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播種希望-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參天地、德合自然」是東北林業大學的校訓,鐫刻在校園的石景上,浸潤在師生的骨髓裡。

70年來,16萬東林人散布在祖國各地,無論是在校園、鸚哥嶺,還是塞罕壩、青藏高原……他們所到的每一個角落,就像一粒種子、一棵樹,扎入地層深處,越貧瘠越生長,繁茂而茁壯。

在遙遠聖潔的西藏,東林人踐行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紮根在高海拔地區,用青春、生命創造著西藏發展的奇蹟,演繹了東林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書寫著東林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的傳奇經歷。

    動植物寶庫的保護者

西藏是動植物資源的神聖寶庫,吸引著諸多農林院校畢業生投身這裡。西藏農牧學院副院長趙墾田就是懷著「踏踏實實做點兒事情」的初心,經歷了援藏、留藏、紮根西藏的16年時光。

坐落在哈爾濱市的東北林業大學和位於林芝市的西藏農牧學院,兩地相隔萬裡,沒有直達的火車和飛機。但在趙墾田的人生地圖上,這兩個點始終相系相連。

本碩博在校就讀,1993年留校任教……東北林業大學承載了趙墾田太多的青春記憶。2001年,趙墾田主動報名成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三批援藏幹部,開始了與西藏的情緣。「西藏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一直是我們林業人嚮往的地方。」時年38歲的趙墾田渴望去感受、探索森林的奧秘。

「腳像踩在棉花上,軟軟的,頭像要裂開一樣,晚上睡不踏實……」初到西藏,儘管高原反應讓趙墾田不太適應,但在西藏農牧學院的3年援藏履歷卻是精彩的。3年裡,他走遍了40多個縣,餓了就同藏民們一起捻糌粑、吃犛牛肉,渴了就掬一口山泉水,多年的野外考察生活讓他學會了苦中作樂。

與趙墾田一樣,吸引西藏農牧學院高原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潘朝暉的是這裡的昆蟲資源,「西藏是研究昆蟲的天然寶庫,在這裡我有幹不完的事兒」。

1971年出生的潘朝暉是地道的農民兒子,大山、森林記載著他的童年。1991年,他考取東北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森林保護專業,隨後又考取了東北林業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了西藏農牧學院任教,從事西藏昆蟲的收集整理、分類研究及林木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科研和教學。

論文、專著、獎項,成績和榮譽接連而至,這一切,都建立在潘朝暉對西藏昆蟲的痴迷上。在藏十年,在他和同行的整理下,記錄在案的西藏昆蟲物種從2008年的4000多種上升到6000多種。「昆蟲的種類數最能體現生態環境的情況,西藏的昆蟲物種數至少在幾萬種以上,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潘朝暉說。

昆蟲資源摸底工作煩瑣、枯燥。白天強烈的紫外線曬得人脖子、耳朵火辣辣的,晚上特別疼,直到蛻掉一層脫皮才算好起來。螞蟥多,隔著衣褲也能吸血。在日喀則佩枯錯和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的時候,潘朝暉曾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滑倒、摔傷,也有過掉進湍急河水的險遇。

一人、一室、一堆亟待整理的標本,除了去野外捕捉,潘朝暉基本都泡在標本室。經過他的精心處理,數不清的各類昆蟲變成了一件件炫目的藝術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西藏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奧秘,最近我在整理蝴蝶標本時發現近50種沒有記錄過的新種,正在抓緊整理準備出版西藏蝴蝶圖鑑。」潘朝暉興奮地說。如今,在3間平房裡存放著的數十萬隻各類昆蟲的標本,成為潘朝暉為後人積攢的西藏昆蟲研究的財富。

在學生們眼裡,潘朝暉對同行是慷慨的,經常贈送昆蟲標本,但決不售賣一隻。曾經,潘朝暉在墨脫捕到一隻罕見的鍬甲,有人出價1萬多元購買,他婉拒了。「昆蟲雖小,但在生態系統中是不可或缺的,標本的價值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潘朝暉這樣告訴學生。在潘朝暉的小平房裡,學生們跟著他整理、製作標本,也懂得了堅持的意義。

    辦實事幫村民脫貧

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坐落在拉薩市西郊,根培烏孜山腳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溼地之濱。

