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鄰,該對抗還是合作?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2020-12-17 覽記

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以德謨斯提尼為代表的反馬其頓派認為,較希臘城邦而言,馬其頓是相對落後的文明,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控制和侵奪希臘的城邦和地盤,勢必會令希臘諸城邦的自由和民主遭到侵奪,財產蒙受損失,會危及每個公民的根本福祉。

德謨斯提尼提出,希臘城邦的政治架構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比馬其頓要先進得多。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

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以伊索克拉特為首的親馬其頓派則認為,馬其頓與希臘城邦毗鄰,長期受到希臘文化的薰陶和影響。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看,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都同宗同源,實際上是一家人。所以,我們不但不應抗拒馬其頓人的擴張,還應該以積極的心態與馬其頓結盟,讓它帶領希臘變得更加強大。

伊索克拉特明確提出,希望腓力二世能夠領導希臘進攻波斯,一來是要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二來是想掠奪東方的財富。伊索克拉特在書信中充滿激情地對腓力二世說道:「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吧!」

德謨斯提尼和伊索克拉特都是雄辯的天才。在兩人的帶領下,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各自據理力爭,互不相讓,鬥爭日漸升級。

面對馬其頓這個自己曾經的小弟,習慣了獨立自由的希臘人還是支持德莫斯提尼的更多一些。但無奈馬其頓軍事實力過於強大。

公元前350年前後,腓力二世趁希臘城邦內鬥之際,出兵帖撒力,並很快控制了卡爾息狄斯半島。

馬其頓的南進引起了希臘諸城邦的不滿。公元前340年,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形成。腓力二世見此情形,毫不退縮,反而揮師進入希臘腹地埃拉提亞,直接威脅到雅典的安全。

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與馬其頓軍隊在喀羅尼亞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馬其頓方陣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希臘聯軍慘敗。

經此大戰,希臘反馬其頓勢力受到重挫,親馬其頓派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腓力二世於公元前337年在希臘成立了科林斯聯盟,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成為盟約國。盟約規定,各國保持現有的法律和秩序,並與馬其頓建立攻守同盟。聯盟還推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為最高統帥,代表希臘和馬其頓人向波斯宣戰。

公元前336年,躊躇滿志的腓力二世集結了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勇士,組成精英戰隊,準備向東方的波斯帝國進發。誰也沒有料到,在腓力二世女兒的婚禮上,意外陡然降臨——腓力二世被刺殺了。

突遭意外的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頓時群龍無首,希臘各地蠢蠢欲動,反馬其頓派重新抬頭……

腓力二世之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臨危即位,成為馬其頓新王,他能否繼承父親遺志,力挽危局?請看下篇。

