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酵母酵研院 來源|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近日,字節CEO張一鳴在工作群炮轟員工上班時聊遊戲一事引發網友熱議。
12月9日,張一鳴發文稱,自己因試玩原神在lark(飛書)加入某遊戲群,但發現這個群的同學在上班時間 「非常專注地聊遊戲」,特別是「連續幾天都在遊戲群裡這麼活躍」,這讓他感到「非常意外」。於是他發出「靈魂拷問」:「好奇,一大早到現在就在群裡聊天的同學/部門是今天工作很閒嗎,這很常見嗎?」
此事曝光後,隨即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評論,作為OKR的堅定實踐者,字節跳動似乎也無法坐視員工「工作量不飽和」。
OKR的全稱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與我們較為熟知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關鍵績效指標),同是績效管理工具的一種。作為較為主流的兩種績效管理工具,這二者有何區別呢?哪一個更適合管理人才呢?
一
「人人喊打」的KPI
索尼曾經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電子企業,其市值高達萬億日元。然而,千禧年之後,輝煌一時的索尼開始走下坡路,虧損連年不止,股票一再跌停。索尼發生了什麼?往昔的電子巨頭何以崩塌至此?
2006年,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發表了一篇《績效主義毀了索尼》的文章,引起了業界極大的反響。
天外伺郎認為,索尼之死,死於KPI。在他看來,公司推行績效主義,把人的能力指標化,抑制了員工的工作激情。當工作不再以內心熱情為驅動,當業績考核成為主軸,所有人都會提出更易實現的低目標,因此,索尼引以為傲的「挑戰精神」也就不復存在了。另外,KPI重視考評,一切看指標,這導致員工間會極力逃避責任,這樣就不可能產生「團體精神」。
不止索尼,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行業大佬們開始旗幟鮮明地反對績效考核。比如微信之父張小龍對內部喊話說要「警惕KPI」;李彥宏把百度的掉隊歸咎於「對短期KPI的追逐」,雷軍更是直言,KPI已經是無法適應網際網路的管理需求。KPI何以突然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KPI是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它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之處?
KPI產生的理論基礎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二八原理」,即一個企業在價值創造過程中,每個部門和每一位員工的80%的工作任務是由20%的關鍵行為完成的,抓住20%的關鍵,就抓住了主體。
KPI最大的特點是量化指標,將關鍵指標當作對員工的評估標準。具體說來,KPI有以下優點:
目標明確。將企業結構,戰略目標層層分解,細化成戰術指標,實現績效考核。
執行有力。根據細分的戰略目標,明確部門和崗位職責,提取工作重點,建立關鍵績效指標,確保高效執行。
結果客觀。關鍵績效指標的設定一般遵循「SMART」原則,任務、目標量化為可實現的指標,具體到每一個人。在執行過程中,以數據為導向,減少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結果更為客觀。
正是因為KPI有著上述優點,再加上易於操作的特點,所以這些年來,KPI是最為主流的績效管理工具,眾多企業一直將KPI視為提升業績的不二法門。但是,KPI存在的弊端也是相當明顯的:
1.關鍵指標難以確定,無法衡量。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公司運作靠的是協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賴於靜態的、自上而下被動管理的KPI很難形成科學的關鍵指標。
2.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在KPI的重壓之下,部門、員工間各自為戰,不可避免導致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
3.重視績效結果,無法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當管理者依賴機械般的考核指標,而不考慮其他的人為因素和彈性因素,這其實是不利於員工的成長的。硬性的獎懲結果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KPI越來越難以滿足管理者需求時,另一種績效管理工具應運而生了,它就是由英特爾公司發明的OKR,目前已經被谷歌、領英、推特、字節跳動、百度等國內外多家公司在內的組織大力推行。
二
OKR,下一站的傳奇?
