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電影中的賭片系列一度風靡國內。從早期的《賭神》、《賭俠》、《上海灘賭聖》,到後來的《少年賭神》、《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中華賭俠》等等,周潤發、劉德華、黎明、周星馳、古天樂等巨星都有擔綱主演。電影中男主角出神入化的賭技,驚險刺激的情節,還有那賭桌上一擲萬金的豪爽無忌,無不吸引了大量影迷。
在投資市場裡,也時常有人效仿賭神、賭俠的瀟灑豪氣,不顧風險孤注一擲,求取一夜暴富。可惜,電影裡的賭神們總是有難以想像的好運庇佑,而現實中的人們往往以慘敗收場。
賭神可以無懼風險,投資者卻不能。作為投資者,必須正確認知風險。一些投資者會根據風險偏好做投資,另一些投資者則會運用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投資。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這兩者究竟哪個更適合我們作為投資判斷的依據,需要好好分析辨別一下。
風險偏好指的是對風險的好惡,也就是你喜好風險還是厭惡風險。如果你傾向於認為不確定性會給你帶來機會的話,那麼你屬於風險偏愛型的;如果你傾向於認為不確定性會給你帶來不安,那麼你屬於風險厭惡型的。
風險承受能力則是指一個人有足夠能力承擔的風險,也就是你能承受多大的投資損失而不至於影響你的正常生活。風險承受能力要綜合衡量,與個人資產狀況、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等都有關係,比如擁有同樣資產的兩個人,一個是光杆司令,一個卻有兒女與父母要養,那兩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就會相差很多。
投資者應明了風險偏好不可等同於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也不能決定一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承受能力才是個人理財規劃當中一個重要的依據。
風險偏好只是人們的一個主觀考慮,對理性投資是不可取的。投資者願意承受更多的風險只能說明投資者是一個風險偏愛者,但這決不等同於投資者具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一個投資者在高收益的誘惑之下,根本不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一些完全不符合自身收益風險特徵的基金等理財產品,一旦出現風險損失,那將會給投資者帶來不良後果。
投資的成敗首先取決於我們對風險的認知程度。只有冷靜對待自己的風險偏好,下功夫認識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據此選擇與自身實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才有利於投資者在有效控制投資風險的前提下,最終實現其投資目標。匯添富基金 劉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