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坦克,人們多有兩種評價,一是貴,由於產量少並且設計獨特,因此戰後的日本坦克綜合造價都是世界最貴的。二是性能一流,很多人認為日本在戰後發展的幾代主戰坦克的性能在世界上都是頂尖水平,這可能是由於日本汽車和機械的良好性能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戰後的日本陸自,曾開發過四代主戰坦克,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最熟悉的三款,出道深受好評的74式,堆料過猛稍顯呆板的90式,以及陸自目前最先進也是最昂貴的10式。
戰後的世界局勢雖然沒有了大規模戰爭的威脅,但局部戰爭時不時的發生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敵對,深深地影響著不同陣營的每一個國家,日本同樣也不例外。74式坦克的誕生的背景,始於日本北部的巨大壓力,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兵力配置維持在60個師左右,而這其中就有15個師針對日本。蘇聯強大的裝甲集群對日本而言,可謂是如芒刺背,當他們第一代坦克61式已經難以對抗蘇聯新列裝的T-62時,下一代坦克的研製就迅速提上日程表,這便有了74式坦克。
74式坦克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低矮輕巧。」日本人當時的設計想法,側重於火力和機動化兩個方面。先來講機動化,74式全車淨重不過36噸,加裝戰鬥部件才38噸。日本這樣做,是從全局性出發,74式坦克的部署絕不僅限於北部,而是從全國鋪開,這也為後續的日本坦克設計立下了規矩。火力方面,則採用了英國大名鼎鼎的L7105毫米線膛炮,這款炮在北約國家中深受好評,日本這樣做,除了節省經費之外,更是能與美式M-60坦克火炮通用彈藥,為後勤保障減去了不少麻煩。
雖然火力強悍,體型輕盈,但74式也有它的致命弱點,那就是防護性。在防護性方面,日本得到了法國人的真傳,他們認為隨著反坦克武器威力的逐漸增強,光是依靠坦克自身裝甲來硬抗並不是明智之舉。能做的就是在戰場上減少被擊中的機率,所以,這才有了74式機動性能優異和外形低矮的特點。
74式服役的同時,日本人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代號為「TK-K」的坦克研製項目,翻譯成中文就是「試驗中的坦克」。項目最終的成果在1990年誕生,日本便將其定型為「90式」,為什麼說90式是堆料過猛而稍顯呆板呢?首先從噸位上來說,一下子從38噸躍升到50噸,噸位的增加,預示著坦克部件的增加,首當其衝的就是坦克火炮。雖然L7105毫米線膛炮威力巨大,但此時隨著德式「豹2」,美式「艾布拉莫斯」都紛紛採用德國萊茵公司生產的120毫米滑膛炮,日本人又豈能甘居人後,而且此時美蘇陣營對抗頻繁,日本北方的壓力也明顯增大。所以在多重因素考慮下,日本人決定採用120毫米滑膛炮。德國萊茵公司的這款44倍徑120毫米滑膛炮,在使用JM33穿甲彈時,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460毫米的均質裝甲,實力不容小覷。
74式防護薄弱的問題,也在90式上面得到了改善,日本人採用雙層冷軋含鈦高強度鋼作為裝甲的裡外層,又在中部添置了蜂窩狀的陶瓷裝甲,而在其他部位,大都採用了間隙裝甲。防護性大大提高的同時,日本人最為苦惱的就是噸位的增加,儘管為此做了大量改進,但噸位還是止不住的上漲。
同時需要提及的是90式坦克的火控系統,這是日本坦克的前進之處。它由雙向穩定裝置,雷射測距儀,火控計算機,以及帶有熱成像儀的車炮長獨立觀瞄鏡組成。火控系統具有自動追蹤,行進間穩定射擊的能力,當目標進入觀瞄鏡後,只需要炮長輕輕按下跟蹤開關,火炮就能自動追蹤開火。在當時而言,90式坦克上的自動觀瞄技術是全世界獨一份。
那麼它稍顯呆板從何而來呢?首先從研製時間來說,它歷時15年,研製經費高達350億日元。而到坦克定型裝備陸自後,其每輛坦克高達850萬美元的採購價格,令日本政府望而生畏。此外,50多噸重的體型限制了它在日本全國的部署,當時在日本17000多座橋梁中,90式坦克能通過的僅僅才65%,所以多方面影響下,90式坦克在生產了341輛後,就宣布全部停產。
最後咱們聊聊陸自現役主力10式坦克,它的使命就是接90式坦克的班。當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日本北部壓力驟減,74式坦克已經明顯落後,90式坦克雖然性能出眾,但採購價格過高,體型太重不能全境部署的背景下,10式坦克項目便由此橫空出世。
2001年項目開始,還是由三菱重工負責研製事項,整個研製周期花了9年,於2010年正式定型為「10式」。10式坦克還是採用緊湊的結構布局,符合日本坦克「輕而巧」的規矩。從尺寸上(10式坦克全長9.42米,寬3.24米,高2.3米。90式坦克全長9.8米,寬3.4米)和重量上(10式坦克全重44噸)都比90式坦克小了不少。10式所採用的裝甲,值得一說,正面和側面都採用了模塊化楔形裝甲,屬於間隔裝甲。而主裝甲方面,則採用了高強度鋼材和陶瓷材質的複合裝甲,他們還把納米技術應用到其中,重量更輕的同時防護性也更強。
火炮方面採用了日本國產的44倍徑120毫米滑膛炮,這是在德國萊茵公司120毫米滑膛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值得一提的是,在彈藥方面,它可以發射日本最新研製的增強型彈藥和防化型彈芯的新型彈藥。在使用JM33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548毫米的均質裝甲,火炮的穿甲能力更上一層樓。
最後的關注點,還是聚焦在日本一向先進的坦克火控系統上,這也是10式坦克的最大看點。10式的火控系統以數位化彈道計算機為核心,結合車長代熱成像儀全向瞄準儀,炮長瞄準儀等器件組成而成。最重要的是,車長和炮長都有彩色液晶大屏幕顯示器和按鍵式操作面板,射擊諸遠都通過數字計算機自動計算,前者可以快速連接信息網絡共享戰場情報,而後者則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火炮命中率。
最貴則指的是10式坦克高昂的採購價,自從10 式在2011年開始服役後,日本政府就開始減少陸自的裝甲車輛的數量,而每年10式的採購量就維持在10輛左右,這樣一來,就造成了10式高價的毛病。
陸自作為「千年老三」,手裡唯一能拿出來的除了防空部隊以外,就是這為數不多的裝甲部隊了。戰後日本坦克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經驗,還形成了獨有的技術領先。但隨著坦克採購價的不斷上漲,以及政府近年來推行的壓縮規模政策,陸自裝甲部隊往後的日子也將愈加難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