「OKR」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這種績效管理工具最初由英特爾首創,後被供職於英特爾的John Doerr引進谷歌公司,進而發揚光大。
當時,谷歌公司剛剛創立,John Doerr向谷歌的聯合創始人拉裡和希爾蓋介紹了OKR。希爾蓋覺得當時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去管理公司,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採用了OKR。從那之後的每個季度,每一個谷歌人寫下的目標和關鍵成果,都會得到兩位創始人的評價,然後公布給每個人看。這些內容並不被用於獎勵或升職,而是用於實現更高的目標——獲取共同責任感以真正推動目標。
相較於KPI側重於以結果為導向,OKR則更加關注個人在內部的協同下如何完成目標的過程。OKR有四個關鍵要素:
1.目標(Objectives)。這個目標必須要有雄心,要有挑戰,如果能輕易實現,那就不是一個好的Objectives。比如在2008年,谷歌員工Sundar Pichai設定了一個目標,他要為未來的網絡應用建立下一代客戶平臺。也就是說,要打造一個最好的瀏覽器,這個目標不可謂不宏大。
2.關鍵成果(Key Results)。拆解目標,對KR(關鍵成果)進行可量化的定義。KR必須是具體的,可衡量的。Sundar Pichai設定了「打造一個最好的瀏覽器」的目標。如何來衡量呢,他認為是用戶數量。所以,在關鍵成果上,他專注於提高用戶數量,第一年,他定為2000萬用戶。第二年,他把目標提高到5000萬。雖然,前兩年都沒能達成目標,但進步卻是顯著的。
3.協同。在OKR體系下,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公司內部所有人都能夠知道每個人下一步工作是什麼,這樣便於部門間、員工間的協同。Sundar Pichai在第三年將用戶目標提高到1億。為達成這一目標,在其他人的協同下,他啟動了一個激進的營銷活動,採用更廣泛的推廣手段,改善的技術,最終用戶數量爆發了!他獲得了1.11億用戶。Chrome瀏覽器大獲成功。
4.復盤。周期末給出OKR評分,用0-1分來對每一個關鍵結果打分,進而進行修正和調整。最佳的OKR分數在0.6-0.7之間,高分不會得到表揚,因為說明你野心不夠,制定的目標太低。低分也不會受到指責,而是要通過具體的分析,對下一個周期的工作進行調整和改進。
OKR並非一種績效考評工具,而是一種思維,一種團隊協同的工具。它不是萬能的,也不適用所有的公司或者團隊。企業能否施行OKR要看這兩點:
1)有沒有合適的環境實施。公司氛圍是否寬鬆、扁平化,能夠支持自下而上設立目標,溝通渠道是否暢通。
2)有沒有合適的人來參與。因為OKR是績效管理工具,是自我驅動型的,所以對於員工素質要求極高。員工需要具有自主性,有承諾意識、敬業意識,能夠以自我為驅動,設定目標,有力執行。
三
指南針和秒表,你選哪一個
介紹了KPI和OKR這兩種績效管理工具,也分析了二者的優缺點。有人會問:二者孰優孰劣呢?
曾有人舉了個很恰當的例子,把OKR比做指南針,為員工指定正確的方向;把KPI比作秒表,鞭策員工快速奔跑。指南針和秒表有沒有優劣之分?當然沒有了,因為二者都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已。
KPI和OKR同樣如此,這二者並無高下之分,都只是企業進行有效管理的一種輔助工具而已,合則用,不合則棄。
另外,雖然業界對於KPI和OKR的爭論不絕於耳,大部分人都在誇大它們的差異性,但兩者其實殊途同歸,有著共通的地方,即都滿足「制定目標、拆解執行、效果反饋」這樣的應用邏輯。
不同的是,KPI以結果為導向,重視獎懲,而OKR以過程為導向,重視人員協同,共同達成一個目標。
企業具體選擇哪種方法來管理績效,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對行業的環境、組織結構、人員特徵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如果你的公司是勞動密集型,你想要確定性的過程,快速拿結果,那你可以採用KPI;如果你的公司是技術開發型的,氛圍寬鬆,員工自驅力很強,那你可以採用OKR管理。
當然,你也可以先採用KPI,之後再採用OKR,或先採用OKR,之後再採用KPI,這主要視公司內外環境的變化而定。
以華為為例,2008年從IBM公司引進KPI時,公司只有5-6萬人左右,嚴格的KPI體系有利於管理人員,同外部企業競爭。但到了2015年,華為擴充到了17萬人,同時也進入了技術無人區和深水區,逐漸從跟隨者轉變為創新者,此時如果繼續使用KPI,管理上的固化將不利於技術創新。於是,從2015年起採用 OKR,並且建立了自己的 OKR IT 系統,這就讓華為始終保持動能,長盛不衰。
總之,績效管理是一個公司最基本的遊戲規則。沒有績效管理,企業就談不上管理。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一定要慎重選對績效管理工具。因為,只有腦子對了,工具才會發揮效用。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酵母酵研院
本文來源張麗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