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唯一善終的反王,李世民想殺卻不敢殺?重孫子名叫高力士

2020-12-19 小王子說歷史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暴虐無道,好大喜功,導致民不聊生,各路割據勢力,紛紛揭竿而起,軍閥混戰,那麼多割據勢力,有兩個梟雄非常特殊,一個人李淵,李淵屬於成功者,因為他廢隋建唐,另一人就是馮盎,馮盎靠勢力存活,最終得到善終,今天咱們就講講馮盎。

馮盎的家世背景

馮盎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馮弘因為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麗。南朝初,馮弘之子馮業,為了躲避北魏的威脅,再加上自己仰慕漢族文化,便歸降南朝,劉宋為了切斷馮氏與北方的聯繫,讓馮業開發嶺南蠻荒之地。

馮業之孫為馮融,馮融子為馮寶,後來馮融擔任南朝梁羅州刺史,為了鞏固馮氏家族在嶺南的地位,馮融便和高涼冼氏聯姻,最終馮寶娶冼氏之女,兩家的聯姻,對馮氏統治嶺南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自此政令又序,人莫敢違」。

隋唐以後,馮氏家族對嶺南有擴張之勢,傳到馮盎這一輩,嶺南老百姓更對馮盎敬佩,馮盎因為平定王仲宣,被封高州刺史,仁壽初,潮、成等五洲獠叛,馮盎馳詣京師,請求討伐。隋文帝令楊素與馮盎倫賊形勢,楊素盛讚盎「大可奇也」,遂令馮盎發江、嶺兵討伐,授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

隋末唐初馮盎在嶺南稱「南越王」

唐初武德三年(620年),廣州、新州二州賊帥高法澄、冼寶徹受楚帝林士弘節度,殺害了原隋朝官吏,馮盎率軍打敗了他們。不久,冼寶徹的侄子冼智臣率軍討伐新州。馮盎率軍討伐冼智臣,活捉冼寶徹、冼智臣等人。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先是,或說盎曰:「唐始定中原,未能及遠,公所領二十餘州地,已廣於趙佗,宜自稱南越王。」盎曰:「吾家居此五世矣,為牧伯者不出吾門,富貴極矣。常懼不克負荷,為先人羞,敢效趙佗自王一方乎!」

馮盎歸附唐朝

馮盎平定五嶺二十餘州,超過南越國九郡,自稱南越王后,按照冼夫人的遺志歸附唐朝,唐高祖設羅、崖等八州,並授官封爵,令盎統管嶺南區,並封其子馮智戴、馮智彧為刺史。到了貞觀元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

當時的馮盎正忙著和當地一個人土著首領爭權,在加上有人誣告馮盎謀反,李世民就像討伐馮盎,魏徵便勸諫李世民:「中國初定,瘡痍未復、嶺南瘴癘,山川阻深,兵運難繼,疾疫或起,」馮盎是否謀反還沒有調查清楚,沒有必要興師動眾。

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建議,主動派使者慰問馮盎,馮盎也識時務,派他的兒子馮智戴,向李世民請安。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就這樣化幹戈為玉帛。貞觀五年(631年),馮盎親自到長安朝覲李世民,李世民對馮盎是熱情招待。

馮盎的子孫後代

馮盎有三十多個兒子,其中馮智戴最出色「勇而有謀,能撫眾」,當時李世民問他用兵之道,馮智戴以天象、時辰五行來回答,李世民對他讚賞有加,累遷左武衛將軍,卒贈洪州都督。

馮智戴孫馮元一,在長壽二年(693年),因為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被閹割,後來宦官高延福收馮元一為養子,改名高立士。到了長壽二年(693年),馮氏家族慘遭變故而敗落。開元到大曆年間,馮仁智、馮崇道先後叛亂被鎮壓,由此高涼馮氏最終衰落,此後史書上對嶺南馮氏,很少有記載了。

