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江灣攻防戰,日軍主力部隊抵達,國軍為何卻大喜過望?

2021-01-12 青梅史觀

1932年2月,由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官鹽澤幸一挑起的淞滬抗戰進入到第二階段,鹽澤幸一因為作戰失利而被免職,指揮官一職由日本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繼任。

跟隨野村吉三郎一起抵達上海的還有日本海軍第三艦隊、佐世保陸戰隊以及日本陸軍所屬的久留米混成旅團,日本方面已經決心擴大戰事。

野村吉三郎此人在日本海軍內部頗具傳奇色彩,他不僅可以指揮海軍作戰還曾涉足外交領域,巴黎和會時期作為日本代表參加會議並當過日本大使館武官。

日本海軍艦艇

野村吉三郎在前往上海的途中便制定好了作戰計劃,在他看來前任指揮官鹽澤幸一的失敗是因為鹽澤幸一太過於小看國軍部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

駐守上海的國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絕非泛泛之輩,第十九路軍雖然是民國雜牌軍但是其前身卻是北伐戰爭時期號稱「鐵軍」的粵軍第四軍。

野村吉三郎認為單純依靠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幾千人或者日本陸軍的久留米混成旅團根本無法戰勝蔡廷鍇所部,只有暫時轉攻為守,等待後續援軍抵達再發出全力一擊。

正在登陸的日軍

1932年2月8日,野村吉三郎乘坐日軍旗艦「出雲」號抵達上海,他下令給久留米旅團長下元熊彌要求其率部進攻吳淞口要塞,為後續日軍部隊打通登陸通道。

在此之前日本海軍陸戰隊曾兩次對吳淞口要塞發起猛攻,國軍猛將翁照垣雖率部成功擊退來犯日軍,但是整個吳淞口要塞也早已被日軍轟炸的破敗不堪。

但是即便如此野村吉三郎為了保證儘快攻佔吳淞口,直接放棄繼續使用海軍陸戰隊,而是派出了專業的陸軍野戰部隊。

正在登陸的日軍

只要下元熊彌率部攻下已經近乎一片廢墟的吳淞口,那麼日本海軍艦船便可以直接駛入長江水道,同時日軍還可以藉助吳淞地區的淞滬鐵路快速輸送部隊。

然而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陸軍和海軍便相互看不上眼,日本陸軍增援淞滬戰場原本也是為了爭奪戰場的控制權,擴大日本陸軍的勢力範圍。

雖然在日本陸相荒木貞夫的調停之下,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暫時妥協,但是下元熊彌作為日本陸軍老將卻根本不願意也不甘心接受日本海軍的指揮。

日軍前線陣地

而且在下元熊彌看來,吳淞口要塞實在太小,並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能力,於是便一口回絕了野村吉三郎的命令,表示自己準備率領主力部隊直接進攻上海市區。

為了制衡野村吉三郎指揮官的身份,下元熊彌還特意將此事上報給了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對這一情況屢戰屢敗的日本海軍軍令部只得視而不見。

在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交涉之下,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伏見宮博恭王親自勸說野村吉三郎改變命令,要求儘可能滿足久留米旅團的要求。

十九路軍士兵

野村吉三郎接到命令時目瞪口呆,如此一來自己指揮官的身份完全就是形同虛設,此時下元熊彌則趾高氣昂地表示要率部進攻作為上海市區門戶的江灣地區。

野村吉三郎通過情報分析,江灣地區已有國軍重兵駐守,而且該地水網縱橫並不適合步兵作戰,單憑久留米旅團根本無法突破。

實際上此時蔡廷鍇麾下的三個師已經全部抵達上海,國軍兵力變得十分充足,駐守江灣地區的正是蔡廷鍇麾下戰力最強的毛維壽第六十一師。

正在進攻江灣的日軍

下元熊彌率部攻入江灣,這令蔡廷鍇和毛維壽大喜過望,均認為是日軍指揮官出現失誤,日本久留米旅團在江灣和毛維壽第六十一師激戰四天毫無進展反而損失慘重。

自覺顏面掃地的下元熊彌實在不好意思向野村吉三郎求援,只好向正在前往上海途中的日本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發了一份求援電報,聲稱上海戰事告急,希望火速支援。