因為時差,研究生部副主任楊劍萍的早餐在8點30分開始。青椒炒豆乾、煮雞蛋、豆漿、包子,「吃飯就是任務,飽了就行。」10分鐘後,光碟。

這樣簡單的早餐,楊劍萍吃了18年。「在這裡工作的人,很多都是婚後的『單身漢』,都吃食堂,不用做飯,不用洗碗,很方便。」

2001年6月,把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畢業證夾在行李包裡,楊劍萍的雙腳邁出了東北林業大學的校門。這個25歲的熱血青年主動來到西藏支邊。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楊劍萍從未想過離開,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兩地分居,信念漸漸長成了一株西藏青岡樹。

「駐村的路上儘是這種樹,直徑40多釐米,樹幹上長滿了松蘿、青苔。」楊劍萍說,青岡樹根系深、耐貧瘠、木質堅硬,卻四季常青,不懼寒冬。

入眼的是青岡樹,入心的是駐村經歷。江達縣娘西鄉加桑卡村距離拉薩1400多公裡,2012年11月,擔任駐村隊隊長的楊劍萍,離開出生20天的兒子和坐月子的愛人,一路顛簸,開始了一年的駐村工作。

駐村期間,楊劍萍走村入戶,與村民們交流交心。有3戶人家的拉加村、11戶人家的迪普村距離加桑卡村村委會比較遠,由於海拔高缺氧,十幾公裡的山路走起來非常困難,但楊劍萍和隊員們謝絕了村民的摩託車捎腳,靠著腳底板走進了每家每戶。

入戶走訪後,楊劍萍和隊員們確定了3個項目:給通公路的兩個村民組安裝太陽能路燈,給村委會建黨員活動室,維修根久吊橋。安裝路燈的過程很是波折,面對有限的預算,楊劍萍多次聯絡在江蘇高郵開燈具廠的初中同學,讓同學用友情價發來10盞高配置的路燈;為了節省1.8萬元的路燈安裝費,楊劍萍四處遊說,拉村民老鄉、求助鄰近工作隊,終於用3天時間讓10盞路燈亮了起來……

燈亮了,照亮了夜晚的小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2013年11月,駐村工作結束離開的時候,村民豎起了大拇指,獻上了潔白的哈達。

2007年畢業於動物保護專業的趙世明是東林第一批就業的西藏定向生。當年,他被分到了日喀則的定結縣,坐著大巴車去縣裡的路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土路像沙漠一樣,幾個小時看不到人影。到了縣城一看,「全縣街路總共不到200米,人口1.9萬,還沒有東北林大的學生多」。

在確布村駐村的經歷讓趙世明成長、成熟。宣講政策、幫扶村民脫貧,他憑辛苦的付出贏得了群眾的尊重。鄉親們捨得把一個賣2元錢的藏雞蛋拿給他吃,獻上哈達,拉著他的手一起跳舞慶祝豐收……趙世明說「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便能苦中作樂」。之前有過迷茫的他,也曾想找機會調回內地,但是現在,他已下定決心,要在這裡紮根。

「付出的青春,奮鬥的汗水,對西藏的感情在逐年加深。」來林芝6年,30歲的朱傳華對這片土地由嚮往到熱愛。林學專業學習、在林芝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朱傳華的履歷貼著「林」字號。2014年,作為最年輕的駐村隊員,朱傳華來到通參村駐村,積累了很多經驗。2016年中秋節,他來到左步村任第一書記。不到一個星期,他走訪摸清了20戶、102名村民的全部情況,調試電視機、指導仙人掌種植、聯繫修水渠、確立林業產業發展思路……朱傳華現場辦公、高效辦事的作風贏得了當地村民的認可。

據統計,從2007年至今,共有439名東林學子在西藏就業,工作覆蓋林業、教育、金融等多個行業。

    培養優秀的定向生隊伍

在一批批教師的努力下,通過積極、貼心的措施,東北林業大學培養出了一支優秀的西藏定向生隊伍。2003年以來,學校錄取西藏定向生346人,涵蓋了十幾個專業。東林教務處副處長、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蔡宇拿出了一份西藏就業的校友登記表,拉薩、林芝、那曲、日喀則、山南、昌都、阿里,東林人遍布西藏各地,工作在林業、教育等領域。

蔡宇2003年留校當輔導員,當時的300多名新生中有4名是西藏定向生。蔡宇比學生年長三四歲,溝通起來很順暢。加上同住一層,生活上,蔡宇對這些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平時只要有空,他就會找西藏定向生聊天,從家庭環境到所思所想,蔡宇的耐心和愛心幫助他們很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

