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買學區房,3個兒子、1個女兒都考上東京大學醫學部,怎麼做到的

2020-12-05 艾靈育兒

「我不是告訴你了嗎?動是動作的動,員是員工的員,怎麼就聽不懂呢?」

一聲咆哮從樓道傳出,唉,又一個溫婉的女子,因為輔導孩子學習變成了「大嗓門」。

沒辦法,孩子上學後,老師總會布置作業:

「今天的作業是計算10道題、聽寫生字20個,請家長批改。」

「請家長指導孩子背誦英語課文並上傳視頻。」

……

父母輔導,孩子未必配合,「母慈子孝」很快變成「雞飛狗跳」。心累的父母常常為此情緒崩潰,有的在半夜對著孩子大聲喊叫,有的心臟病發送被進醫院。

為什麼輔導孩子學習這麼難?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的?尤其是家裡4個孩子,都能一舉考上日本最難考的東京大學醫學部,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培養這4個孩子的母親叫佐藤亮子。她大學畢業後,曾任私立高中的英文老師,結婚後成為全職媽媽,全心料理家務、照顧接連出生的3個兒子和1個女兒。她在陪伴這4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善於觀察、總結經驗,採用了一些很有效果的方法。

佐藤亮子成功將4個孩子培養進東京大學醫學部的事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她不斷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大家,並完成了《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本書。

她從孩子出生到考學,每個階段都給出了實際、有效的做法。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父母們:擺正心態,抓住時機和規律,用心培養孩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孩子不是超人,父母足夠重視更有利於發現他們的長處。

許多人成長中都會遇到個「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會拿自己和別的孩子比較。看人家小誰,考試都是100分,還有小誰,詩背得多好!

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這個陰影裡,被比較的結果就是很受傷。

父母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想擁有「別人家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來比較時,以為會刺激自己的孩子進步,卻不知道其實是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傷害。

有一位媽媽也對女兒說過哪個孩子有多好的話,她女兒聽了很生氣:「你覺得她好,那你去當她的媽媽吧。」

佐藤亮子她很早就明白不能拿女兒和兒子們比較,就連兒子之間都不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絕大多數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超人,正因為不夠完美,會有不同的狀況出現,才更加可愛。

看過這樣一個小視頻,一個胖胖的孩子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朵花,只是有的長成了玫瑰,有的長成了水仙,而我,則長成了多肉。」

小視頻博人一笑,也從中說明了一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產品,需要區別對待。

二、父母也不是完人,懂得取捨,才能減輕培養孩子的心理負擔。

父母陪伴孩子學習能做到什麼程度?我有一個朋友為了輔導女兒學習,陪著孩子將孩子所學內容重新學了一遍。女兒上高中之後,她靠自學把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都學得特別精通,做高考試卷能接近滿分。要知道她是文科生,重新學習理科知識是很吃力的。

她以為這樣可以很好地輔導女兒,事實卻並非如此,令她很是沮喪。

雖說孩子學習需要父母輔導,但並不是要求父母全能。父母也不必為此感覺內疚或自責。

佐藤亮子很能認清現實。她沒有辦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做到既做好家務又照顧好孩子,也沒有辦法為孩子解答高中理科難題,甚至有時沒有辦法做到保證每天帶小孩子學習10分鐘。

她沒有為此糾結,而是確定下來優先策略,孩子與家務相比,孩子優先,只要孩子需要,就先照顧孩子。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解題,做好陪伴就好。不能保證小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學習。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不要求完美的情況下,佐藤亮子把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帶孩子學習上,為孩子輔平了成為績優生的道路。

三、培養孩子要循序漸進,講究方法與順應成長規律同樣重要。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理論讓很多父母帶起孩子來感覺十分焦慮。看到別人家孩子2歲就識200字、能背300首詩,就急得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塞到孩子的腦子裡,逼著小小的孩子早早接受各種教育,甚至只有5歲的孩子要同時參加7個輔導班。有的孩子由此產生厭學情緒,早早就「恨」上了學習這回事,終與父母的希望背道而弛。

柏拉圖說: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籃球明星喬丹在最開始愛上籃球時,也得益於父親帶著他們兄弟幾人一起打籃球,令他對籃球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如何提高球技,成長為一代球星。

佐藤亮子在帶孩子時,就把完成學業當成一種遊戲,把不同類型的題目畫上不同的顏色,帶領孩子今天完成一種顏色的題,明天再做另一種顏色的題,孩子感覺很有趣,接受起來也就容易得多。

佐藤亮子在帶孩子時,還注意創設好環境。怕電視影響孩子,乾脆就把電視機束之高閣。早早為孩子們準備好書桌和紙筆,讓孩子很自然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早早培養出好習慣。

