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化度寺碑》:險勁瘦硬,自成一家

2021-01-13 騰訊網

《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簡稱《邕禪師塔銘》,別稱《青鸞白鶴帖》。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貞觀五年(631年)十一月刻。

化度寺碑拓還原圖

化度寺碑手繪還原圖

《化度寺碑》書法筆力強健,結構緊密,用筆瘦勁剛猛,結體內斂修長,法度森嚴,具有體方筆圓之妙,有超塵絕世之概。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對此碑極力推崇,曾在題跋中言:「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四歐堂藏拓

一、《化度寺碑》的主要內容及歐陽詢其人

化度寺亦名「化都寺」,位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鎮好畤村西北側。始建於漢明帝公元前 69 年。隋文帝時,三階教創始人信行禪師曾為該寺住持,唐貞觀五年(公元 631年)化度寺僧人邕禪師圓寂。該寺興盛於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歷史上高僧輩出。

《化度寺碑》的主要內容記述了隋唐時期化度寺的高僧邕禪師的家世和生平事跡。

邕禪師,俗姓郭,太原介休人。博陵太守郭韶之子,「因戲成塔,發自髫年;仁心救蟻,始於卝歲。」,「精勤不倦,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明老易。」,「年十有三,違親入道於鄴西雲門寺,依止稠禪師。」北周武帝滅佛,「入白鹿深山,避時削跡」「及開皇之初,於時有魏州信行禪師,……禪師乃出山,與信行禪師同修苦行。」信行去世後,邕禪師總領僧眾,在貞觀五年時,「終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南朝陳大司空歐陽頠之孫。父歐陽紇,仕陳,為廣州刺史,以謀反被誅。時歐陽詢年幼,被其父摯友尚書令江總收養。歐陽詢雖容貌甚寢陋,但聰悟絕倫,博覽經史。仕隋為太常博士,被李淵引為賓客。李淵登基後,累遷給事中。武德七年(624年),詔與裴矩、陳叔達撰《藝文類聚》一百卷。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

歐陽詢書法初學王羲之,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他與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並稱為「初唐楷書四大家」。歐陽詢的書法吸收了「二王」 書法的秀逸雅致和魏碑險絕健勁的風格,形成了自己筆力險勁、骨氣勁峭、法度謹嚴、結構獨異的書風。歐陽詢的《九成宮》《化度寺》《溫彥博碑》等被稱為唐代楷書的典範。

敦煌出殘拓,分藏英、法博物館

歐陽詢的《結構三十六法》是他對書法空間意識的研究成果, 概括了楷書布勢的基本規律,是唐代論結體法度最詳盡的,成為楷書準繩。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皆源於此。

二、《化度寺碑》的相關記載及歷代評價

《化度寺碑》最早見於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後世常見著錄。

關於碑石的流傳,後人多引明解縉《文毅集》卷十六《跋歐陽率更化度寺碑》一文為據。文中轉載宋人範諤於隆興初年跋,述其高祖範雍與此碑之因緣:「慶曆初,其高王父開府公諱雍,奉使關右,歷南山佛寺,見斷石砌下,視之乃此碑,稱嘆以為至寶。既而寺僧誤以為石中有寶,破石求之,不得,棄之寺後。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問之,僧以實對。公求得之,為三斷矣。乃以數十縑易之以歸,置裡第賜書閣下。靖康之亂,諸父取藏井中,兵後,好事者出之,拓數十本,已乃碎其石,恐流散浙右者皆是物也。」

但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四十《跋化度寺碑》一文的記載則與此不同,文曰:「右歐陽率更所書《化度寺碑》,在今平涼府華亭縣,近有董縣丞者,得諸蕭寺塔中,留置私室,後移諸縣治,遂傳之人間。筆法蒼古老健,視清微婉媚者優劣不同,陝右歐書當以為最,臨學之家可概見也。客有自陝來者言,碑為人竊載,又軍士爭奪,用丁斧鑿而碎之,惜夫!然則雷轟薦福,果命也哉?」鄭真所言似乎也是指原石而非翻刻。兩者以孰為是,有待研究。

《化度寺碑》的傳世拓本有多種,其中多為翻刻,唯明代王孟揚所藏一本是公認的原石拓本。此本後經清陳伯恭、吳榮光、成親王、榮郡王、沈樹鏞、潘祖蔭遞藏。後潘祖蔭之女潘靜淑嫁於吳湖帆,此本隨嫁妝同入吳家,吳氏遂合其所藏宋拓《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虞恭公溫彥博碑》與此本裝成一匣,言其齋為「四歐堂」。現此「四歐寶笈」均藏於上海圖書館。

