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贊扎基斯: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為什麼這麼說?

2020-12-22 趣史研究社

上世紀曾兩度來華遊覽訪問的希臘偉大文學家卡贊扎基斯說過這樣一句話:「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蘇格拉底和孔子是兩千多年前分別生活在西方和東方的兩大思想家,兩人沒有任何交集,他們的思想為什麼能代表人類呢,學哲學出身的卡贊扎基斯為何要這麼說呢?

一、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

一提到希臘,現代人腦海中的畫面大概都是愛琴海邊湛藍的天空與大海,海邊矗立的白色房屋、藍色教堂構成一幅和諧寧靜的油畫,令來這裡的人沉醉流連。

然而比美景更卓越的是這個地方濫觴的希臘文明,為後世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對西方乃至世界產生過波瀾壯闊的影響。

公元前九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愛琴海流域開始出現文明,到蘇格拉底時期的公元前四五世紀達到頂峰。

希臘人在數學、哲學、宗教、科學、藝術方面的積累為以後的西方文明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政治上希臘半島的君主制和民主政治、議會政治依然是現在許多西方國家沿用的政體;

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師徒三個、西羅等探討世界與人類的本質,是西方國家人文主義的源頭;在基礎科學方面,畢達哥拉斯、歐幾裡得、阿基米德的發現對後世學術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以古中國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同樣華被萬裡,她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開創了穩定和諧而源遠流長的陸上文明。

其起源於黃河中下遊流域,道德禮儀約束是主要特徵,到先秦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孔子及其弟子為代表的學者們遊說諸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統一中原以法治國,秦亡漢興後漢武帝推崇儒術,從此孔子為代表的「以民為本」的儒家學派統治中國達數千年之久,華夏文明便以此為核心不斷繼承發展。

而其特有的開放和包容性使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但能不斷兼容異族文化,而且又能堅守自我的生命形態,最終形成了一種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多元統一文化系統,為華夏文明的傳播輻射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基礎。

二、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出生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雅典一個普通家庭,是希臘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

他一生從未著書立說,思想全是死後其弟子的作品中記載流傳下來的,他勇於挑戰宗教的陳腐觀點,追求永恆不變的真理,生前經常在菜場、運動場、商店裡進行演說,和各行各業的人討論問題。

蘇格拉底研究人類本身的道德倫理問題,這與東方的孔子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他智慧博學,但由於探討問題直接揭露對方痛處,在被人熱烈崇拜的同時也惹來大波仇視他的人。

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這些人便趁機控訴他藐視宗教、腐化青年等罪名,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當時他已經70歲,在雅典城邦名望非常高,擁有許多有權有勢的學生和朋友,大家都建議幫助他逃亡,但是蘇格拉底卻拒絕了所有善意。

他認為服刑是尊重與雅典城邦籤訂的契約,維護法律尊嚴,這才是正義的事,反之就是傷害國家、違背正義。

他熱愛雅典甚於熱愛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地位就是生來不平等的,父母打罵孩子孩子就應該甘願承受不能反抗報復。

而雅典法律比父母還要神聖,法律要懲戒公民公民就不應當逃跑,就應當接受法律判決,無條件服從,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最終蘇格拉底飲鴆而死,慷慨從容沒有一絲怨恨,有些人嘲笑他的思想愚蠢天真,但是只有真正走進他的內心懂得他的人才明白,他所捍衛的雅典法律其實是他執著追求的永恆理想。

法律的尊嚴不容踐踏,這才是建立理性社會秩序的基礎,任何人都不應當褻瀆。

三、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四世紀的魯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最博學多才的學者之一,門生三千人,成名者七十二人,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公元前四五世紀是中原地區諸國混戰的年代,禮崩樂壞,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要復興周朝的禮,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

孔子五十五歲時,開始周遊列國遊說各國君主施行自己的治國理念,他先是來到衛國。

衛靈公非常仰慕孔子的才學,安排孔子住在衛國並每月發放俸祿,但卻沒給孔子安排官職,自然也就不會聽取孔子的治國方針,而且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這導致孔子往返離開衛國多回卻無任何收穫。

孔子不得不最終離開對他待遇還算好的衛國,去往曹國,曹國卻不歡迎孔子,於是孔子去往宋國,宋國司馬更是討厭孔子,想加害於他,孔子不得不趕緊逃走,接著去往鄭國、陳國,同樣不受歡迎。

在陳國時陳國派人把孔子和弟子全部圍困起來,斷糧斷水,最後還是子貢求楚人予以解救方得平安。離開陳國後孔子再次回到衛國,此時由於孔子的弟子冉求帥魯師討伐齊國有功,孔子才得以被魯國的季康子迎回魯國。

前後共十四年孔子周遊列國,卻無一國真心實意採用他的思想,他回魯國後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雖然從政之路十分坎坷,但是孔子在教育上碩果纍纍,死後其弟子將他的言論編輯成《論語》一書,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人民。

其所創立的儒家學說被漢武帝尊為國學,日後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價值觀,他所崇尚的禮制終於被後世踐行。

蘇格拉底和孔子作為東西兩大文明裡最耀眼的明星,他們的地位在每個後世人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

他們的思想幾乎浸潤在每個人的血液基因中,所以對中西兩大文明有深入了解的卡贊扎基斯才說這兩人是代表了所有人類的面具。

了解他們就幾乎了解了人類文明的概貌,並且他們思想中關於「理」和「禮」幾乎是相通的,所以卡贊扎基斯繼續說:「如果你琢磨一個希臘人,將會發現一個中國人;如果你琢磨一個中國人,將會發現一個希臘人。」

