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能吃是種什麼體驗?
明明沒那麼餓,但就是管不住嘴;無論多少零食,買回來都活不過一天;一個人點外賣,總能收到兩份餐具;每次聚餐總是第一個開吃,最後一個下桌……
有人認為,想要身體好,就要多吃點,但研究證實,少吃點兒或許能讓你更健康,更有助於延壽。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並採訪專家,提醒你吃太多對健康的影響,並教你克制住旺盛的食慾。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 張聲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病研究所教授 劉思德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
少吃點,更長壽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雜誌子刊 Nature Aging 發文,研究團隊在模式動物果蠅中鑑定到了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該蛋白可調控飲食限制的有益作用。
增加果蠅中Sestrin蛋白的含量,就能夠延長其壽命,同時保護這些果蠅免受高蛋白飲食對壽命縮短的影響。研究團隊還進一步證明,Sestrin蛋白是在果蠅腸道幹細胞中發揮作用,從而改善果蠅健康狀況。
2019年10月,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的研究表明,小鼠在年輕時期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並維持,壽命更長,也更健康。
早期限制飲食的小鼠,在老齡時改成隨意飲食後,死亡率會迅速增加,表明年輕時就養成少吃的習慣,並長期堅持,才會對健康和壽命有益。
這兩項研究都在提醒我們,吃得少,更健康長壽,而且,要想通過限制飲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應儘早控制飲食,並且要持之以恆。
吃太多帶來5種傷害
一日三餐,是為了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但如果吃太多,會給健康帶來負擔。
導致肥胖
肥胖與否,「能量攝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攝入多、消耗少肯定會胖,反之就會瘦。
尤其是晚上人體代謝速度明顯減慢,如果晚餐吃太多,代謝不掉,更易產生脂肪堆積。
易患急性胰腺炎
暴飲暴食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表現為上腹疼痛,陣發性加劇,並可放射至左腰、左肩和左臂,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
增加胃腸癌風險
吃太多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對腸道菌群也是一種破壞,久之會增加患胃癌、腸癌的風險。
誘發冠心病
攝入過多膽固醇會逐漸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最終可能發展成冠心病。
引發糖尿病
吃太多或過於油膩,會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如果胰臟長期負擔過重,會致使它不能很好地調節血糖,繼而引發糖尿病。
怎麼「無痛苦」地降低食慾
「少吃點」沒有確切的標準,專家建議,儘量保證每餐只吃七八分飽。
怎麼才能保證吃到七八分飽?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就差不多了:
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或者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飢餓的。如果提前餓了,就意味著沒吃到七分飽,可以適當再增加一點飯量。
有人認為克制住旺盛的「食慾」是件痛苦的事,生命君推薦幾招,幫你在不知不覺中控制食慾。
1
按時吃飯
人在進食時,消化系統會被調動起來,長期如此,大腦和腸胃都會開啟記憶功能,到了飯點就開始工作。
每日三餐的用餐時間要儘量保持規律。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19∶00。
2
專心進餐
「飽」的感受,要在專心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準確感覺到。如果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3
多吃飽腹感強的食物
高纖維食物,像蔬菜、菌類、水果、粗雜糧等,都是消除飢餓感的高手,讓人產生較強的飽腹感,也是公認的低熱量食品。
肉類裡魚、蝦、雞等白肉,或是瘦的紅肉,都含有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質,令飽腹感持續時間變長。
4
調整進餐順序
對於腸胃健康的人來說,可以先吃清爽的新鮮水果,然後喝一小碗開胃湯,再吃蔬菜類菜餚,把胃填充一部分。這時再吃主食,最後吃魚肉類菜餚。
5
細嚼慢咽
最好用15~20分鐘吃早餐,半小時左右吃中晚餐。
吃飯快的人可以先從「慢慢咀嚼」開始,能延長用餐時間,刺激飽腹感神經中樞,反饋給大腦「我已經飽了」的信號。
一般來說最好保證每口不少於5次,不易咀嚼的食物要相應增加次數。
6
轉移注意力
當食慾來了的時候,可以做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看書、追劇或者聽音樂,讓自己「忘掉」想吃東西的想法。
7
選擇健康零食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吃,可選擇高纖維、高蛋白或全穀食物;以填飽肚子為目的話,選擇全麥麵包、香蕉、杏仁、牛奶等。晚上儘量不要吃高油高鹽高脂以及刺激性較強、易產氣的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節食」,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等,孕婦、備孕的人群,以及處在服藥階段的人群,需要參考醫生的建議。▲
本期編輯:王曉晴
等等,右下角點個贊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