孩子學習成長的路上,不僅需要好的老師,更需要父母的悉心輔導和陪伴。向佐藤亮子那樣,不畏難、不焦燥,用對方法,孩子自然受益。

相關焦點

  • 4個孩子都考上東京大學醫學院,她這些做法能治好你的「恐輔症」
    令人驚嘆和欽佩:3個兒子1個女兒,都先後考上了排名前100才有機會的東京大學醫學院,被人讚譽為「東大媽媽」,經常被請去做講演、開座談會分享她的經驗。她就是佐藤亮子,一個日本全職媽媽,她把自己的育兒經歷,從最簡單的筆畫和加法開始輔導,直到孩子們步入心儀的大學,其中的艱辛和欣慰,以及反覆嘗試和失敗之後總結出來的方法,寫成了《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本書。
  • 東京真正的學區房,都在這個地方了!房子想空著都難!
    不是介紹東京23 區嗎,怎麼突然跳到文學作品上了?」。 護國寺和皇族紀念墓園都在此區域,24小時都有嚴密的警察巡邏,丟個自行車警察叔叔都要查個底兒朝天。 從近3年的犯罪數量和街道的規劃來看,文京區一直保持23區內犯罪率最低,犯罪率僅為0.7%,位列東京23區中倒數第一,治安評價五星。
  • 北京學區房怎麼選擇?
    我的疑問: 1、買安慧北裡這個小房子,房子是學區房已有一定溢價,對標我的需求(找一個有比較大升值空間的標的作為上車選擇),是否是一個合適的選擇?還是說3個月後等資金到位再淘一套600萬左右總價的房子更合適? 2、如果入手現在這套小房子,房姐您認為合理的價位大概多少? 3、如果選擇第二方案,等資金到位再買600萬左右的房子,以增值空間為最大考慮因素,您能否推薦幾個區塊和小區?
  • 對不起,海澱不相信學區房
    學區房這三個字相信是所有家長耳熟能詳的「大魔王」,很多時候,孩子能不能進好學校全靠一套房。今天的這位北京海澱媽媽也不例外,為了讓女兒上個好學校,研究起了學區房。
  • 「花1000萬買完學區房後,我住進了地下室打工……」
    那你花幾百萬搞個投資移民,把孩子變成外國人,外國人讀國內重點大學的難度也比內地孩子低得多吧?所以幾百萬的學區房,買它的意義是什麼?我不明白。對學區房抱有執念的家長,今天分享三個家庭的故事,看完他們的經歷,相信你對學區房會有新的理解。
  • 名校志向塾——零基礎半年考上了東京大學房同學專訪
    名校志向塾——零基礎半年考上了東京大學房同學專訪  房同學profile  來日時間:2019.9  合格院校:東京大學經濟學研究科  零基礎轉專業,還能半年內考上東大——對於這樣堪稱「活著的傳說」的人物事跡,筆者決定最大限度保留房同學的原話和節奏感,為大家展示的一個學霸真實到可怕的備考布局與思維模式。  名校志向塾學霸相性20問  1.問:你在國內就讀的是哪一檔的大學,方便透露嗎?  答:是211。  2.問:為什麼想轉專業學經營學呢?
  • 逃離了北上廣,就能躲開學區房的枷鎖嗎?
    沒準兒,路上還能碰到撒著歡兒放學的兒子。然而,回到這座我土生土長的浙江某個不出名的小鎮,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我就後悔起來:這跟我想的不一樣啊!逃了那麼遠,怎麼還擺脫不了學區房!!我憤怒過生氣過,抑鬱過無奈過,結果還是接受了現實。那天,兒子放學回來跟我說,他發現自己的化學比較薄弱,希望能報個化學輔導班。
  • 先有醫學部,後有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本鄉校區的醫學部2號館本館前,有一座銀灰色的雕塑。這件名為「M-Monument」的作品是2008年東京大學醫學部和醫學部附屬醫院創立150周年紀念項目之一學生紀念雕塑設計競賽的優勝作品。整體的形狀M寓意著醫學,Medicine。兩個錐形象徵著醫療從事者與患者之間、醫學部與附屬醫院之間和教育與研究之間的關係。
  • 火遍日本的「東大」媽媽陪讀法:《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媽媽佐藤亮子,身為全職媽媽的她,把3個兒子1個女兒,先後送入了世界排名22的東京大學醫學部(據調查,全日本排名前100名的孩子才有希望考入東大醫學部),因此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東大媽媽」,並受邀在日本參加各類教育講座。
  • 樹人學區房,南京老小區單價過了10萬/㎡,值得買嗎?
    我轉身問了同事,是否願意陪著孩子在這樣的居住環境下生活,我的同事似乎想都沒想,回復了:「我願意。」 簡短的三個字道盡了為人父母無私付出的深沉情感,明明天已入秋卻還是溫暖的很。
  • 學區房要涼涼?真相可能很扎心……
    今後買了這種「鐵片」學區房,也不一定板上釘釘能進重點,最後還是要在同學區裡多個學校隨機派位。不過大原則仍然是堅持政府統籌,統一入學管理、免試就近。這個政策出臺後,隨即引發眾人YY,好多媒體都跟風報導。有的寫3年前北京一位家長花1200萬買下豐匯園一套39㎡地下室,單價超30萬,只為上旁邊的宏廟小學。