參考資料:《國殤 正面戰場抗戰紀實》、《大東亞戰爭全史》等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日軍主力屢戰屢敗,國軍為何卻危如朝露?
    渡河作戰的日軍部隊畑俊六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第二十二期,是該期的首席畢業生,和日本絕大部分將領不同的是,畑俊六出身於武士家族,自幼便喜歡好勇鬥狠。此時國軍第五戰區用於防備日本華中方面軍的桂系部隊均集中於淮河北岸,根本沒有注意到華中日軍向側翼進攻的意圖,國軍指揮官李宗仁更是對此茫然不覺。1938年5月9日,華中日軍主力攻陷蒙城,而在蒙城側翼便是徐州國軍用於運輸後勤補給和撤離的隴海鐵路,日軍切斷徐州退路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 抗日戰爭國軍敵後戰場,日軍以樹皮充飢,指揮部為何卻置若罔聞?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最早的敵後戰場位於山西的第二戰區,太原會戰後山西大半被日軍侵佔,蔣介石則嚴令第二戰區部隊撤過黃河,就連閻錫山也不能例外。閻錫山無奈之下,只得帶著第二戰區的國軍部隊轉入晉西山區和日軍打遊擊戰,希望可以依託地利優勢擋住日軍進攻。不過閻錫山很快發現,山西地區的日軍主力部隊板垣師團,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調走,留駐山西的日軍變成了,太原會戰時的輔助部隊龍山師團。
  • 抗日戰爭小界嶺戰役,國軍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卻被稱為小臺兒莊?
    國軍部隊趕赴前線而且宋希濂麾下的第七十一軍是中央軍中當之無愧的精銳主力,下轄的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是曾經拱衛南京的三大御林軍,蔣介石的心腹嫡系。對於武漢會戰而言,小界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域,如果日軍攻下小界嶺便可以繞過國軍重兵駐守的武勝關,直接翻過小界嶺從而抵達武漢北郊。為了小界嶺的歸屬,孫連仲和東久邇宮稔彥均是精銳盡出,曾經在臺兒莊戰役時擔任敢死隊隊長的仵德厚表示,小界嶺戰役是自己一生中經歷的最慘烈的大戰。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距離勝利僅臨門一腳,為何卻主動撤軍?
    抗日戰爭時期,臺兒莊大捷作為國軍首次挫敗日軍進攻,意義十分深遠,蔣介石甚至一度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便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但是實際上,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遠沒有蔣介石想像的那麼簡單,國軍之所以在臺兒莊取得最終勝利,日軍指揮的失誤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 抗日戰爭日軍內部亂象,民國危急存亡之際,日軍為何卻頻頻失誤?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也由此進入全面戰爭階段,隨後蔣介石在廬山力排眾議,發表抗戰宣言,雙方隨即在華北、淞滬爆發大戰。然而蔣介石錯誤估計日軍參戰兵力,國軍部隊在各大戰場節節敗退,數十萬國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軍內部矛盾也日益凸顯。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國軍指揮部危在旦夕,李宗仁為何卻以身犯險?
    1938年3月16日,日本華北方面軍主力部隊磯谷師團進犯臺兒莊,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下令孫連仲部在臺兒莊固守待援,臺兒莊戰役就此爆發。臺兒莊位於徐州北側,與徐州城隔河相望,而徐州則是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部所在地,一旦臺兒莊淪陷敵手,徐州將失去最後屏障。
  • 抗日戰爭萬家嶺大捷,國軍司令指揮失誤,日軍師團為何反被全殲?
    為了打破僵局,岡村寧次下令讓剛剛抵達的第27師團改道攻打武寧,從而繞過廬山,迂迴到武漢南側,截斷粵漢鐵路,阻斷武漢國軍和物資的後撤之路。等待出徵的國軍部隊負責駐守武寧的國軍部隊是川軍王陵基的第三十集團軍,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不佳,國軍第九戰區指揮部無人認為王陵基可以守住武寧。
  • 抗日戰爭原平保衛戰,晉軍部隊死戰不退,閻錫山為何卻羞愧難當?
    1937年9月29日,隨著日軍突破長城越口,晉北戰役以國軍的全線敗退而告終,閻錫山親自致電蔣介石表示願意放棄指揮權,由蔣介石接手指揮。蔣介石見閻錫山已經瀕臨崩潰,急忙調遣中央軍虎將衛立煌前往山西支援,衛立煌表示只要守住忻口便可保太原無恙,閻錫山大喜過望,下令晉綏軍全力籌備忻口會戰。
  • 抗日戰爭太原戰役,日軍主力兵臨城下,為何卻嚴令前線不得進攻?
