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被歸類於象形拳。總括來說,相傳創始人王郎是效仿螳螂在爭食、捕蟬、鬥蛇等過程中的搏擊動作而創出的螳螂拳。其實質是象形取意,即把螳螂戰鬥時克敵制勝的招式技巧,演化成人的短打技擊術。
螳螂的銳利武器就是兩隻壯碩的帶齒的前足,所以前人因其具有致命的殺傷力,便稱之為刀或斧。螳螂拳的主要且頗具代表性的手型即螳螂勾(有人又叫螳螂爪),即彎腕,小指、無名指於掌指關節和第二關節彎曲,中指的掌指關節彎、第二關節略彎,食指基本松直,拇指肚貼住食指第二骨節和中指第二關節。這是模仿螳螂奮臂的形態。在技擊中螳螂勾基本上是用勾頂即腕背進行磕、提、壓、圈、擊等攻防動作的,叫做彌肘或臂肘。因此,螳螂勾雖象形於螳螂的前足,卻與螳螂進行搏殺使用前足的部位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彌肘與拳、掌的功用有同有異。譬如,同樣是用手的背面擊敵面部,崩捶用的是拳背,擊打力重些;摔掌用的是指背,擊遠而力脆;彌肘用的是腕背(勾頂),擊打力遜於前二者,而且用招距離又短,但因其是貼身而進,前臂彎曲撐逼,下用蹺腿勾掛敵腿,其用意不僅僅是打,而是要達到打而跌的雙重技擊效果。再如,彌肘的掛打敵耳部比圈捶擊敵頭側的路線短而快捷,斜壓敵頸、平擊敵身中部、直擊敵身下部等也是迅速便利。除用勾頂擊敵外,勾尖部的食指尖也可傷敵。筆者曾在門內研討會上見過掌門人王聚盛老師的示範,刁出來手迅疾以螳螂勾的食指尖點擊對方面部,出人意料,快如閃電。這屬於「出手點睛」、「出手點人中」的手法。此招與頭肘、腚肘類的招式一樣,雖有講究,但屬特殊不常用之招,故不見於螳螂拳的套路中。而在用彌肘進行磕、提等防禦手法時,隨手而發,防中寓攻,與用掌臂進行防禦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螳螂拳的一些防禦手法如採、勾、刁等,是在手腕裡旋外旋時以掌外沿先柔動,以小指帶動其他指完成柔化的防禦動作後隨勢形成螳螂勾的手型,也是典型的象形取意。
總之,螳螂勾是效仿螳螂奮臂之形,取其搏擊之意,用於人的技擊攻防手法中。畢竟人的手臂不能與螳螂的前足相比,只能根據人的手臂來充分發揮螳螂勾在技擊中的攻防作用。由此可見,螳螂拳摒棄無實戰用處的螳螂之形,實實在在的將螳螂的搏擊動作轉變為人的短打拳術,其樸實無華的特性極為突出。至於前些年出現的有搖身晃臂、螳螂飛翔等優美動作的表演性螳螂拳路,實際上那是被操舞化了的變異了的螳螂拳,與螳螂拳的宗旨大相逕庭。螳螂拳的真正價值和魅力首先在於其獨特純篤的技擊性、在於一招一式實戰內容的合理講求,花拳繡腿實與螳螂拳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