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2020-12-12 財經知識觀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只要是理財產品,那麼或多或少肯定有風險,唯一的區別就是風險的大與小。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

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以工行為例,對於五個層級產品的說明中,R1與R2產品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受風險因素的影響較小;R3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4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較大的影響;R5則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越高的層級,你的本金越沒有保障。所以說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在購買之前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實銀行在客戶購買理財之前,都會讓客戶填寫一張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以評估客戶適合購買哪個層級的產品,但是部分客戶為了所謂的面子,盲目亂填,導致最終購買到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雖然說銀行的理財有五個等級,但是現實中R3及以上層級的產品銀行極少發行,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層級都為R1-R2的產品;再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進一步確保了用戶所購買的產品在其承受範圍之內。所以現實中真正因理財投資出現虧損的案例很少,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來源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銀行的銷售人員,也就說市面上常聽說的兩類:飛單以及虛假理財。

飛單:飛單一般是指銀行工作人員為了獲取高佣金違規向投資者兜售非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某某金融公司,有一款理財產品銷量不好,找到銀行理財經理,承諾每銷售100萬元給予5個點的返點,這個返點遠遠高於銷售銀行自身理財產品的獲得的收入,因此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虛假理財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蘿蔔章理財,銀行銷售人員(這部分人很多其實已經離職,只是用戶不知道而已)往往採用偽造理財協議、私刻公章等手段,虛構銀行在售高息理財產品,與投資者籤訂虛假合同,從而騙取投資者錢款。

如何避免風險

所有虛假理財產品基本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特徵:高收益。虛假理財產品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主要利用的還是投資者貪圖高收益的心理,所以對於嚴重背離市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定要抱120個小心。

2014年銀監會在下發的39號文第五條第二款中明確規定,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必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信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你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不到該款編號對應的理財產品,一律視為虛假理財。

綜上所述,只要避免了飛單以及虛假理財,那麼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應該算是可控的,特別是R3以下的產品,基本無需過於擔心。