    此時加上龍山師團,在太原外圍集結的日軍兵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師團外加兩個旅團,完全有實力發起攻城戰,而太原附近的國軍早已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按照原計劃應該在太原外圍以野戰牽制日軍的部隊紛紛不戰而退,以各種理由向後方撤離,僅僅不足一天的時間太原城外的國軍部隊便悉數崩潰。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抗日戰爭蘭封之戰,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千古笑柄?
    #1938年,國軍薛嶽兵團為了圍殲孤軍深入的日軍主力土肥原師團而發起蘭封會戰,雙方戰況十分激烈,蔣介石曾怒斥此戰為千古笑柄。日軍沿鐵路線行軍蘭封會戰爆發後,國軍部隊節節敗退,就連蘭封城都被日軍攻佔,蔣介石深以為恥,不僅將自己麾下嫡系將領龍慕寒撤職查辦,還下令胡宗南第一軍火速馳援。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後僅一月,國軍為何卻面臨滅頂之災
    1938年初,徐州會戰爆發,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臺兒莊以中央軍孫連仲部和湯恩伯部兩支主力部隊部下口袋陣,重創來犯日軍,史稱臺兒莊大捷。臺兒莊大捷後,民國內部一片歡騰,蔣介石當即下令向徐州調集重兵,準備在徐州和日軍進行大決戰,而日本方面的反應卻十分詭異。
  • 抗日戰爭淞滬抗戰,前線國軍壓力倍增,日軍高層為何卻勾心鬥角?
    然而國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卻並非張學良可比,當即嚴令前線部隊就地還擊,同時對外通電宣稱無論南京做出如何反應,第十九路軍都將與日軍決一死戰。在蔡廷鍇的指揮之下,鹽澤幸一自信滿滿的閘北突襲屢戰屢敗,接連發起三次進攻均被國軍猛將翁照垣擊退,鹽澤幸一也因此在日本國內備受質疑。
  • 抗日戰爭湖南會戰,前線國軍大敗而歸,日軍內部為何卻紛爭不斷?
    1944年8月8日,日軍在付出一萬九千餘人傷亡的代價後攻佔衡陽,自此長沙和衡陽兩大重鎮均淪陷敵手,日軍已經初步打通了進攻重慶的道路。不過因為方先覺率領第十軍死守衡陽四十餘日,為後方國軍組織新的防線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前線日軍傷亡慘重,只能在衡陽暫時休整。
  • 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主力傾巢出動,薛嶽為何毫無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因為前三次長沙會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這個自比嶽飛的國軍名將卻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馬失前蹄,長沙也落入日軍之手。1944年初,日本統帥部制訂並下達了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趁國軍主力集中於西南滇緬邊境之時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佔重慶和成都,迫使蔣介石投降。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一、第十八軍十八軍作為陳誠的起家部隊,也是黃埔系黃維、胡璉等人以陳誠為核心形成的政治軍事力量集團。其十八軍建軍遠遠早於其餘4支部隊。其成長於早年民國軍閥混戰、而在內戰中戰績出色,其部隊主管皆為皆為黃埔畢業生,素有才能,作戰英勇,是典型的國軍主力王牌部隊。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日軍大兵壓境,六十萬國軍為何得以安然撤退?
    民國中央軍閱兵然而還未等蔣介石和李宗仁從臺兒莊大捷的喜悅中平息心情,日軍便捲土重來,以徐州為中心,集結華北、江南兩大戰場的日軍主力,組成一個橫跨南北的碩大包圍圈。最先發動進攻的日軍部隊仍舊是在臺兒莊戰役中被擊敗的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此次華北日軍為了挽回顏面,向兩支師團調撥了大量生力軍補充戰損。而國軍方面則因為援軍路途遙遠尚未抵達,只能依靠臺兒莊戰役中已經元氣大傷的部隊行進抵抗。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主力深陷重圍,指揮官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8年4月,舉世矚目的臺兒莊戰役進入收尾階段,國軍孫連仲集團軍在臺兒莊和日軍坂本順旅團、瀨谷啟旅團血戰數十日,已經元氣大傷。但是孫連仲所部的死守臺兒莊卻成功地為國軍精銳部隊湯恩伯軍團爭取到了包抄日軍後路的時間,臺兒莊戰役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 抗日戰爭華北川軍,各大戰區均棄如敝履,李宗仁為何卻思之若渴?
    淞滬會戰之後,徐州以南便一直遭受淞滬日軍的襲擾,李宗仁只得將部隊部署於南側進行防禦,而山東淪陷後,國軍第五戰區兩面臨敵,兵力早已經捉襟見肘。而且李宗仁時桂系出身,雖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桂系已經和南京政府握手言和,但是李宗仁的影響力在廣西之外仍舊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