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只要是理財產品,那麼或多或少肯定有風險,唯一的區別就是風險的大與小。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
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以工行為例,對於五個層級產品的說明中,R1與R2產品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受風險因素的影響較小;R3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4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較大的影響;R5則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越高的層級,你的本金越沒有保障。所以說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在購買之前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實銀行在客戶購買理財之前,都會讓客戶填寫一張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以評估客戶適合購買哪個層級的產品,但是部分客戶為了所謂的面子,盲目亂填,導致最終購買到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雖然說銀行的理財有五個等級,但是現實中R3及以上層級的產品銀行極少發行,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層級都為R1-R2的產品;再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進一步確保了用戶所購買的產品在其承受範圍之內。所以現實中真正因理財投資出現虧損的案例很少,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來源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銀行的銷售人員,也就說市面上常聽說的兩類:飛單以及虛假理財。
飛單:飛單一般是指銀行工作人員為了獲取高佣金違規向投資者兜售非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某某金融公司,有一款理財產品銷量不好,找到銀行理財經理,承諾每銷售100萬元給予5個點的返點,這個返點遠遠高於銷售銀行自身理財產品的獲得的收入,因此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虛假理財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蘿蔔章理財,銀行銷售人員(這部分人很多其實已經離職,只是用戶不知道而已)往往採用偽造理財協議、私刻公章等手段,虛構銀行在售高息理財產品,與投資者籤訂虛假合同,從而騙取投資者錢款。
如何避免風險
所有虛假理財產品基本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特徵:高收益。虛假理財產品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主要利用的還是投資者貪圖高收益的心理,所以對於嚴重背離市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定要抱120個小心。
2014年銀監會在下發的39號文第五條第二款中明確規定,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必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信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你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不到該款編號對應的理財產品,一律視為虛假理財。
綜上所述,只要避免了飛單以及虛假理財,那麼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應該算是可控的,特別是R3以下的產品,基本無需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