相關焦點

  • 訪上海銀行金融市場部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武俊:理財子公司難在風險...
    以前銀行理財是預期收益型,當資產端出現問題時,依靠母行來化解;理財子公司成立後,要實現新老劃斷、打破隱性剛兌,意味著理財子公司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把控能力和資產組織能力,這是當下對理財子公司最大的挑戰。  其次,在實際運作中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即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樹立公司化經營理念,並建立公司化應有的相應機制,提高市場化投資運作能力、獨立的風險把控能力及較強的產品競爭力。
  • 鑫火聯盟第五期李新民:不理財,不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不投資,資金就沒有風險。工資直接打入銀行帳戶,轉為定期存款,省時省心,沒有虧損的風險,還能獲得利息。表面看來資金很安全,實際上真的沒有風險嗎?1通貨膨脹侵蝕財富持有「不投資就沒風險」這種想法和觀念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現象,缺乏對社會經濟深刻的認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不投資往往也會有較大風險。
  • 信銀理財谷凌雲:資產管理機構的最核心風險是什麼?
    三是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過程中,銀行理財投資標的和金融衍生品品種更加豐富,銀行理財可探索、創新和使用各類金融工具。四是金融開放為國內金融市場帶來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更激烈的競爭環境,有利於銀行理財「引進來、走出去」,學習全球資產管理經驗。但是,與股票、公募基金、信託等產品的投資者相比,銀行理財的客戶風險偏好相對較低,投資風格更為穩健,投資者教育難以一蹴而就。
  • 「財商知識」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表述眼花繚亂!都什麼意思呢?
    一直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的朋友,對「預期收益率」這個詞都不陌生,但心細的朋友會發現,現在各家銀行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的文字表述都變了,沒有了「預期收益率」字樣,取而代之的是「年化收益率」、「最新年化收益率」、「參考年化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等。各種表示真是眼花繚亂,也知道什麼意思,好迷茫!
  • 銀行理財市場轉型加速 淨值型產品:如何挑,有講究
    銀行理財市場轉型加速,淨值型理財迎來爆發式增長—— 淨值型產品:如何挑,有講究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永濤 股市波動,P2P「爆雷」,保本理財逐漸消失……在變化著的理財市場,選擇穩健省心、收益相對可觀的產品,似乎越來越難。
  • 理財裡面較低、極低、低風險是什麼意思,選擇儲蓄理財需注意什麼
    因為風險係數的不同,可能直接影響最後的收益,所以,儘量不要將大量資金全部投入到一個理財產品中,合理的分配,以降低風險,若一個產品出了問題不能保本,還有其他的產品可以作為備用來達到資產的平衡。「理財」往往與「投資理財」並用,因為「理財」中有「投資」,「投資」中有「理財」。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那麼之前一直都覺得不會虧錢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了?買銀行理財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到底又該怎麼看呢?
  • 億聯銀行的靠檔計息產品「清退政策」,銀行存款的風險你知道嗎?
    第二種是,存量用戶按照原有產品政策執行,不允許新增。至於未來會是怎麼樣?按已知信息來看,個人認為不好說,大家拭目以待吧。銀行存款風險是什麼?這裡我必須老調重彈,大家一定要明白一點,銀行存款產品它其實也是具有風險的。請記住我這句話,任何金融產品都是存在風險的。任何你認為沒有風險的金融產品,並不是它真的沒有風險。其實是你不了解它的風險,或者是有人給你刻意隱瞞它的風險。
  • 理財產品19天虧265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錢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  自2014年起,孫某開始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根據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
  • 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看了網上常見的回答,一個基本的前提似乎沒人提起:問問題的人、或者說問題裡提到的「不會理財的人」,是一個怎樣的投資者?他的風險偏好如何?個人和家庭經濟情況怎麼樣?準備長期還是短期投資?投入資金的規模怎麼樣?預期收益率和對虧損的忍受程度如何?
  • 銀保監會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網際網路平臺暫不...
    值得一提的是,在銷售理財產品前,對理財產品和投資者進行風險評級評估是必要的程序。而對於理財子公司與代銷機構對同一理財產品或者投資者出現風險評級不一致的問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理財產品應以二者評級孰高、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級孰低為準,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 什麼是理財?怎麼理財?
    要想進行深入的理解就是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得有一個可以清晰,準確的概念。而「理財」一詞,通常給大眾的是一個企業非常具有模糊的概念,就像哈姆勒特一樣,一千個人主義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勒特一樣,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學生理財的理解能力也是我們不一樣的,主要部分原因是,到目前為止,「理財」一詞還沒有個統一,準確的概念,不同的機構及個人信息對於公司理財產品都有自己不同的定義及理解。
  • 穆迪:頭部區域性銀行表現較優,限制了系統性風險
    穆迪對中國最大的25家區域性銀行的分析表明,這些銀行的信用表現將在本輪經濟周期中得到良好的支撐。2021年頭部區域性銀行將受益於以下兩大關鍵經濟推動因素:首先,經濟增速反彈。穆迪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反彈至7%,其中經濟規模更大、經濟結構多元化程度較高的省份增速領先。
  • 現在有1萬多閒錢,存銀行利息太低,有什麼理財可以選擇?
    有網友提問——「現在有1萬多閒錢,存銀行利息太低,有什麼理財可以選擇?」,一般來說,銀行的普通存款利息確實不高,加上一萬塊的本金,比較少,這樣算下來,其實一年的利息也只有幾百塊。這樣看來,確實不太適合理財。可以考慮以下幾款理財產品。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辦法》對理財子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各自責任進行劃分,明確理財產品銷售中的禁止性要求,對理財產品銷售人員培訓、上崗和管理等方面作出細緻規定,不僅有利於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也有利於理財子公司自身的穩健經營。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銷理財產品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促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
  • 支付寶裡面的餘額寶、理財產品都有保證嗎?
    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提問:把錢存在餘額寶裡面再買裡面的定期理財產品,有保證嗎?看似一個簡單的「是否有保證」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拆解為三個產品的安全性問題。這部分產品基本上都是中低風險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從往期的收益情況以及理財產品的投向來看,這些產品的安全性雖然不如餘額寶,但是風險也並不是特別高,風險承受能力在C2級別(穩健型)就可以投資。
  • 有友食品:使用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並繼續購買理財產品
    有友食品:使用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並繼續購買理財產品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7:21:32&nbsp中財網 原標題:有友食品:關於使用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並繼續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
  • 你有購買理財產品嗎?理財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呢?
    摘要:現在使用理財產品的人很多,但是了解理財產品專業術語的卻很少,比如大家經常看到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以度小滿理財上的餘額盈為例,如果想知道它當天的確切收益,需要通過每萬份收益來計算,當天資金(元)*當日萬份收益/10000,七日年化收益率作為短期指標還是值得參考的,如果想了解該基金較長期的收益情況,可以參考近6個月,或者近1年的收益情況,另外對於理財產品的整體了解和把控還是需要用戶自身謹慎分析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這回明白了嗎?
  • 又一家股份制銀行入局理財子,眾望之下,銀行們走到了哪裡?
    市場對銀行理財子最大的期待,顯然是其在權益市場大展手腳。但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從產品發行情況看,似乎理財子發行的主流產品依舊是他們最擅長的老本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在對投研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權益市場,他們的腳步還不夠快,配置比例也相對較低。
  • 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我們扒出了5個大坑
    以及,銀行理財更適合的配置方案。嗨,今天是為大家避坑操碎了心的麥麥。最近有一件大事兒,估計很多小夥伴都忽略了——《資管新規》延期到2021年底才實施。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要數銀行理財了。去年招行也暴雷了,他們旗下的錢端APP,出了一款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高,5%左右,宣傳也說是低風險理財。結果到項目逾期、沒有兌付,才發現是P2P,9000戶加起來有14億。你以為在銀行買了個心安,結果這一遭,堪比送上門來的詐騙。如何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