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曲子,不知道該從什麼開始聽起。在古典樂的世界裡,曲目之多數不勝數。在西洋樂的歷史長河中,作曲家們流傳下來且至今都在演奏的曲目,都被稱為「古典樂」,而這些曲目之多是窮盡一生也聽不完的。
通常,人們都會從自己喜歡的藝術家開始人手,比如貝多芬或莫扎特這樣的知名作曲家,或著名指揮或演奏家,之後逐漸擴大知識面。但對於那些剛剛開始嘗試古典樂的人來說,可能連切人點都找不到。
這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名曲人手。比如電視劇或漫展中常出現古典樂。像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帕赫貝爾( Pachelbel)的《卡農》,埃爾加(Elgar)的《愛的贊禮》已經不知被使用了多少次。只要稍加注意,便可尋的古典樂的「切人點」。
帕赫貝爾的《卡農》作為古典音樂界數一數二的人氣作品,是從何時開始如此受歡迎的呢?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時,《卡農》潮流逐漸擴散開來,從一開始不為人知,到如今不知不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曲。它是一首過了三個世紀以上才得以成名的最強古典樂。
關於《卡農》有各種各樣的認知。「畢業典禮的BGM是《卡農》」「婚禮上放了《卡農》」「山下達郎的《聖誕節前夜》中使用過」大家的答案都不同。
古典樂名曲彙編中經常會將《卡農》放在整張CD的第一首。因為第一首曲目多可以在店裡試聽,實在有必要安排最強的一曲。而《卡農》則是最強候補。
某位業界人士如此說。「果然沒有任何曲目能夠勝過《卡農》。因為只要在活動時播放《卡農》,人們一下子就會聚過來。」簡直就是像誘蛾燈-樣的樂曲。
卡農Canon,很多人誤以為它只是一個曲名,其實不然。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復調音樂。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帕赫貝爾的《卡農》中,分四個聲部,來回一共八個音符,卻變化莫測,受人們喜愛。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從頭到尾也僅有兩小節。這段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悅耳。隨著時間的發展,卡農產生了各種版本,如小提琴獨奏版、弦樂四重奏版、鋼琴獨奏版、鋼琴四手聯彈版、豎琴獨奏版、長笛協奏版、銅管合奏版、陶笛獨奏版、吉他獨奏版、美聲無伴奏合唱版等諸多版本,常以弦樂四重奏的形式表演。
帕赫貝爾是生於17世紀中期的作曲家兼風琴演奏家。時代已經非常久遠了。作為風琴演奏家,帕赫貝爾在忙於繁多的演奏活動外,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但是《卡農》在其生前並未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因為這首樂曲的首次出版是在作者死後200年的1919年。這首曲子經由後世之人廣為流傳,相信作者也是未曾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