻子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期間,劉厚發夫妻先是在一家種植場裡做了幾年的花木種植,後來輾轉到一家養殖場裡做養殖管理,雖然艱辛備至,家裡依然貧困,但總算有了點收入,支撐著一兒一女順利完成了學業,並擁有了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徹底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同時,劉厚發利用在養殖場打工的機會,留心向場裡的養蜂人學習現代養蜂技術。小時候就對翁臺一帶傳統養蜂模式有所了解的劉厚發,憑著勤於鑽研和刻苦學習,幾年下來逐漸掌握了不少關於蜜蜂養殖的關鍵要領。

2008年,已經50來歲的劉厚發夫婦決心結束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打算憑藉學到的養蜂技術回鄉創業,利用翁臺一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蜜蜂養殖。2009年,劉厚發建起了養殖場,他從原始森林裡收集到的20窩土蜂開始,經過三年多努力培育,迅速發展到了200來箱的養殖規模,土蜜生意做得「蜂」生水起,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最近兩年,養殖場又由一個變成了兩個,收入更加穩定,一家人的生活過得豐盈而安穩,迎來了一路「蜂」華的甜美日子。

看著林間飛舞的一隻只小蜜蜂,劉厚發頗為動情地說:「感謝這些可愛的小精靈,讓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

鑄造品牌 描出一片「蜂」景

酒好不怕巷子深,蜜香無懼山路遠!

深溝景區莽莽蒼蒼的數萬畝原始森林,植被豐富,生物多樣,有著十分完備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優質蜜源場,特別是遍布林區的五倍子、木姜、獼猴桃、蕎麥等野生花木,更是生產綠色蜂蜜的優質蜜源。劉厚發認為,必須充分發揮這一獨特地緣優勢,堅守生態底線,形成品牌優勢,保持土蜂蜜的原生「土味」,讓這一產品走得更遠。

曾有人說,劉厚發的土蜂蜜雖然品質優良,但產量相對偏低,建議他更換蜂種,提高蜂蜜產量。但劉厚發不為所動,堅持飼養當地土蜂。劉厚發說,深溝土蜂屬中華蜂,具有採集力強、利用率高、採蜜期長、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強等天然優勢,較適宜於貴州山區定點飼養,產出的蜂蜜品種多樣,質量上乘,深受市場歡迎,而且對於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促進林區生態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歷經多年發展,「老劉伯土蜂蜜」和「老劉伯蜜蜂養殖場」很快引起了一些專門研究機構的關注和重視。2015年,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多批專家聞「蜂」而來,多次到深溝進行科學考察,並於同年6月將劉厚發的養殖場列為該院的中蜂飼養試驗蜂場,長期開展基於中蜂養殖的不同箱型飼養、現代農業授粉等系列專門課題研究,讓他得到了省級權威養蜂專家徐祖蔭老師的親自指導,推動著他的「甜蜜事業」不斷走上了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市場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

憑著原生綠色的獨特品質,2015年11月8日,「老劉伯土蜂蜜」作為地方特色產品,在黔南州建州60周年北京成就展上華麗展出,受到相關領導的高度讚賞。這更加堅定了劉厚發堅持綠色理念、實施生態養殖的決心:「養原生種蜂工蜂,出綠色生態好蜜,讓更多的人品嘗到這片原始森林裡的深溝『蜂』味!」

近年來,劉厚發的蜂場先後獲得縣裡頒發的「農村經濟發展示範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經營縣級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他本人也被評為縣裡的「創業之星」。影山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吳龍金見證了「老劉伯蜜蜂養殖場」的從無到有和發展壯大,他說:「老劉伯能取得成功,靠的是善於研究學習和不斷總結經驗,有效保證了養殖過程的綠色環保和產品質量的天然生態!」

隨著「老劉伯土蜂蜜」在市場上贏得更多更好的聲譽,劉厚發也儼然成了當地人心目中的創業能手和「深山蜂王」。一路走來,劉厚發用他的勤勞與堅守,在這座充滿生機的原始森林裡,描繪出了一片神秘美麗的醉美「蜂」景。

引領發展 灑下一片「蜂」情

在影山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吳龍金看來,「老劉伯蜜蜂養殖場」不僅僅是一個蜂場,更是當地貧困山區立足環境資源優勢、推進發展山區特色扶貧產業的一個有益嘗試和生動縮影。

村民劉章義家住甲縫巖一帶,那裡山路崎嶇,地勢險峻,不利於耕種農作物,卻有著豐富的蜜源植物,特別適宜發展蜜蜂養殖。幾年前,劉章義看到劉厚發的蜜蜂養殖取得了成功,也萌生了養殖蜜蜂的想法。劉厚發知道後,熱情地給予了支持和鼓勵,讓劉章義到他的蜂場裡跟著學習技術,幫助他順利起步,發展到了今天的200來箱。

