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被遺忘的傷口
—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這些故事都會隨著城市的變遷漸漸被人遺忘、消失。在廣州土生土長的黃德華對此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從事藝術創作以來有兩條主線一直圍繞著她,一條是人物寫生,另一條主要圍繞城市、建築與廢墟。據說,廢墟是治療焦慮的一劑良藥。對於城市探險家來說,廢墟承載著歷史、痕跡、時間的流逝以及某種鄉愁,它所顯現的時代感痕跡就像埋藏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難以察覺之處。
左:《地磚一》 38x38cm 2005年 板上熱蠟畫
中:《地磚二》 38x38cm 2005年 板上熱蠟畫
右:《地磚三》 38x38cm 2005年 板上熱蠟畫
廢墟對應的心靈結構與美學
城市廢墟不只關乎其外觀,我們不能忽略「古老廢墟的結構」跟「人類心靈潛意識」的對應關係。關於建築跟心靈結構的對應關係,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到「我們必須發現一幢建築,並對它加以解釋 :它的上面樓層建造於 19 世紀,地面樓層則可以溯及16 世紀,如果再小心檢查其石工技法,我們會發現,其實它是從第二世紀一幢塔樓改建而成的。走到地窖,我們發現羅馬時期的地基牆,在地窖下面,還有一層填土的洞穴,在這一層,我們發現了石工工具,接下來是更下層裡面的冰河期動物遺蹟。幾乎就像是我們心靈的結構。」簡言之,這些被歷史所遺忘,潛藏在黑暗之中的廢墟,似乎就像是我們潛意識的原型或共同體。
《越秀南》 180X16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菲比 · 克拉克在《廢墟的美學》裡說 :「廢墟是美學的、藝術的、歷史的、政治的、旅行的圖像,同時質疑著時間、空間、記憶、還有形式、建築或它的缺席、它的毀壞或它的自我否定。」在黃德華的繪畫中,最常出現的圖像是在拆遷中的老樓,即美學的概念「廢 墟」。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模型」,廢墟與現代性和工業化帶來的普遍焦慮緊密相關,人們對永恆、不朽和文化根源的鄉愁變得極為迫切。
這些在文明進程中被淘汰的廢墟,仿佛是現代社會中的「剩餘物」,難以被今天的資本所吸納利用(如果沒被空間活化的話)。而黃德華則是讓這些在文明進程中的剩餘物,透過繪畫讓它們顯現在我們面前。
《冼村小學》170X150CM 布面油畫 2012
沒有肖像的廣州城市追憶
黃德華自幼在廣州成長。隨著城市的瘋狂擴張,城市中心向新城轉移,昔日的廣州舊城逐漸換新衣,而黃德華大大小小目睹著這些實體空間與想像空間拆解與重構的過程。這些被拆除的建築所呈現的某種「空缺」狀態,這種虛無般的缺席狀態觸及黃德華的記憶和感懷,出於對廣州老建築的感情,她從事藝術創作伊始,便以建築和建築材料作為主要的視覺圖像之一,但她畫的城市沒有人,只有建築,一些被遺棄的舊建築景觀和一些正在拆除的建築圖景。不管是描繪海珠地界,還是《冼村》《越秀南》,整個畫面陰鬱、暗沉,充滿了建築廢墟,在作品上我們可以窺見鬼魅般的混沌,而這種混沌,似乎使觀者身臨在這個承載記憶與歷史的空間。
《聚河流》 150×18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換言之,儘管她是大量觀察這些建築物的外表,沒有實地描繪裡面的空間 ;但這些建築物卻呈現某種危樓狀態,讓觀者如臨其境般目睹這場混沌。它們既不是圓明園,也不是古羅馬或是龐貝古城的遺址,它們只是在現代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與繁華都市僅一牆之隔的各種廢墟。這些廢墟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消失,或者繼續完工,或者轉換身份,或者摧毀。但作為一種城市建築的異樣的種類,這類廢墟永遠存在城市發展的歷程中,它不斷消失,又不斷湧現,構成了我們的城市表情不易覺察的局部和瞬間。現代城市中的每一片廢墟都有著其獨特的故事,也反映和承載著不為大眾所知的城市另一面。
《冼村》 布面油畫 60X80cm 2013
