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藝昕
暢通群眾訴求溝通渠道,切實解決群眾問題,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便民熱線線路過多,群眾辦事不知找誰的現象也值得重視。
眼下,市長信箱、信訪系統等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不少,但幾十個職能部門熱線電話、各類網上平臺讓人「眼花繚亂」,也給群眾帶來不少困擾。
且不說部分群眾對具體部門職能不了解,遇到問題不知該找哪個部門;就是熟悉政府職能職責的群眾,遇到複雜的問題時找準了「線路」,也難免會碰到個別部門相互推諉。更何況,各個部門宣傳力度不同,熱線電話也極度「冷熱不均」:「熱的熱死」——撥打頻繁,常常佔線;「冷的冷死」——形同虛設,淪為「殭屍」。這就難免造成部分群眾「病急亂投醫」「一個問題,多頭反映」。
對基層來說,同一個問題,本來只需處理一次,現在渠道多了,反而每個渠道都要回復,且回復時間要求不一,稍一延後就會被通報甚至還會被扣分,光回復就搞得筋疲力盡,哪還有精力放在處理實事上?事情處理不到位,群眾自然不滿意,又來便民熱線反映,這樣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消耗了大量行政資源。
真正解決群眾訴求,絕不是設一個便民熱線那麼簡單,而應著眼於如何讓群眾困難儘快解決。切不可重了「渠道」,輕了「內容」,陷於形式主義窠臼。不久前,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門提出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針對目前政務服務熱線號碼多、群眾辦事多頭找等問題,推動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優化。
各地應該按照國務院要求,對一些熱線「合併同類項」,便於群眾記憶和使用。同時暢通機制,建立統一的受理、交辦、督辦機制,加強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杜絕推諉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