2015年畢業的董其飛、劉榮志是蔡宇的學生。那年,兩人一同走進了拉薩。董其飛分配到市住建局,負責黨建工作,「覺得自己很幸運,有過4個月的駐村經歷,不管做什麼,都要發揚東林精神,踏實工作,幹一行愛一行」。

在拉薩林業局工作的劉榮志也是「90後」,在當雄縣羊易村一年半的駐村經歷讓這個青年人成長了許多。讓劉榮志難忘的還有當時四年級的小學生晉美旺傑,因為常常給他輔導語文,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藏族百姓很淳樸,離開的時候他們會送上酥油茶和哈達,表達對駐村工作人員的謝意和不舍。」劉榮志感慨。

說起當年帶過的西藏定向生,現任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的張豔波依然十分激動:「其實我很慚愧,自己給予這些西藏定向生的關愛是有限的,他們回報我的更多。」

2007年,學校為了加強對西藏定向生的管理,成立了「緣藏之家」,28歲的張豔波擔任123名來自9個省份、不同年級和專業的西藏定向生的指導教師,負責他們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思想動態。

「第一次跟他們見面是在行政樓的一間會議室,我帶著滿腔熱情進去,跟大家做自我介紹,卻沒人抬頭看我一眼。」張豔波沒有氣餒,為了走進西藏定向生的內心世界,她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報考目的等相關信息,建立了詳細的信息庫。

如何快速打開這些學生的心扉?張豔波利用業餘時間找每名學生談話、談心。「對西藏的不了解和對服務年限的擔憂是西藏定向生最主要的顧慮。」張豔波摸清了大家的真實想法。她策劃了四五塊展版,圖文並茂介紹西藏的風土人情,組織有西藏工作經歷的校友作報告,打消了這些年輕人的疑慮。每逢重要的節日,張豔波都會拎著吃的跟學生們一起過節。畢業的時候,張豔波給每個學生送了一個大背包、一件T恤衫,組織大家留下畢業心願,放在心願瓶裡封存起來。

「突出重點,培育特色,從學院到學校,大家想盡辦法,做好西藏定向生培養工作。」這些定向生成為張豔波教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批學生。主動申請到最艱苦地區的餘磊,文筆特別好的王傳勇、閆榮林,開朗外向的劉瑜……張豔波對學生的事跡如數家珍,對他們的關注和惦念一直持續。

「老師,您放心,我們沒給東林丟臉,大家都在西藏等著您去看看。」不久前,回到哈爾濱參加培訓的學生唐子明前來看望張豔波,也帶來了同學們對老師的問候和祝福,臨別的這句話,讓張豔波在回家的路上哭了一路。

    紮根西藏,展示東林風採

提起楊劍萍在業務上的表現,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研究生部主任多布傑的眼裡閃著讚賞的亮光。

他告訴記者,楊劍萍教學、科研能力比較強,成果豐碩,歷經多部門和崗位的鍛鍊,一心撲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像青岡樹一樣紮根,與當地融為一體,「是個難得的人才」。

「我們已經把他當成藏族兄弟一樣對待了,希望東北林業大學多輸送這樣的人才來建設西藏、支援西藏。」多布傑真誠地說,言語之中有感激,更有期待。

在西藏的東林人,是一個積極向上、煥發著勃勃生機的群體,他們紮根在高海拔地區,融入了當地百姓的心底。

2008年從東北林大土木工程學院畢業的王震來自寧夏,現任拉薩市達孜區副區長。「作為第二屆西藏定向生,那時候對前途未知,完全是帶著理想信念和一腔熱忱進藏。」說起當年來西藏的心情,王震記憶猶新。

10年的城鄉建設管理工作經歷讓王震在磨鍊中成長,真心愛上了這個讓自己至今還有高原反應的城市。「納金大橋、慈覺林大橋、柳東大橋,看著這3座大橋從無到有、從圖紙變成現實,我參與、見證了拉薩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汗水、苦水中滲透的甘甜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王震說。

今年是賀文利來西藏的第30個年頭。這位當年森林資源類專業畢業的毛頭小夥子,如今已是人到中年。「剛來的時候,在拉薩只能騎自行車,後來可以坐大巴、坐火車、乘飛機,西藏飛躍式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投入、支持,離不開來支援建設的全國各地大學生、幹部。」賀文利說。