翁臺村翁丙組的村民劉章成曾經是個貧困戶,前兩年,他到劉厚發的蜂場裡幫工,對蜜蜂養殖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也能學著養。劉厚發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手把手地教給劉章成,還贈送了幾隻自己親自培育的蜂王,幫助他試著養起了好幾箱蜜蜂,並隨時上門進行具體指導。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劉章成家的蜜蜂已經發展到了幾十箱。

這時候的「老劉伯蜜蜂養殖場」,已經變成了翁臺當地的一座蜜蜂養殖培訓中心和創業示範基地,劉厚發通過贈送蜂王、分送蜂群和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鄉親們發展。2017年,中國蜂產品協會會長王啉來到劉厚發的蜂場進行考察和指導,讓他受到了更大的鼓舞,也更加激發了他通過示範引領帶動更多鄉親從事蜜蜂養殖的熱情。經過近幾年來的努力,全村已有幾十戶人家先後養起了蜂蜜,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蜂蜜產業集群。劉厚發認為,一「蜂」獨秀不成蜜,萬「蜂」飛舞蜜最甜。他相信,只要大家抱團發展,擴大規模,提升質量,他們就一定能出產更多更甜的「翁臺蜂蜜」,讓這份「蜂」姿綽約的山鄉美味一路「蜂」行、「蜂」靡天下。

如何進一步把蜜蜂產業做好做強?其實,劉厚發一家人早就有了十分具體的打算和規劃。翁臺村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了當地茶產業強勁的發展動力,古樸神秘的臺地風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方遊客前來休閒旅遊。劉厚發敏銳地感覺到,翁臺村的發展之路一定是生態茶葉、天然蜂蜜、山地旅遊三位一體的整體推進和融合發展,因此,就於前些年註冊了「老深溝」商標,積極宣傳推廣「老劉伯土蜂蜜」為主打的生態綠茶、地方特色小食品等營銷項目,借「蜂」使力,乘「蜂」而上,推動更多的翁臺生態特色產品走出山門,香飄世界。

醉美雲上翁臺,「蜂」景這邊獨好。站在「蜂」起雲湧的生態蜂場裡,劉厚發懷揣著心繫家鄉、矢志有為的一片「蜂」情,意氣「蜂」發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後記:

面對困境,主動發展,年近古稀,猶知奮進。劉厚發用刻苦勤勞、矢志向前的創業精神,描出了發家致富、追趕幸福的醉美「蜂」景,留下了引領發展、奉獻鄉裡的動人「蜂」情,展現了敢於創造、勇於拼搏的亮麗「蜂」採。劉厚發的創業故事說明,想要徹底摘掉「窮帽子」,擺脫「窮日子」,根本在於依靠自身努力和堅持不懈奮鬥,只有從思想上拔掉「窮根子」,找到適合發展的「好點子」,激發出戰勝貧困的內生動力,樹立起開創幸福的信心決心,以奮鬥姿態克服困難,以勇敢精神直面困境,幸福日子才會真正來敲門。