歷代題跋

清 王文治題跋

《化度寺碑》歷來被視為歐陽詢晚年楷書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宣和書譜》卷八云:「詢以書得名,實在正書,若《化度寺》石刻,其墨本為世所寶,學者雖盡力不能到也。」

黃庭堅《山谷集》別集卷十《題化度寺碑》:「歐陽率更書所謂直木曲鐵法也,如介冑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威也。」

明鬱逢慶《書畫題跋記》載元趙孟頫跋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邕禪師塔銘》,其最善者也。

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三六《題化度寺碑》:「歐陽率更書《化度寺碑》,俗謂《青鸞白鶴帖》,蓋取其碑中所有字以為名爾。公書得王羲之筆意,而險勁瘦硬自成一家。此碑用筆專用勒法,而沉著持重,與輕柔婉媚者自為不同,非精於八法者莫能辦也。

三、《化度寺碑》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點

歐書素以險勁著稱於世,《化度寺碑》亦體現了險勁的特點。

1、此碑筆法乾淨純粹,起訖分明,沒有絲毫多餘的華飾動作。橫豎深穩,鉤挑潔淨,轉折峻拔,波磔明媚,而浮鵝鉤則深蘊隸書遺意。

2、結體精緊端嚴,體態修長,很注重點畫之間的組合關係,通過點畫之組合來營造「險」的體勢特質,一點一畫皆不可移易。

3、就整體氣象而言,該碑既有南書之溫雅,又有北書之剛健,可謂初唐南北書風融合之典範。故而,歷來就有學者稱歐陽詢《化度寺》與《九成宮》為楷法之極則。

後世學歐陽詢楷書易失之刻板,或失之寒蹇,如邯鄲學步,失節匍匐。這是被歐氏森嚴法度所束縛的緣故,在書寫時只見皮相,不見骨相。蘇軾云:「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化度寺碑》跡近小楷,王惲稱其規模出乎《黃庭經》,可謂奇古玄妙。因此,學此作若上參王羲之,亦是一種靈活通變之法。