賀文利原本想著跟森林打一輩子交道,後來,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的成立讓年輕的賀文利換了崗位。一切歸零的他,經過一年的不懈學習,對業務漸漸入門、熟悉、精通。2018年,賀文利擔任八廓海關關長。2019年「七一」,重溫入黨誓詞,有著16年黨齡的賀文利重新思考自己入黨的初心,「一定要積極向上,想幹事、幹成事。不管是搞專業,還是從事行政工作,都要踏實認真,有始有終。」賀文利對剛剛來西藏參加工作的校友們說。

物理學專業畢業的袁金文是2008年來的西藏。「我最初被分配到日喀則二中,5年的教學生涯,除了藏文都教過。」在陪同朋友進行司法考試的過程中,袁金文對合同文本、法律條款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轉行進入了律師事務所。「物理專業的學習經歷讓我思維更深遠,整合信息、加以探究的能力不斷增長,感謝母校培養了我的科學素養。」他說,「在西藏的法治化建設中,我願做默默奉獻的一分子。」

在東北林業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王春海心中,學校有著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建校的人拉犁精神、60年代的塞罕壩精神、80年代為尋找走失仙鶴溺水犧牲的徐秀娟、90年代主動上到鸚哥嶺的劉磊、主動援藏的王喜、把女友帶到西藏落戶安家的唐子明……這些學子在東林精神的感召下,不懈進取,成為行業先鋒。「吃苦、堅守、誠實、有時代擔當。」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這樣概括東林學子的整體風貌。