相關焦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蘇格拉底讀的書不少,但最終也沒能獲得一官半職,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一輩子只當平民,也沒有去過太遠的地方,經歷不夠豐富,晚年還倒了大黴。從這個方面說,孔子也比蘇格拉底強的多,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我國最早的啟發式教育,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有的一拼。
  • 孔子VS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作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考查的相對多一些,主要也以單選題的形式考查,其人物的地位以及教育目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匹配是主要考查內容。斯格拉底是西方第一個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我們需要將其與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和地位進行區分。孔子思想:1.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仁愛,仁政,即以道德為核心。2.提出人性說。
  • 佛陀、蘇格拉底、孔子還有耶穌,為什麼都不喜歡寫字
    古人為什麼不喜歡寫字大約在公元前3400年前,由於人類大規模的聚居,逐漸形成了交流的工具:文字。如果說棍棒是人類手臂的延伸,而輪子是腳的延伸,那麼文字無疑是人類大腦精神的延伸。公元前600年,以及之後的幾百年,人們把這個時期稱為「軸心時代」,世界各大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在古希臘有蘇格拉底,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東有耶穌,而中國有孔子。他們相互之間並不認識,但是確立了倡導個人意識的新思想。
  • 從孔子到王陽明,從蘇格拉底到馬克思,教育只做了一件事
    說到教育,大家可以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古往今來,不管東方還是西方,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聖人,如老子、孔子、佛陀、耶穌、蘇格拉底、穆罕默德等等,在人世間,為什麼都選擇了教育這條路?為什麼沒有憑自己的通天智慧去攫取財富。
  • 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同時出現,軸心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期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內,在世界各地,準確的是應該是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人類文明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對人類文明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因而這個時期也被看作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學術界這個時期被稱為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5.公元前399年,被雅典當時政府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從維護法律的角度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6.他的學生們對他的生平和思想回憶有矛盾,因為作者總愛借他的口說自己想說的話。故而,蘇格拉底很多時候還是神秘的存在。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百家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現在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在春秋後的2000多年裡一直影響著中國的人文思想。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
  • 西方學者評選「世界四大聖哲」,其中東方有兩人,孔子是其中之一
    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據《克裡託篇》說,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
  • 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在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一個重要的改革者,西塞羅就曾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帶到了家庭和市場上,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蘇格拉底說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熱切地希望知道那門稱為自然研究的哲學,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東西為什麼存在,為什麼產生,為什麼消滅」,並把這種研究視為高尚的事業。但是,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後,他發現人類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力,宇宙的起源對於人來說太過遙遠了,我們既沒能力去研究這些問題,更沒有條件來證實每一種假設的結論。
  • 宰予是個什麼樣的學生,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子都忍不住罵他?
    被罵這麼狠,主要是因為宰予一直是個問題學生。老師都是這樣,同樣一件事,好學生和差學生做,給他的感覺不一樣的。睡覺這事要是擱顏回身上,估計就沒事。宰予這個學生,其實很聰明。聰明的腦袋消耗比較大,這也可以解釋他白天為什麼要睡覺休息。諸葛亮也是嘛,劉備三顧茅廬去找他的時候他也是在睡覺。
  • 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大概,掃了一眼其他回答,幾乎全是胡說八道,打趣的,言語不遜的,都有,囉裡囉唆說一大堆,都不明白孔子說這話是在什麼語境下,什麼環境下說的。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須要對照當時春秋時期的現狀才能更全面地去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說,而不是戲說,胡說。
  • 紀錄片《中國》首播 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這一時期,我國的孔子、老子和希臘蘇格拉底等「三哲」、印度佛陀等先哲一樣,對人類的歷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並提出意見,孔子和老子的「世紀會面」就發生在這時。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對仲弓來說,孔子就從一名官員的角度來談如何做到仁,讓仲弓把握仁的精神。對司馬牛,孔子就變換了角度,降低了層次。司馬牛這樣的智力層次,比仲弓低,比顏回更低,講的深了,他根本聽不懂。從本章和後章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都理解不了。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孔子沒有放棄,而是從具體行為入手,引導他上路。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所以我說,蘇格拉底沒有學說,這才是他真正的智慧,一如克裡希那穆提。宗教說,相信我吧,我給你信仰的力量。然而,宗教讓人類分化成了天主教徒、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但他們卻說,我們在尋找同一個東西。宗教總是在離間人類。它們總是從文化上去塑造它們想要得到的種群。即使在同一宗教中,也有著不同的分化,每一種分支都在互相對抗,而不是包容。
  • 不可思議,哲學家蘇格拉底竟然擁有一個悍婦妻子
    蘇格拉底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過了不是很久,過了許多年後,他娶了年輕貌美的克桑蒂貝。蘇格拉底與克桑蒂貝的年齡差距大,相差三十歲左右,屬於典型的老夫少妻。然而這第二任妻子卻是個潑辣的女人,蘇格拉底動不動就會遭她的無禮謾罵。
  • 《蘇格拉底之死》圖像與涵義
    開欄的話:人類文化傳統中存在相當豐富的藝術圖像。19世紀開始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正是從古老的藝術品中——建築、碑刻、神像、雕塑、壁畫、金銀器、錢幣等——猜想、推論和解讀古文明的密碼和訊息。這些藝術圖像與文字文獻一樣,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思想的表達。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它叫做「軸心時代」。三位哲人同時照亮文明的夜空。
  • 孔子:一年為什麼只有三季?
    而這正是為什麼孔子講「一年只有三季」的真正原因。其實這個道理,我們在歷代以來的經典當中,也隨處可見,如在《莊子·外篇·秋水》就曾講到,即:「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