清 成親王永瑆臨作

清 高塏臨作

清末民初津門名家王維賢臨作

田英章臨作

胡立民臨作

張善軍臨作

相關焦點

  •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為佛教禪師立傳之碑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簡稱《邕禪師塔銘》,別稱《青鸞白鶴帖》。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歐75歲書,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一月刻。原石早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數種流傳。據吳湖帆藏本前所制的碑式還原圖,原刻正書,35行,行33字。原石久佚。宋以來翻刻本甚多。此碑無一字不佳,是歐書的第一代表作。有人把它比作晉朝王羲之正楷的化身。
  • 歐陽詢楷書《化度寺碑》,瘦勁剛猛,被稱為楷法之極則
    《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貞觀五年(631年)立,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全文共35行,每行33字。原碑在長安終南山佛寺,和尚以為碑內有寶而砸碎,故原碑已經損壞。《化度寺碑》書法用筆瘦勁剛猛,結體內斂修長,法度森嚴。此碑模勒之工,非後世所及,故稱楷法極則。翁方綱一生精研歐集,對歐書各碑細察甚詳,他在題跋中說:「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 書法家歐陽詢,字美的令人驚嘆,人卻長得像猴李世民都要調侃
    歐陽詢是初唐時期著名書法家,也是中國古代的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楷書《化度寺碑》以及行書《行書千字文》等作品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時至今日還是許多書法初學者喜歡臨摹的字帖。可惜的是,人無完人,歐陽詢字寫的雖好,但人卻奇醜無比,因此發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 歐陽詢楷書《皇甫誕碑》,這才是真正的歐體
    始創者自然就是大唐第一書法家,歐陽詢。歐陽詢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以一手漂亮書法聞名於世,最讓大家熟悉的,應該就是他寫下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此作講述的是大唐離宮九成宮內,太宗李世民以杖擊地,忽而泉水噴湧,太宗大喜,取名為醴泉,並令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歌頌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德行。
  • 你不知道的歐陽詢,不止楷書天下第一,行書亦為中華十大名帖之一
    導語:歐陽詢,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同時歐陽詢也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歷經三朝,這些人生經歷與他美學思想的形成息息相關。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祖父歐陽頒曾為南梁直閣將軍,父歐陽紇曾任南陳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在他12、3歲時,家裡突遭變故。其父歐陽紇因才高權重受到陳宣帝的猜忌,被逼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並株連家族滿門抄斬。歐陽詢從一個富家公子轉瞬成為亡命之人。
  • 黃自元楷書寫《朱子家訓》,把歐陽詢學成這樣,實屬難得
    歐陽詢的楷書,很多人喜歡,也有很多初學者取法學習。只不過,歐體雖好,但難度也不小。別說我們這些愛好者了,就是縱觀整個書法史,真正把歐體楷書寫出名堂的也並不多。別的不說,就說咱們熟悉的田英章老師吧,在當今書壇也算是學習歐楷的高手了。
  • 書堂山懷古:大唐「楷聖」歐陽詢為何魂歸於此?
    年幼的歐陽詢死裡難生,被他父親的生前好友江總帶至都城建業(今南京),收於膝下。兩年後,皇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如一片孤獨的葉子,「苟全性命於亂世」。死神吞沒了他所有的血緣人倫,所有的相依為命。歐陽詢,一輩子都不曾走出那一片傷痛的陰雲,即令他後來活到八十五歲高齡。 然而,這倖存的生命,從小就不缺強健和卓越的「因」。
  • 顏真卿和歐陽詢哪個好適合學習 字體各有千秋這個適合你
    很多初學書法的人在選擇字體上有很大的疑惑,學習楷體時不知道是選擇顏真卿的字帖好還是選擇歐陽詢的字帖好,今天小編就帶你看看他們書法的特點吧。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歷任使持節、都督衡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徵南大將軍等要職。
  • 論林則徐與歐陽詢《皇甫君碑》的淵源
    他留存下來的墨跡並不算少,而去年在福州市動力機廠機修車間發現的他臨幕和翻刻的唐歐陽詢《皇甫君碑》,卻是頗具特點的稀有之物,值得很好研究。幾方碑石,銘刻著林則徐、歐陽詢、皇甫誕這三個不同朝代的人的名字,這全然是偶合嗎?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對這三個人做一點考查。林則徐,福建侯官人,以嚴禁鴉片、堅決抵抗外國侵略而聞名於世。他不僅是傑出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維新運動的先驅者。他在為政之餘,還嗜好書法,並且頗有造詣。
  • 歐陽詢楷書結構57例,純乾貨!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 唐代湖南書法家歐陽詢:生父是猴子?只是書法家?人生很平淡?
    駱駝第一次「接觸」歐陽詢(下面簡稱為歐陽,以示尊重),是在小時候的書法課上,當時首先學習的字體就是「歐體」,不過駱駝當時一心撲在學習上,所以對「歐體」僅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如何拿毛筆,而對於歐陽的認知,也僅限於他的毛筆字。等到駱駝知道他是唐代名人,且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時,駱駝已經上了初中。
  •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書法出家學,矩矱森嚴,意度飄逸
    李儼撰文,歐陽通書,華原縣常長壽、範素鐫刻。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建。碑高320釐米,寬140釐米。正書,34行,行73字。碑額正書「故大德因法師碑」七字,額字小且橫書,比較少見。碑頭雕為螭首,碑額處雕飾佛龕,及釋迦牟尼、觀自在、大勢至三佛像,是唐代浮雕極有特色的精品。碑文文字完整,基本無缺損。碑石現存西安碑林。
  • 歐陽詢用了三種方法!
    歐陽詢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又與顏真卿、柳公權、趙松雪並稱「楷書四大家」。在創作上,歐陽詢留下了《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慍彥博碑》《黃甫誕碑》等"翰墨之冠",在書論上他留下了《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經典技法。
  • 湖南長沙的銅官,燒陶有2000多年歷史,還是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故鄉
    這裡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出生地。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歐陽詢,自幼聰穎好學,尤其對書法情有獨鍾。他爺爺寫得一手好字,經常指導他。當時家裡的藏書非常豐富,對歐陽詢有非常大的影響。成年之後,歐陽詢先後到長安、洛陽為官。北方雄奇壯麗的山川讓他著迷,當地書法大家磅礴大氣的書法風格也讓他沉醉。
  • 歐陽詢誕辰1460周年 書法名家相約「楷聖」故裡共品翰墨芬芳
    (10月28日,紀念歐陽詢誕辰1460周年中國書法名家特邀作品展在「楷聖」故裡長沙市望城區隆重開幕。)10月28日,紀念歐陽詢誕辰1460周年中國書法名家特邀作品展在「楷聖」故裡長沙市望城區隆重開幕。歷屆中國書協主席、副主席、理事等60位書法名家作品在望城雷鋒大劇院展出,部分書法家代表和特邀嘉賓齊聚望城參加活動,並為展覽揭幕。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歐陽斌出席開幕式。
  • 歐陽詢三十六法之前,王羲之時代的結字原則很簡單
    關於結字的方法,古今無數,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基本都是結字方法,張懷瓘也有專門的結字法《論用筆十法》,明朝的李淳總結了更多的結字方法,叫做《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時又有黃自元總結了《間架結構九十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