相關焦點

  • 成王敗寇,隋末「十八路反王」的悲劇人生
    和李世民父子爭奪天下的「反王」們,下場一個比一個慘。有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比如像暴虐殘殺的朱粲,在被唐軍抓獲之後,於洛水之邊被斬殺,連老百姓都往他的屍體上面丟石頭,可以說是死得罪有應得。像有著「萬人敵」之稱的薛仁杲,在兵敗之後被押解到長安,最後在長安街頭被殺了頭,也可以說是死得活該。
  •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十八路反王的說法,在正史上並不存在。隋末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也遠不止十八個。但是,在這些當中,有一個反王,卻十分有意思。這個人,本身實力不強,甚至可以說是極弱!和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人比起來,更是不值一提。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弱小的割據勢力,卻是所有隋末割據勢力當中,最後一個被滅掉的。
  • 隋末梟雄竇建德,為何會敗給李世民?
    在隋末的諸多亂世梟雄當中,竇建德絕對算是一個奇葩。之所以說他是奇葩,是因為相比李淵、李密和蕭銑等人,竇建德是唯一一個出身底層,最終卻與他們分庭抗禮,甚至平起平坐的存在。而且,竇建德還有一點,和其他人截然不同。那就是他在底層百姓當中,巨大的聲望。
  • 為何李世民沒有殺那些手握兵權的重臣呢?因為不需要,答案很簡單
    她們活著的時候,就是相信沒有人敢反抗。但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守住這世界嗎?此時,原來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功臣們就成了最大的威脅,所以也就有了殺功臣的行為。項羽殺韓信、彭越,逼迫英布、盧綰、韓王信,朱元璋幾乎要殺自己的開國元勳,以李善長為首的文官制度和以藍玉為首的武官制度,全部遭到大清洗。然而,唐朝的開國皇帝並沒有殺掉功臣。
  • 他是隋末第十九路反王,先降李淵後降蕭銑,最後卻活到八十九歲!
    看過隋唐演義的朋友,應該聽說過一個說法,叫做『十八路反王』。所謂十八路反王,是指隋朝末年,十八位隋末割據勢力的領袖。當然,這種說法,只是存在於演義小說當中,正史上是沒這麼一說的。而且,不同版本的小說,對此還有不同的說法,包括這十八路反王的名單,都不盡相同。因為是演義小說提出來的,所以也沒誰會對此真的較真。
  •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的謊言
    李世民的各個將領,想殺光建成、元吉的一百多個部下,沒收家產。尉遲敬德固執地爭辯說:「罪只在兩個兇犯的身上,他們已經被殺了,如果還要殺黨羽,這就不安全了。」於是停止殺戮,當天,下詔赦免天下。奇怪啦!他不是天下歸心、受唐朝將士擁戴嗎?僅僅殺不得人心的「二兇」一百多個黨羽,怎麼會不安全呢?
  • 隋末臭名昭著的食人魔,本已投降李淵,卻一怒之下煮了李淵的使臣
    在隋末唐初這段歷史上,曾經一度出現過很多割據勢力,比如關中的李淵、洛陽的王世充、瓦崗軍的翟讓、李密等等。在經過長達十餘年(從王薄起義開始算)的亂戰之後,最終被李淵統一了天下。而這些割據勢力的領袖,在演義小說裡面,被稱為十八路。這些隋末反王,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 李世民有六大猛將,卻被此人殺了倆,李淵:看來必須李建成出馬了
    聽聞竇建德的死訊,他的舊將們皆恨得咬牙切齒,本想歸於農家的他們再一次拿起了刀兵,而河北地區將再一次陷入戰火。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淵下詔,徵召夏國舊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王小胡等人到長安。當時範願等人聽說竇建德已死,而且李淵還處死了王世充的部將——單雄信等人。
  • 隋唐18路反王他排第一,只因他太像呂布,本來能當皇帝卻默默無聞
    一直以來,有很多關於十八路反王的人員組成和排列次序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有一個人能夠名列前茅。這人是「知世王」王薄,打了反抗隋朝第一槍。作為開國元勳,他開創了隋朝農民起義的先河,是隋煬帝敢於用武力反抗暴政的第一人。
  • 李世民有六大猛將,竟然被一菜農殺了倆,李淵:看來必須李建成出馬
    有「義王」之稱的竇建德,就這樣窩窩囊囊地走完了人生的歷程。 然而李淵怎麼也沒想到,竇建德的死卻一顆重磅炸彈,將原本已經歸降的河北地區震得地動山搖。原來,竇建德在河北實在是太得人心了。 竇建德出身貧寒,世代務農。隋末大亂時,崇尚任俠之風的竇建德毅然起兵,以匡扶社稷、拯救黎民為己任。
  • 李世民殺了李元吉和他的四個兒子,為何還敢把弟媳楊氏納入後宮
    李世民擊殺兄弟、逼父親退位,做得狠、做得絕!最絕的是他居然娶了弟弟的媳婦,堪稱「一代人傑」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先發制人幹掉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隨後又將兩位兄弟的兒子殺得乾乾淨淨。
