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簡稱《邕禪師塔銘》,別稱《青鸞白鶴帖》。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貞觀五年(631年)十一月刻。
化度寺碑拓還原圖
化度寺碑手繪還原圖
《化度寺碑》書法筆力強健,結構緊密,用筆瘦勁剛猛,結體內斂修長,法度森嚴,具有體方筆圓之妙,有超塵絕世之概。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對此碑極力推崇,曾在題跋中言:「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四歐堂藏拓
一、《化度寺碑》的主要內容及歐陽詢其人
化度寺亦名「化都寺」,位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鎮好畤村西北側。始建於漢明帝公元前 69 年。隋文帝時,三階教創始人信行禪師曾為該寺住持,唐貞觀五年(公元 631年)化度寺僧人邕禪師圓寂。該寺興盛於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歷史上高僧輩出。
《化度寺碑》的主要內容記述了隋唐時期化度寺的高僧邕禪師的家世和生平事跡。
邕禪師,俗姓郭,太原介休人。博陵太守郭韶之子,「因戲成塔,發自髫年;仁心救蟻,始於卝歲。」,「精勤不倦,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明老易。」,「年十有三,違親入道於鄴西雲門寺,依止稠禪師。」北周武帝滅佛,「入白鹿深山,避時削跡」「及開皇之初,於時有魏州信行禪師,……禪師乃出山,與信行禪師同修苦行。」信行去世後,邕禪師總領僧眾,在貞觀五年時,「終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南朝陳大司空歐陽頠之孫。父歐陽紇,仕陳,為廣州刺史,以謀反被誅。時歐陽詢年幼,被其父摯友尚書令江總收養。歐陽詢雖容貌甚寢陋,但聰悟絕倫,博覽經史。仕隋為太常博士,被李淵引為賓客。李淵登基後,累遷給事中。武德七年(624年),詔與裴矩、陳叔達撰《藝文類聚》一百卷。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
歐陽詢書法初學王羲之,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他與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並稱為「初唐楷書四大家」。歐陽詢的書法吸收了「二王」 書法的秀逸雅致和魏碑險絕健勁的風格,形成了自己筆力險勁、骨氣勁峭、法度謹嚴、結構獨異的書風。歐陽詢的《九成宮》《化度寺》《溫彥博碑》等被稱為唐代楷書的典範。
敦煌出殘拓,分藏英、法博物館
歐陽詢的《結構三十六法》是他對書法空間意識的研究成果, 概括了楷書布勢的基本規律,是唐代論結體法度最詳盡的,成為楷書準繩。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皆源於此。
二、《化度寺碑》的相關記載及歷代評價
《化度寺碑》最早見於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後世常見著錄。
關於碑石的流傳,後人多引明解縉《文毅集》卷十六《跋歐陽率更化度寺碑》一文為據。文中轉載宋人範諤於隆興初年跋,述其高祖範雍與此碑之因緣:「慶曆初,其高王父開府公諱雍,奉使關右,歷南山佛寺,見斷石砌下,視之乃此碑,稱嘆以為至寶。既而寺僧誤以為石中有寶,破石求之,不得,棄之寺後。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問之,僧以實對。公求得之,為三斷矣。乃以數十縑易之以歸,置裡第賜書閣下。靖康之亂,諸父取藏井中,兵後,好事者出之,拓數十本,已乃碎其石,恐流散浙右者皆是物也。」
但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四十《跋化度寺碑》一文的記載則與此不同,文曰:「右歐陽率更所書《化度寺碑》,在今平涼府華亭縣,近有董縣丞者,得諸蕭寺塔中,留置私室,後移諸縣治,遂傳之人間。筆法蒼古老健,視清微婉媚者優劣不同,陝右歐書當以為最,臨學之家可概見也。客有自陝來者言,碑為人竊載,又軍士爭奪,用丁斧鑿而碎之,惜夫!然則雷轟薦福,果命也哉?」鄭真所言似乎也是指原石而非翻刻。兩者以孰為是,有待研究。
《化度寺碑》的傳世拓本有多種,其中多為翻刻,唯明代王孟揚所藏一本是公認的原石拓本。此本後經清陳伯恭、吳榮光、成親王、榮郡王、沈樹鏞、潘祖蔭遞藏。後潘祖蔭之女潘靜淑嫁於吳湖帆,此本隨嫁妝同入吳家,吳氏遂合其所藏宋拓《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虞恭公溫彥博碑》與此本裝成一匣,言其齋為「四歐堂」。現此「四歐寶笈」均藏於上海圖書館。
歷代題跋
清 王文治題跋
《化度寺碑》歷來被視為歐陽詢晚年楷書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宣和書譜》卷八云:「詢以書得名,實在正書,若《化度寺》石刻,其墨本為世所寶,學者雖盡力不能到也。」
黃庭堅《山谷集》別集卷十《題化度寺碑》:「歐陽率更書所謂直木曲鐵法也,如介冑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威也。」
明鬱逢慶《書畫題跋記》載元趙孟頫跋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邕禪師塔銘》,其最善者也。」
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三六《題化度寺碑》:「歐陽率更書《化度寺碑》,俗謂《青鸞白鶴帖》,蓋取其碑中所有字以為名爾。公書得王羲之筆意,而險勁瘦硬自成一家。此碑用筆專用勒法,而沉著持重,與輕柔婉媚者自為不同,非精於八法者莫能辦也。」
三、《化度寺碑》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點
歐書素以險勁著稱於世,《化度寺碑》亦體現了險勁的特點。
1、此碑筆法乾淨純粹,起訖分明,沒有絲毫多餘的華飾動作。橫豎深穩,鉤挑潔淨,轉折峻拔,波磔明媚,而浮鵝鉤則深蘊隸書遺意。
2、結體精緊端嚴,體態修長,很注重點畫之間的組合關係,通過點畫之組合來營造「險」的體勢特質,一點一畫皆不可移易。
3、就整體氣象而言,該碑既有南書之溫雅,又有北書之剛健,可謂初唐南北書風融合之典範。故而,歷來就有學者稱歐陽詢《化度寺》與《九成宮》為楷法之極則。
後世學歐陽詢楷書易失之刻板,或失之寒蹇,如邯鄲學步,失節匍匐。這是被歐氏森嚴法度所束縛的緣故,在書寫時只見皮相,不見骨相。蘇軾云:「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化度寺碑》跡近小楷,王惲稱其規模出乎《黃庭經》,可謂奇古玄妙。因此,學此作若上參王羲之,亦是一種靈活通變之法。
清 成親王永瑆臨作
清 高塏臨作
清末民初津門名家王維賢臨作
田英章臨作
胡立民臨作
張善軍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