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秦三部曲後的第三年,「大秦帝國」終結篇《大秦賦》,終於上演。
鑑於前三部珠玉在前,觀眾難免對《大秦賦》抱有很多的期待和好感。
剛開播時,《大秦賦》也不負眾望,給眾人一張滿意的答卷。
前七集,可以說是人物塑造豐滿,內容「無可挑剔」,劇情「引人入勝」。
這裡必須重點誇一誇,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
以及《妖貓傳》中「李白」飾演者辛柏青,來飾演嬴政之父的嬴異人。
呂不韋,秦國後期的宰相,《呂氏春秋》的編纂者,也是一代奇人。
根據成語「奇貨可居」,劇組重點塑造了呂不韋「囤貨」的性格。
嬴異人就是呂不韋眼裡的「值錢貨」,為此他賭博一樣地賭上時間、金錢與性命。
千方百計冒死將嬴異人從趙國帶回秦國,又一路將嬴異人推薦給「太子正室」華陽夫人。
讓嬴異人給她當兒子,直到扶植他成為秦王。
不得不說,呂不韋確實有幸運女神的青睞。
看好嬴異人,正好安國君就逝世,嬴異人短時間就成為了君王,
大喪之下,呂不韋那份狂喜,藏都藏不住。
段奕宏的演技,成熟內斂,把呂不韋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嬴異人呢,也不負眾望。
和趙國談判,對方以他的妻兒作威脅,他選擇了大義,獨愴然而涕下。
那份隱忍的悲傷,眼眶裡蓄不住的淚水,看得人心潮澎湃。
不愧是一群戲骨啊。
兩個前期的重要角色,在段奕宏和辛柏青的演繹下,有了極強的立體感,將秦國大背景交代完整。
可惜的是,這份高光並沒有持續太久。
問題是,越往後,對比下的瑕疵就越明顯。
明眼可見,《大秦賦》評分一路向下,從8.9分跌至6.3分。
堪稱慘不忍睹。
籌備了8年之久,號稱製作精良的《大秦賦》,為何終究沒逃過爛尾結局?
02
用一句話概括《大秦賦》的敗筆,那就是將側重點放錯了位置。
一是張魯一角色放置位置不對。
張魯一飾演嬴政可以,但明明40歲的男人,還要出演13歲孩童,扮演稚嫩天真,太過。
被網友吐槽為過猶不及,聲音軟綿無力,舉止缺乏帝王之氣。
對比「大秦」系列,實在比不過秦王「嬴駟」富大龍、「嬴稷」張博。
這無關乎演技好不好,反正張魯一當嬴政,有著極強的違和感,容易引發爭議吐槽。
特別是,劇中為凸顯嬴政熱血,屢屢使其發表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論。
比如對呂不韋說:
「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離開秦國,願意跟你浪跡天涯,也不願做一個連自己生父是誰都不知道的畜生。」
說實在的,這番話著實不像少年老成的帝皇該說的。
一點都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少年君王的樣子,倒是像極了瓊瑤劇裡,傷春悲秋,顧影自憐的少女。
二是嫪毐與趙姬的戲份過重,以至於失調。
兩人的你來我往的感情戲份,多到觀眾吐槽:歷史正劇演成了宮鬥劇。
微博上時時都有網友討論:嫪毐到底什麼時候死?
按理說,嫪毐的脈絡是很直接明了的。
與趙姬情投意合,使其生下兩個孩子後,野心暴漲,假借太后名義發動兵變,
結果因自身實力不足,被嬴政輕鬆平定叛亂,被車裂五馬分屍。
兩個弟弟被嬴政親手摔死,趙姬也遭到軟禁。
本來,這是一條爽文式的走向的。
結果,被演成了拖泥帶水的注水文,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於史書上說,嫪毐人微言輕,實權寥寥無幾。
他的存在,只是嬴政剷除呂不韋的工具人,實際並無太多政治威脅。
可《大秦賦》裡,嫪毐戲份多到上天,帶著些囂張跋扈的權臣色彩。
他敢喝酒時毆打親王,逼死宗族長老,甚至連秦王都不放在眼裡:
「大王和太后之間沒有臣聽不得的話。」
從入甘泉宮開始,嫪毐的形象被塑造得比正主還豐滿。
強行添加的嫪毐趙姬的支線,使得原本嬴政的戲份被壓縮了不少。
有網友發出靈魂的吶喊:我看的是《嫪毐傳》嗎?
堂堂一代傳奇人物秦始皇,成了戰國版甄嬛傳中的參與者與旁觀者。
日常積極給嫪毐使絆子,做些小孩子氣的爭寵事。
可以說,嫪毐這條線,讓整個劇情基調脫節,
原本恢弘格局的《大秦賦》,囿於宮鬥,深陷宮鬥,無法自拔。
03
三是嬴政的「戀愛腦」。
眾所周知,帝王沒有心,有愛也是極其短暫的存在。
特別是,越是豐功偉績的帝皇,越是短暫的愛了一下。
可《大秦賦》裡的嬴政渾身上下冒著粉紅泡泡。
一如商紂王愛妲己到付出所有,一如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
誰能想到?一場草原的邂逅,嬴政不可救藥地愛上楚女羋華。
愛到當舔狗,人在哪,他在哪,人走不動,他騎馬載她回。
講道理,觀眾來看《大秦賦》,是衝著歷史正劇的名頭,來看一代梟雄稱帝的,並不是為了來看嬴政談羅曼蒂克的戀愛的。
試問,誰想在嬴政身上看言情偶像劇戲碼?
就像,誰想看孫悟空談戀愛?搞事業它不香嗎?
現在的編劇,除了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外,還特別熱衷於拉郎配,給對方構建深情人設。
著實大可不必。
不是每一部劇,都要有愛情豐富才好看,家長裡短也可以少之再少。
人們真正看到的,是少年帝王的成長,是一代皇帝的崛起,
是透過一部歷史正劇而管中窺豹,一睹過去歷史的風採。
而不是像《大秦賦》這般,在愛情和宮鬥中,還原一個陌生而墨跡的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