  • 小說《隋唐演義》中有十八路反王,但真實的歷史,最多不超過十個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曾有隋末十八路反王的說法,這主要指的就是隋朝末年的十八路義軍。其實,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十八路,在隋煬帝被殺的當年,隋朝產生了大概十支武裝力量,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隋朝末年的各路起義軍勢力。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敢霸佔漂亮嫂子,為何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但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比起劉邦,雖然在能力方面不遑多讓,可在稱帝的過程中卻沒有劉邦那么正統了。 玄武門之變,對評價李世民來說,一直都是繞不過的坎。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每個舉動都充滿了深意,比如說取走了自己的弟弟的妻子,逼迫李淵退位。但是為什麼此時的李世民有能力有地位,取走了兄弟的妻子,卻不願意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呢?
  • 單雄信如此勇猛,李世民為何還要殺他?想想曹操是怎麼對待呂布的
    他是反唐的一號人物,率領大軍與李世民對抗,他曾打敗過李世民,還曾饒他一命,但之後被李世民抓住,被斬首示眾。李世民一生求賢若渴,對賢才十分珍惜,那他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呢?首先是李世民的面子。李世民身為唐朝的一把手,是萬人之上的領導者。
  • 李世民為何不像其他開國君主一樣殺秦瓊?史學家:不具備三個條件
    說起秦瓊,我們都知道,他和尉遲恭兩人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可以說李世民能夠奪得天下,與此二人是分不開關係的。可有人卻說,李世民曾想除掉秦瓊,那麼,這是真的嗎?下面,讓我為大家細細道來。在歷史學家的眼中,李世民如果想除掉秦瓊得具備三個條件:一. 秦瓊確實該除掉;二. 李世民有除掉秦瓊的理由;三. 除掉秦瓊不會產生對自己不利的影響。而這三個條件,秦瓊是一個都不具備的。
  • 李世民殺李建成之後,為何還要殺光自己的侄兒?原因其實不複雜
    從古到今,皇位雖未立,但功勳卓著、功勳卓著的長子李建成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太子雖然資質平平,沒有主見,奈何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謀士,就是魏徵,屢次獻策要除掉李世民。李建成在謀士和和他交好的四弟李元吉的慫恿下,也明白自己和李世民已到了無法相處的地步。李建成先後設下毒藥給李世民,並計劃進宮逼高祖退位。
  • 長白山起義——隋末天下烽火的序幕
    就在隋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一個叫王薄的「小蝴蝶」輕輕扇動翅膀,卻引起了席捲天下的大風暴。於是乎,一位名叫王薄的普通百姓終於忍無可忍,與同郡人孟讓率先聚眾起兵反隋佔據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章丘交界處)作為根據地,對附近隋朝的郡縣政權進行顛覆。王薄一如既往,以鬼神玄幻的說道為自己辯說,並自稱為「知世郎」 ,意為能預知天下局勢將發生變化。與此同時,王薄更是親自動手創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百姓拒絕出徵高句麗,共同反抗隋朝的殘暴統治。
  • 李世民到底有多強?
    虎牢關大戰之後的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蓋世,李建成可以和當時的「天下第一人」相提並論嗎?在這個基礎上,玄武門之變就是必然,不是因為他和李建成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將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殺兄弟,兄弟就要殺李世民。
  • 李世民納嫂子入宮,洋洋得意,大臣委婉提醒,李世民:快送她回家
    李虎生有八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叫李,第七子名叫李蔚。李就是李淵的父親,而李蔚是李淵的七叔。李蔚有個孫子,名叫李,和唐太宗李世民同輩。為理清李氏家族的關係,小編畫了一份人物關係草圖:李璦是李世民的堂兄,他比李建成大3歲,比李世民大8歲,他們是同一個曾祖父的。可能因為年齡和李建成相近,而李建成又是太子,是未來大唐的皇帝,所以李璦一直和李建成關係較好。李淵稱帝時,對家族的宗親都較為照顧,不僅追封李璦的父親為濟南王,還封李為廬江王,在朝中擔任刑部侍郎。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了李淵?弒君、弒父別想當穩皇帝
    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可以說是能殺的、不能殺的,能做的、不能做的,他全部都做了。古代社會為了皇位自相殘害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像李世民這樣殺得這麼徹底的卻不常見。李世民殺兄、殺侄、霸佔弟妹,這樣的行為很難讓人理解。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也沒有忘記李淵。李世民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便派軍隊「保護」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