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手機的逐漸上市,各大手機品牌重新洗牌、搶佔市場的機會也來了。國內銷量逐年下滑的小米,最近在歐洲市場傳來捷報,市場份額成功進入歐洲市場前三,在西班牙市場更是超越華為成為第一。
小米在歐洲的出貨量同比增長了90.7%,市場份額達到18.7%,成為增幅最多的品牌。
看到這個數字,人們不禁有疑惑,為什麼歐洲市場會突然有這麼大的增幅?這麼龐大的市場空白當然不會是憑空出現的,是華為被制裁後,退出的市場。
華為被國際聯合制裁後,特別是谷歌應用的制裁,導致手機份額在歐洲市場下降了31%,空出的份額大多被三星和小米吃掉,小米手機在歐洲的攻城略池,除了雷軍多年的部署,也是鑽了華為被制裁的空子。
然而,小米的高層,並不覺得是佔了便宜,反而暗諷友商在歐洲市場的敗退,以出這些年在國內被華為壓制之氣。
這不是小米高層第一次暗諷華為,在年中,臺積電等晶片代工廠不能為華為製造晶片時,小米高層就下場暗諷過,當時還引起不小的風波。
當華為作為中國高科代表企業,因為掌握先進5G技術被國外壓制時,小米高層發出這樣的言論確實不應該,不僅網友氣憤,甚至連小米粉絲都在王陽的微博下指責他給小米招黑。
面對民眾的怒火,小米創始人雷軍不得不出來滅火,接受媒體採訪時,首次說了軟話,稱一直在關注友商,小米會堅持不懈做一家技術性企業,未來將投入100億元,用於技術研發。
小米高層不是第一次暗諷華為,華為也不是從來高冷,不理睬小米。追溯這兩大國內手機巨頭的淵源,會發現很多有趣又可笑的八卦,這些年的網絡口水戰也是戰火紛飛,原來理工科出身的技術大佬們,也會如此幼稚。
餘承東與雷軍的相愛相殺
在國內手機圈,華為和小米不失為一對歡喜冤家,明嘲暗諷的程度不亞於藍綠廠之間的同根廝殺。
國內智慧型手機剛起步的時候,主要是貼牌機為主,小米的橫空出世,高性價比智能機對貼牌機是毀滅性的打擊。華為高 瞻遠矚,快人一步轉型,砍掉貼牌機業務,做自己的品牌機。
小米品牌創始人雷軍和華為終端CEO餘承東,都是極 具個人特色的企業 家。雷軍在米粉心目中聲望很高,因為他打造了很多年輕人用得起的智慧型手機。
餘承東將華為終端做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今年還短暫登頂過,如果不是受到制裁,第一也是唾手可得。
兩個品牌在最初的競爭中,還保持著企業的體面,兩人的關係也算是和諧良好,場面上禮尚往來的互動很多。
餘承東在小米起步階段,給過祝福,雷軍也多次表示,華為是他喜歡的企業,任正非是他很崇拜的人。
隨著國內手機市場的蓬勃發展,手機市場的利潤相爭,讓雙方都開始完善自己的業務領域,華為分離出了榮耀品牌,和小米一樣走高性價比網際網路銷售,搶佔了小米不少市場。
因為華為的異軍突起和藍綠廠的衝擊,小米逐漸從國內第一掉到第五,前四個席位,華為和子品牌榮耀佔了兩個。
隨著競爭的加劇,兩個品牌當家人相互間的喊話,越來越劍拔弩張。關係惡化的導 火索是雷軍指控華為團隊黑小米。
餘承東隨即否認了相關言論,表示自己和團隊並沒有任何針對小米的舉動,並嘲諷雷軍沒有大氣量。
從那以後,兩人間的明嘲暗諷就沒停止過,餘承東因為放言要把手機做到全球第一而得了個「餘大嘴」的稱號,其實雷軍懟人的功力一點都不差,也是屬於敢說敢做之人。
對於雷軍的咄咄逼人,餘承東沒有回應,兩個品牌的競爭愈演愈烈,華為在自主研發上的堅持,也讓餘承東有了些傲氣,曾經秒刪了一條評論,嘲諷小米為屌絲機,勸其認清自己,對外界將華為與小米當成競爭對手嗤之以鼻。
不僅老大們喜歡互懟,華為和小米高層也是經常開火,除了比拼產品性價比,也會學著老大們互懟,技術大佬的懟人水平也絲毫不弱。
既相互嘲諷,又相互模仿
華為和小米,最開始的市場布局完全不同,華為堅持自主研發,走創新高端路線,小米堅持性價比,走中低端親民路線。
華為為了下沉市場,將榮耀分離出去,榮耀就是華為量身打造的一個「小米」,從運營模式到營銷方式,都貼近小米,榮耀的誕生,也確實對小米造成了衝擊。小米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小米高層不斷向華為開炮,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為了反擊華為,小米也將紅米分離出去守住中低端市場,小米品牌開始布局高端市場,5G應用後,小米10就代表著小米品牌衝向高端的決心。
從小米10誕生後,雷軍和團隊都是刻意營造一種高大上的氛圍,以今年前三季度財報為例,每份財報中小米都對高端手機的銷量增長做了特別強調。
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小米雖然在海外接手了華為的市場,讓其全球銷量上升至前三,但銷售額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端產品。
小米的高端產品的銷量並不盡如人意,手機業務的毛利潤還是無法跟華為比,小米走的依然是薄利多銷的路線。
再加上前段時間女高管的言論對品牌的傷害,雷軍想要擺脫屌絲機的稱號,走高大上的路線,短時間還無法收到成效。
在華為被制裁的當口,正是小米奪回失地的重要節點,小米高層應該謹言慎行,不要招惹言論是非。雷軍深知這一點,在最近採訪中也收斂了戾氣,不再爭鋒相對。
華為受到的制裁也值得別的品牌深思,做組裝工廠不是長久之事,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雖然會有一時困頓,但從長遠看,這是企業的歸宿,是立身之本,發展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