  • 故事:為了女兒上學,夫妻倆負債買學區房,這卻給婚姻帶來危機
    1阮大勇開門進屋的時候,還以為女兒阮靜不在家呢。等他換了拖鞋,準備把手裡提的塑膠袋拿進廚房時,卻被從廚房裡走出來的阮靜嚇了一大跳。阮靜一隻手的食指正冒著血珠。她只看了一眼阮大勇,便側了身,徑直走了過去。「小靜,你的手怎麼了?讓爸爸看看。」
  • 900萬學區房,卻遭「登記順位」,學區房還能買嗎?
    近日,北京市的某位家長花了900萬買了海澱區萬壽路一套80年代建造的只有70平的學區房,結果卻遭遇對口學校「順位登記」,孩子上不了心儀的育英學校,只能接受調劑。其實北京市在2018年末就發布了1911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海澱區新登記並取得房屋不動產權證書的住房用於申請入學的,將不再對應一所學校,實施多校劃片。但是,對於這一政策具體怎麼執行,執行細則是什麼一直以來都沒有公布。這位家長也是知道這項政策的,因此買房的時候還是經過多方打聽,最終選擇賭了一下。但是很不巧,育英學校今年正式執行了這一政策。
  • 一家六口住40平米學區房,父母幾乎沒「隱私」,只為孩子出人頭地
    有這麼一家人,一家六個都住在只有4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日常生活異常窘迫。小房子的環境很差,牆體老舊,既不通風,又不透光,然而這間看似老舊窄小的房子,在當地依然價值不菲,因為這是一套「學區房」。為了方便孩子讀書,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一家人才心甘情願「擠」在這裡,過著尷尬的日常生活。
  • 女兒或許能上985、211大學,羨慕那個兒子考上一本的親戚
    如果你家裡的高中生成績好到可以上211甚至985類大學,單從成績而言,你不會去羨慕別人家有個考上了一本學校的孩子。2020年高考結束後,表哥家的一個親戚兒子考上了一本大學,表哥說他非常羨慕那個親戚。表哥家裡有一個上高三的女兒,成績挺好,在他們市最好的高中就讀,據說是老師眼中考211、985類學校的苗子。親戚家的兒子考上了一本,表哥卻一個勁兒的誇獎那個孩子,表示非常羨慕那個親戚。大家都以為表哥不過是說的一些場面話,後來才聽表哥說,那都是真心話,並不是為了哄親戚開心。他是真心覺得親戚的兒子很不錯。親戚兩口子都沒有上過大學,就是普通的工人。
  • 這一波上海樓市的洶湧,是從學區房開始的
    最近5個月,上海全市平均房價持續以月環比1%的幅度在上漲。  平米指數是全市範圍內房源的攤平數據。但今年的優質雙學區、九年一貫制學區房,漲幅已經有20% 不止。  從一線肉身感知和全市學區房的去化速度來看,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這一波上海樓市的洶湧,是從學區房開始的。  1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捋一捋上海學區房的這一波漲幅,到底是怎麼起來的?
  • 賣老房給兒子買婚房,兒媳卻接親家養老,父母笑著和兒子斷絕關係
    1楊阿姨和老伴,沒多少文化,為了把兒子培養成材,他們遠離家鄉,來到了城裡打工。二十多年如一日,他們終於把兒子供出了大學。兒子畢業後,就留在了大城市工作。後來又找了一個城裡媳婦,也是獨生子女。對此,楊阿姨很替兒子高興。
  • 《學區房72小時》一部圍繞學區房主題的電影
    從這個直觀的標題不難看出,《學區房72小時》是一部圍繞學區房主題的電影。儘管這個話題對每個養育孩子的家庭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但當你看到這部電影的CASS時,你還是下意識地擔心——一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演員都是不知道的陌生面孔——這會不會是一部只剩下話題噱頭的粗製濫造的作品?
  • 深圳99%的學區房蹭蹭漲,你買的漲了多少?
    愉天小區這個樓盤緊挨著翠北實驗小學,與深圳中學一路之隔,雙重點學位,後期學位無論怎麼劃分都不會被划走,所以這個樓盤的學位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妥妥的穩定。 與地鐵三號線的田貝站無縫接駁,純粹的地鐵口上蓋物業。不過該樓盤休閒空間很小,且樓齡老,1988年批的地,所以如果自住還需要謹慎考慮。
  • 學區房不香了?蘇州學區房,很多也在跌了!
    行至年尾,蘇州二手房市場遭遇「冷靜期」,參考價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那麼處在「頂端」的學區房市場有沒有不一樣?—— 姑蘇學區房 ——振華中學和立達中學的施教區包含大量民房,稍微新一些的二手房分別有10餘個,漲跌各佔一半。振華中學掛牌價在3.3萬/㎡-5.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