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張志坤說,學校會與這些畢業生建立更加廣泛的聯繫,提供更多的關懷和服務,增強校友之間聯絡感情的紐帶,輸送更多優秀的畢業生,鼓勵他們以過硬的政治素養、精湛的業務技能、忘我的工作勁頭,充分發揚「東林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更好地服務西藏、建設西藏。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9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播種「希望之花」_教育_中國西藏網
    今年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我們全家都有了希望。」  牟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自國家實施「滇西扶貧」計劃以來,接到幫扶任務的華中師範大學與當地政府合作創辦了華中師範大學牟定附屬中學(簡稱牟定附中)。在進行「校院處+縣鄉村」立體化幫扶的基礎上,華中師大充分發揮教育教學優勢,將合作辦學作為重要抓手,著力提升當地高中辦學質量,促進鄉村教育振興。
  • 教育服務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好未來教育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教育服務產業市場分析與就業效應測算報告》。
  • 山東交通工匠學院成立-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牟海林)山東交通工匠學院日前在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成立。作為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單位,山東交通職業學院與諸多企業建立密切校企合作關係,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成立建立產業學院、海外學院、學徒班、訂單班等,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年來,該校學生獲得國賽一等獎23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10項,獲省賽各類獎項118項。
  • 雪域高原致富的「金豆子」
    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藏族大學生拉東才索南的「雪域高原黑珍珠——優質高產黑青稞種植及產業化」項目在比賽中斬獲金獎。領完獎之後,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慶祝,拉東才索南就訂好了回家鄉玉樹的機票,公司準備引進一條新的生產線,接下來,他和團隊要比以往更加忙碌了。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
    《好看的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錢念孫/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    常生龍/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源創圖書    26.《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全7冊)》    張柏春/主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    38.《李楨與自覺教育》    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組編 李楨/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9.《美育:怎麼看?怎麼辦?
  • 春日好時光 春耕播種忙
    張家口市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武殿森 通訊員 王會文 張璐 攝 連日來,張家口壩上塞北管理區開始大面積播種馬鈴薯、胡蘿蔔等作物,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 一場「實戰型」閱讀分享會-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廈門海滄區「教育閱讀節」上,《教育無非服務》的作者姚躍林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2月19日,第七屆「教育閱讀節」高峰論壇暨「大夏書系2020年讀書節」廈門海滄專場活動,在廈門海滄教師進修學校舉行。作者現場講述自己的育人故事《教育無非服務》是海滄區多個教師閱讀共同體最近正在研讀的一本書。
  • 圖書角-中國教育新聞網
    《馴鹿六季》格日勒其木格·黑鶴 著明天出版社來自北京的少年因為媽媽在車禍中喪生而極度傷痛並失語,他跟隨做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父親前往中國北方的大興安嶺,偶遇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鄂溫克老人秋鳥,少年和老人一起經歷了馴鹿鄂溫克人的六季——馴鹿鄂溫克人常年生活於森林之中,一直沿用古老的自然曆法,一年共有六個季節。
  • 【戰「疫」志願服務】中國教育新聞網:天津大學愛心家教為一線醫護...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欣然)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3/t20200307_304348.html(編輯 焦德芳 陳錚傑)
  • 讓膠東大地的紅色歌曲在大學校園裡傳唱起來-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亓健生)一個個傳奇的故事,一段段動聽的旋律,一組組師生的傳唱,配合著大屏幕上老兵的陳述、歷史照片的展示,讓所有觀眾的思緒重新回到那段充滿熱血的革命歲月
  • 雪域雄鷹的英雄塑造者都有誰?
    雪域雄鷹的英雄塑造者都有誰?《雪域雄鷹》講述了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90後,以青春和熱血挑戰高峰、挑戰自我,最終成長為精銳特種兵的故事。下面一起看看裡面的熱血英雄都是誰塑造的吧。肖順堯飾 榮寧肖順堯,歌手、演員,內地唱跳組合MIC男團成員。
  • 【視點】親自拉耬播種?這個研學主題好!
    在此次研學活動中,學生參觀了芝麻博物館、農業園,並開展了親自拉耬播種、拔蘿蔔等多種拓展活動。 學生體驗播種拉耬、拔蘿蔔時更是興高採烈,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但是拉耬不到兩個來回,他們就嚷著真累!不少學生說 ,總算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勞,明白了為啥老師和家長強調要愛惜糧食。
  • 《雪域藏醫藥》出版發行新冠肺炎專刊
    中國西藏網訊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獲悉,3月4日,由該院主辦的藏醫藥研究專業學術期刊《雪域藏醫藥》新冠肺炎專刊正式出版發行。首批印刷的1000本專刊已於當日開始陸續通過上門自取、郵寄等方式向相關醫療科研機構免費贈閱。
  • 精心組織,打造企業教培「新地標」—中國鋼鐵新聞網
    同時發揮馮建斌技能大師工作室在教育培訓中的引領作用,將工作室人員納入教師隊伍。通過積極引進先進、優秀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逐步形成「名師站臺、大咖授課」的良好局面,為公司後續發展奠定師資基礎。(路芙蓉)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網站實習3
  • 在「淬鍊」中重生-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2019年全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教師技能大賽中,該校高爾夫教育學院副教授黃代華獲得說專業比賽一等獎,副教授鄭青獲得說課程比賽二等獎,楊華峰、王紹建、鄧丕超3名教師獲得教學能力比賽團體一等獎。其他教師在省市級各項比賽中共獲一、二等獎46人次。
  • 秋天既是收穫的季節,又是播種新希望的季節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又是耕種新希望的季節。秋天的天氣是十分宜人的,悶熱的夏季一去不復返,天是那麼的藍,那麼的高,空氣是那麼的涼爽與新鮮,農村除了漫山遍野的果樹就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玉米大豆花生芋頭地瓜棉花……全都在秋風裡綻開了笑臉,葉子綠油油的變成黃燦燦的。
  • 辦學有活力,教育才有高質量-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12月11日舉辦的以「聚焦基礎教育,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首都教育論壇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將這個問題作為未來全面落實好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指出要激發活力,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著力解決「管得過多」的問題;增強學校內生動力,著力解決「缺乏動力」的問題;提升辦學支撐能力,著力解決「保障不夠」的問題;完善監管機制,著力解決「管理不善」的問題。
  • 楊昌濟:欲栽大木拄長天-中國教育新聞網
    原因一正如他所說「餘自弱冠,即有志於教育」;原因二則是因為戊戌年間的思想變化,他「嗣後決志從事教育,以救國救民,方針已確定無移」。他堅信「欲救國家之危亡,舍從事國民之教育,別無他法」。關於教育的目的,楊昌濟在《教育學講義》中明確提出:「教育不可不以與生存於社會之能力於個人,為第一之目的。」他進一步指出,「欲為生存競爭,則於身體、於精神,不可不為大活動。
  • 中國新聞網:梅裡斯開展拒絕浪費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活動
    中國新聞網:梅裡斯開展拒絕浪費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活動 2020-12-19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志存高遠 振興中華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校是全國桌球重點學校,並榮獲「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全國校園文化先進學校」「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等數百項殊榮。    「志華」二字取自學校創辦人韓志正先生與辛亥革命先烈王少華,意寓少華學子要志存高遠、振興中華,為努力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志華教育」以培養「綜合素質、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