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式 三盤落地勢
本式動作對於下肢的活動比較大,同時要求上肢也相應地予以配合,隨著身體的升降,調整體內氣機的活動。
中醫認為,氣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氣機的升降出入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人體的先天之氣、水谷之氣以及吸入自然界的清氣,都必須經過升降出入才能散布全身,發揮其生理功能,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也必須依靠氣的運動才能完成。《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可見其對於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此節功法三起三落,逐步加大下蹲力度,使臟腑之氣機調和、升其所升、降其所降、使心肺之氣降、使肝腎之氣升、脾胃之氣樞轉有權,從而起到促使心腎相交、肝肺氣機通達、脾胃升降穩固的作用。
此節功法在動作起落過程中調節體內氣機,呼出濁氣,吸取自然之清氣,完成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有利於增強人體的生理活動。
此節功法充分運用四肢力量,下蹲時兩掌如負重物,起身時如託千斤,有增加內氣之功。中醫認為脾主四肢,通過對四肢的鍛鍊,可以增強脾臟功能。另外,本式動作下蹲時配合口吐「嗨」音,通過音聲導氣,使氣機下潛於丹田。
第九式 青龍探爪勢
本式名稱中的「青龍」,在中國古代的四方神之中,位居東方。中醫認為,肝在五行之中屬木,在方位上合於東方,在色則合於青色,因此本式動作主要是針對肝臟而設。
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而藏血,為剛髒,為將軍之官,有剛勁之性,喜條達舒暢而惡抑鬱。本式功法根據肝臟的生理特點,通過轉身、左右探爪及身體的前屈,可使人體的兩肋交替鬆緊開合。從中醫經絡角度來看,足厥陰肝經分布於脅肋。通過對兩脅肋的鍛鍊,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條暢情志之功效。
從肝臟與形體的關係來看,中醫認為肝在體為筋。本式動作中的左右探爪,使人體之筋得到充分的拉伸,有利於對肝經的鍛鍊,增強其生理功能。動作中要求目隨「爪」走,意存「爪」心,是使神注莊中、氣隨莊動、引導肝氣舒展流通。
本式動作中兩手握固,拳輪貼於章門穴,可以起到借肝氣舒展脾土的功效。章門穴為肝經之穴,為八會穴之髒會,亦為脾之募穴,為脾之精氣結聚之處。由於「五臟稟於脾」,脾為後天之本,為精、氣、血、津液化生之源。故本式展轉身軀,左右探爪後收拳於章門,乃藉助肝氣的疏洩調達而運化脾土,強化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第十式 臥虎撲食勢
本式動作活動力度較大,四肢、軀幹、腰背、頭頸都要求有相應的協調運動。此勢仿照老虎撲食之狀,既仿其形,又含其神。從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來講,其俯身腰背部反拱的動作,對於人體的任脈具有極好的抻拉鍛鍊效用。任脈屬於奇經八脈之一,起始於胞中,下出會陰,延胸腹中線至咽,從面頰分行於目眶下。任脈為陰脈之海,統領全身陰經之氣。此勢功法通過虎撲之勢,身體的後仰,胸腹的伸展,讓任脈得以舒展和調養,進而調和手足三陰經之經氣。
從臟腑的角度來講,此勢功法既有弓腰背,又有伸胸腹的動作,因而對於五臟六腑都具有較好的按摩作用,具有從整體上調整臟腑功能的特點。並且本式的「撲食」動作要求以「虎爪」著地,順勢逐步塌腰、挺胸、抬頭、瞪目以體現虎之神威,以激發肝氣的調達,通過肝氣疏洩全身氣機。本式功法對腰部鍛鍊強度較大,具有強健腰腎之功效,同時改善腰腿肌肉活動功能,起到強壯腰腿的作用。
第十一式 打躬勢
本式動作以體前屈和後展動作為主。體前屈時,脊柱自頸向前拔伸捲曲如勾;後展時,從尾椎向上逐節伸展。因此,本節功法對於脊柱具有很好的鍛鍊作用。中醫認為,脊柱是督脈的主要循行路線。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尾閭沿脊柱上行,至頸後風池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前額、鼻至齦交穴止。督脈總督一身陽經之氣,對全身陽經的氣血起到調節作用,故稱之為「陽脈之海」。本式功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立足於對脊柱的鍛鍊而達到疏通督脈的作用,脊柱督脈通達,可使全身經氣發動,陽氣充足,精力充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良好功效。
此節功法俯腰、體前屈的動作還有力地拉伸了足太陽經脈,有利於疏通背部及下肢的經氣,對於各種臟腑疾病和下肢疾患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此節的俯身運動,對於腹部具有良好的擠壓按摩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防治消化系統疾病。此節還強化了腰部的鍛鍊,起到強壯腰肌、固腎強精的作用。其「鳴天鼓」的動作對於腦後頸部穴位進行刺激,具有醒腦、聰耳、消除大腦疲勞的功效。
第十二式 掉尾勢
本式功法著重於腰部命門及尾閭的鍛鍊,使將前面各勢運動展開的全身氣機收歸丹田。本式動作通過軀體前屈塌腰,以命門向小腹內丹田擠壓,引氣歸丹田;通過抬頭、掉尾的左右擺動,調整任督二脈;目視尾閭,頭尾相應,導引全身氣機歸於丹田,起到培本固元的作用。因於任督二脈之氣充足,全身之氣也因之而充盈流暢,使得練功後全身舒泰。
收勢
收勢的目的在於把通過練功激蕩起來的氣機進一步梳理並收歸丹田。收勢動作舒緩,通過上肢的上抱下引動作,使氣回歸於小腹丹田內。第一、第二次雙手捧氣導引下行至腹部後,以意念繼續引導下行,經腳心湧泉穴入地,其目的在於平衡全身氣機,最後一次捧氣導引下行則意念隨雙手下引至腹部丹田,在此意守片刻,使氣歸丹田,全身松靜,氣定神寧,便可結束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