蜜蜂在採蜜

蜂場出產的蜂蜜產品

劉厚發始終銘記各級專家的幫助和指導

蜂場被授予「縣級龍頭企業」稱號

劉厚發在查看蜂群情況

蜂場周邊環境

獨山縣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李啟發

編輯 梁曉琳編審 張發揚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家有致富「金葉子」 建房買車奔小康丨獨山縣影山...
    我叫吳光輝,是獨山縣影山鎮桑麻村村民。二十多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我,因家中貧困,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軍,在廣東中山的一家電子玩具廠幹搬運工,憑著農家人的吃苦耐勞,我做到了廠裡的生產部業務經理。我懷著試一試的想法,到翁臺村親戚家當起了學徒,近一年的時間裡學會了茶葉種植、炒茶,也掌握了一些銷售渠道。期間,我用家中的土地試種了30畝茶葉,2016年,開始進入採摘期。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獨山影山鎮:繪好秋冬產業圖 夯實增收致富路
    手中有茶心不慌",鄉親們的小康之路走得越來越穩健。一直在吳光輝的茶園裡務工的村民龍再雲笑著說:"現在雖然採完了茶葉,但是我們做管護還能天天有活幹,每天90塊錢左右工錢,能一直幹到明年開春!" 登上青青茶山,沐浴悠悠茶香,省經貿促進會駐村第一書記常椿信心滿滿地說:"當前,我們正在積極組織幹部群眾努力做好秋冬兩季的茶園管護,一方面為明年茶產業的發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利用這個機會確保當地群眾秋冬時段也有穩定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來路守初心 奮力前行擔使命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龔傳書,是黔南州獨山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身為影山鎮脫貧攻堅兵團的團長,我感到責任重大。 2020年6月,在初心、使命的指引下,我來到影山鎮脫貧攻堅作戰兵團。要打贏影山鎮脫貧攻堅戰,我必須身先士卒。在扶貧路上,我緊盯每一項政策的落實,每一個措施的制定,絲毫不敢馬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2020-12-10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幹部帶我種上「致富菇」丨獨山縣影山鎮黃橋...
    我叫韋永升,是獨山縣影山鎮黃橋村苗淵組村民,家裡有6口人,由於家裡有年邁的父親與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所以和妻子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務農,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評上貧困戶,家裡開始熱鬧了起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深山有果初長「橙」 「橘」心照亮小康路...
    「首批蜂蜜臍橙的成功推出,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服務地方發展的底氣,激發了我們助民增收致富的信心!」貴州泉林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莫邦金說。近年來,該公司在麻尾鎮先後發展了1.4萬餘畝蜂蜜臍橙種植,最早掛果並試產成功的正是位於三棒村的1000畝種植基地。
  • 獨山縣供電局:補齊農村用電短板 「電力十足」奔小康
    僅2019年,獨山縣就完成了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投資5113萬元,推動實現「全縣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99.75%」「綜合電壓合格率99.37」「戶均配變容量2.13千伏安」的「兩率一戶」規劃建設目標,供電設施更加科學完備,供電質量更加穩定可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劉央:大中華地區的股市,香港股市會走出「風景這邊獨好」的行情
    來源:財華網西澤投資管理投資總監劉央在「擁抱大灣區走向新世界——2020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中表示,中國新經濟崛起的空間基礎,可以從三個層面、三種效應來理解。相對應的,承載著中國新經濟力量的香港資本市場也會保持相對穩定,尤其是我們用新經濟定義的新港股板塊,還很可能走出一個穩健的「牛市」。對於明年,全球尤其是美國股市可能會一再上演「恐怖故事」,大中華地區的股市,香港股市則會走出「風景這邊獨好」的行情。因為新經濟、新港股,是金融市場的壓艙石和定海神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2016年,月牙湖作為南京市首批黑臭水體展開持續整治。
  • 詩詞「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這裡的「這邊」是哪兒?
    這句詩詞「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就是偉人的一句詞,出自《清平樂·會昌》,寫於1934年。中學階段我們都學過兩首著名的「沁園春」,早已經在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胸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人心中的那份豁達、樂觀,也給今日的我們注入了豪邁的種子。那麼,在這首「清平樂」當中,詩詞「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當中的「這邊」指的是「哪邊」?
  • 「楓」景這邊獨好!藏不住的古楓樹林在龍泉等你
    (據麗水文旅,原標題《打卡大麗水丨「楓」景這邊獨好!藏不住的古楓樹林在這等你~》。編輯 黃彥》【來源:浙江融媒體】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的「桃花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裡口山的「桃花源」》。威海市近郊的裡口山上有座小村莊——王家疃村。這裡三面環山,溪水潺潺,村裡特色的石頭房子古樸雅致,吸引了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可如果將時針撥回到2009年,劉俊彤剛嫁過來時,這個「新家」曾讓她倍感委屈。劉俊彤介紹家裡的生活用水改造成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糧食種植大戶的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楊德珠:現在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都喜歡吃這些含有豐富營養價值的,最近兩年人們都認可了,都能賣出去。老楊說,現如今,他當起了鄉親們的農業技術員,指導大家種植新品種,希望幫助更多的鄉親致富奔小康。楊德珠:他們和我探討啥了,種玉米怎麼種?種這個香食玉米怎麼種?種這個小麥需要施什麼肥?我就把我自己怎麼種給他們說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景漂」追夢陶溪川
    「陶溪川平臺加速了我的成長,不論從資金還是渠道、機會,平臺都有意識地幫助我們這群創客。再加上有這麼多『景漂』聚集在一起,持續有新的想法和創意,激勵著我不能掉隊,堅持做更好的作品。」封學芳說。「景漂」,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陶藝家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藝術愛好者,他們有的紮根景德鎮,有的像候鳥一樣寒來暑往,忍受生活的艱辛,只為內心的堅守。
  • 危中求機,「美麗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圖集 危中求機,「美麗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美麗盛會」如約而至,東方美谷逆勢飛揚邁向「世界化妝品之都」這是「特殊」時期舉辦的世界化妝品產業盛會危中求機,「風景這邊獨好」14日,奉賢五棵樹文化藝術中心內燈光璀璨,有朋遠來、高朋滿座。國內外20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從奉賢區區長郭芳等人手中接過授牌,正式加入東方美谷「大家庭」,獲得了一段「美麗」的機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窗明几淨新生活。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橙子姐姐」與她的轉場人生
    推薦閱讀「小康生活·舞動鄉村」全省鄉村廣場舞大賽火熱舉行中,一起來C位出道吧!「小康生活·美在贛鄱」女性攝影主題大賽開始投票啦!「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