特別是《冼村》系列,讓我想起婁燁前幾年那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其拍攝背景很大一部分就取材於廣州冼村。冼村——21 世紀初期廣州 CBD 最後一個舊改項目,位於珠江新城中軸線上,如若俯瞰這個歷史悠久的古村,我們會看到它破舊低矮的房屋群被高樓大廈包圍壓迫,成為一個「百廢待興」的城中村。早期村裡會出租一些屋子給外來人口住,他們很多都是對面大樓裡的白領務工人員,在城中村享受著比對面低廉的生活物價和房價。
幾年之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村民看到了商機,於是又將自己居住的房子加蓋成二層甚至是四層小樓,除了留出自住,剩下的紛紛租出,這些房子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握手樓」,走在街頭小巷,抬頭暗無天日,好像井底之蛙一樣。終究這些格格不入的建築要被高速發展的摩天大樓所取代,這也是村民心之所向。他們早就想離開這些破壁殘垣,被城市垃圾包圍的家園。可是很多社會問題伴隨而來,逐漸演變成了各種矛盾、衝突。像冼村一樣的城中村在廣州還有很多,他們都是改革開放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大時代變遷的產物。無論在婁燁的電影裡,還是在黃德華的繪畫裡,他們都如出一撤地呈現了這些城中村霧蒙蒙的環境夾雜著陣陣喘息。
《冼村》系列作品素描稿
儘管黃德華在作品中試圖避免討論過硬的政治問題,但她選擇的廢墟本身卻彰顯出我們對過去城中村歷史的認同以及想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廢墟事實上也是現代性的產物,因為現代社會不斷加劇的進步,所以把淘汰的事物遠遠拋在後頭。但黃德華卻一片片地拾起這些被拋在歷史後頭的碎片。我們可以從這些碎片中感受到這些建築的歲月,它們也曾經是那個時代的「現代」。而我們所屬的這個「最新的現代都市」(大樓、鋼筋水泥等等),未來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廢墟(不可抗拒的衰敗)。按黃德華的話說就是「它們就像老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註定被淘汰」。
《冼村》系列作品素描稿
歷史幽靈的召喚
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拱廊計劃》中以廢墟和破碎性為基礎的寓言式哲學解釋了現代社會的支離破碎的狀態和廢墟本質,並提出對於現代性的批判和救贖需從其中去挖掘。他將現代性概念視為「廢墟化的進程」,同時強調了廢墟及其中的遊蕩者的形象,正是在這些遊蕩者形象中,現代社會得以辯證地呈現出來。如今在面臨緊迫的環境問題的當下,黃德華就好似本雅明筆下的「遊蕩者」或「拾荒者」形象的化身,把存在於現代都市中的廢墟的一部分一一拾起,再將這些碎片拼接,以形象化的、美學的形式創造另一種感官體驗,藉由這感官體驗試圖去捕捉尚存的記憶、喚醒現代社會裡尚未被大眾自覺意識的一處暗湧的廢墟。在黃德華的筆下,被描繪的並非只是一座座被遺棄的建築、景觀、日常居所,更是屬於一座城市被遺忘的時光。
《龍導尾——老醫院》綜合材料 50X60cm 2012年
黃德華的作品不是悅人眼目的,它是扎心的。換句話說,她的審美其實是在於追求力量。建造有些時候是要破壞的,即使破壞的話,其實也是需要一種力量。所以,她的建築不是庸常意義上的,看起來很美好,看起來很陽光,看起來很舒服。她的作品並不是讓人舒服的,而是要刺痛,就是要刺激,要讓觀者感覺到痛。
《陳寅恪故居(初稿)》120X130CM 2010 原作獲「百年風雲——廣東近當代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覽」銅獎
概而言之,如果以廢墟作為創作,單純回顧過去並停留在既定的框架裡,或許只是一種物哀 ;更重要的是透過作品開啟我們新的感性邏輯,讓我們從「當下回望」,進而思辨未來。「對世界進行寓言式的批判辯證,使得從過去所堆疊的殘片廢墟中醒悟而來,開啟未來的啟蒙。」黃德華就像透過繪畫堆疊殘餘的廢墟,而這些廢墟直指我們內心的深層結構,同時創造性地勾起我們思考自己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黃德華
1981生於廣州,2004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2007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廣州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END-
今日編輯 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