相關焦點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因此,相對來說下馬其頓的經濟、政治、文化也比較發達,在整個馬其頓王國中佔主導地位。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
  • 一場戰役贏了整個希臘,馬其頓王朝的崛起!
    這是馬其頓與希臘之間決定性的一戰,這一戰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率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開始了他在希臘稱霸的序幕。這一戰對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來說就像土倫港之戰之於拿破崙一樣,是他崛起的關鍵戰役。馬其頓是希臘文明的一部分,但當時的希臘人,尤其是雅典人和巴達斯人認為馬其頓人只是北方蠻族,故馬其頓的南下擴張和秦王掃六合有異曲同工之妙。腓力二世是位兼具野心和實力的君主,他在位初期便大肆擴張。公元前356年,希臘世界爆發了第三次神聖戰爭,在戰爭中處於弱勢的色薩利人邀請腓力二世援助正好給了腓力二世南下擴張一個理由。
  • 從整合希臘城邦到覆滅波斯帝國,梳理馬其頓帝國的發展脈絡
    正是源於這種心理,公元前5世紀,當波斯軍隊遠徵希臘半島之時,馬其頓雖然迫於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投向波斯一方,卻屢次向希臘聯軍告密。波希戰爭後不久,希臘諸城邦又先後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和科林斯戰爭,持續數十年的內亂嚴重削弱了包括雅典、斯巴達和底比斯三大強邦的實力,喚起了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整個希臘的野心。
  • 保加利亞對北馬其頓入歐說不:希臘同意了,為何保加利亞不同意?
    北馬其頓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後,極力爭取加入各類國際組織,為此兩度更改國名。為什麼改了兩次國名,北馬其頓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地理、人文因素呢?今天,一起來說說北馬其頓改國名以及歷史、語言方面的爭議。01北馬其頓兩次更改國名為了啥?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通過一系列戰爭,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了傀儡帝王亞歷山大四世和馬其頓本土。安提柯則控制了帝國的亞洲部分。公元前314年,因為忌憚安提柯的強大國力,埃及的託勒密、色雷斯的呂辛馬庫斯聯合馬其頓本土的卡山德,一起對抗安提柯。第三次繼業者戰爭爆發。
  • 抗疫宅家系列之~慢品希臘共和國之13個大區~色雷斯和東馬其頓
    色雷斯和東馬其頓是希臘的13個行政大區之一。它由希臘馬其頓地區東部和屬於希臘的色雷斯組成,包括德拉馬、埃夫羅斯、卡瓦拉、羅多匹斯、仙希等五個省。行政中心科莫蒂尼,面積14,157 海拔1458.5 m,人口623,248。
  • 解析羅馬軍團打爆繼業者王國馬其頓方陣
    作為過去馬其頓方陣的繼承者,繼業者的步兵軍團們,基本遵循了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馬其頓方陣戰術。但與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馬其頓步兵相比,繼業者時代的步兵,卻還是有一些變化。▲敘利亞戰爭中,馬其頓步兵與塞琉古步兵之間的交鋒實際上在馬其頓方陣誕生伊始,都有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那就是步兵方陣本身,在行動時天生的士兵裝備笨重,整體機動性差等問題。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羅克珊娜不負所望生下一名男嬰,該嬰孩成為亞歷山大四世。不久,佩爾狄卡斯謀殺了墨勒阿革洛斯及其他步兵將領,奪取了全部大權。其他支持佩爾狄卡斯的騎兵將領在巴比倫分封協議(Partition of Babylon)中得到回報,成為帝國中各個行省的省督。
  • 馬其頓改名「北馬其頓」,一段橫跨2000年的前塵往事
    三、「南斯拉夫馬其頓」更名為馬其頓讓希臘「很不爽」原來在漫長歲月中,馬其頓成了個被戲稱為「沙拉拼盤」的複雜存在:古代馬其頓人都是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卻分成了自稱「馬其頓人」但分屬希臘和斯拉夫文化的兩大塊。而後者又分為認同保加利亞的「保加利亞斯拉夫馬其頓人」和認同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馬其頓人」。
  • 天佑勇者:馬其頓-波斯戰爭中的海軍較量
    而馬其頓軍隊即將面對的波斯,卻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強海軍擁有者。以至於在戰爭的前期階段,亞歷山大都需要為海岸與補給線的控制權而憂心忡忡。 混沌的初期嘗試 亞歷山大的艦隊只需要保證沿海的水源地不被佔領,並協防陸軍對希臘城市米利都展開圍攻。波斯人則外圍坐視米利都被慢慢攻克,最後為了補給而撤到數英裡外的麥卡勒。結果,亞歷山大對海軍的作用產生誤判。為了省去每月100-250塔倫的維護費用,解散全部的160艘戰艦。只保留20艘雅典戰艦和一些馬其頓人原有的小型船隻。其中前者還是出於政治脅迫目的,基本上不承擔主要的軍事職責。
  • 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波斯不朽軍衛隊裝備約2米長的長矛與盾牌,而希臘傭兵則擁有3的長矛以及重型盾牌,這兩種重裝備部隊還是可以依賴的。但其他波斯步兵大是質量參差不齊的強徵各族步兵。在馬其頓方陣兇猛的正面長矛衝擊下,他們沒有任何勝算。▲右為古波斯重步兵因此,大流士將希望放在他的騎兵身上。因為他的波斯騎兵力量實際上對比伊蘇斯會戰,不但沒有削弱而是有所增強。
  •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步兵方陣誰更強?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羅馬人如何面對並設法擊敗迦太基的僱傭軍。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說明羅馬軍團如何戰鬥並最終徵服了亞歷山大的繼承者的希臘步兵方陣。在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精英馬其頓軍隊越過了達達尼爾海峽,向東行軍,並摧毀了波斯軍隊,徵服了阿契美尼德人。
  • 長達近70年的馬其頓戰爭,是如何一步步鑄就羅馬的地中海霸主地位
    而因為馬其頓想要徵服愛琴海,所以對周邊的希臘城邦是很大的威脅。因此愛琴海的希臘城邦也聯合起來,並且打敗了馬其頓的聯合艦隊。與此同時,羅馬已經取得了布匿戰爭的勝利,成功擊潰了迦太基。所以就謀划進一步擴張自己的領土,就又將目標鎖定在了此前交戰過的馬其頓王國上。為了尋找發動對馬其頓戰爭的藉口,羅馬與希臘城邦結成了同盟。
  • 馬其頓,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
    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而古代馬其頓地區包括北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東馬其頓-色雷斯三個大區。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
  • 塞拉西亞會戰:馬其頓薩裡沙長矛與斯巴達超長槍的對決
    他們所面對的是曾是斯巴達的奴隸「黑勞士」、現今被解放作為士兵的自由民階級。後者拋棄了斯巴達人傳統的2~3米長槍,換裝了長度達到5~6米的薩裡沙超長槍,同樣以馬其頓方陣的方式作戰。於是卡利科斯和他最為根正苗紅的馬其頓方陣士兵們,正在被一群仿效他們的敵手逐漸打敗。▲考古發現的薩裡沙長矛矛頭實物馬其頓方陣這一作戰形式的出現要追溯到腓力二世時期。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對於傳統的希臘重步兵的戰術,羅馬人認為他們過於龐大且在亞平寧半島的丘陵無法進行部署,這讓羅馬人吸取了這一教訓,進行了較為合理的編制,增加了戰場上的靈活性。而羅馬人的重步兵方陣的泛用性也要強於後來的馬其頓方陣。軍團的靈活性可以讓將領使用自己的輕裝部隊與騎兵同敵方交手時,還可以用第一線的長矛兵抵禦敵人方陣的衝擊。
  • 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隨著馬其頓國力的日益增強,尤其是隨著腓力二世的上位,希臘軍事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腓力二世不僅在軍事組織、戰略戰術上擁有傑出的才能,而且還是在希臘贏得霸權統治地位的第一位國王,儘管他並未建立一個全希臘地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卻通過各方協議確保自己能全面調用希臘各國的軍事資源。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功績,馬其頓方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加高大。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 北馬其頓:為加入歐盟國名都改了,為何又遭保加利亞強烈反對
    羅馬帝國徵服整個希臘後,設立馬其頓行省,領土範圍包括古馬其頓王國及以北的很大一片土地,這些地方以後都被稱為「馬其頓」。希臘憑藉英法等國的支持,一直在擴大自己的領土。1881年,希臘收複色薩利地區後,基於古馬其頓王國屬於希臘文明的歷史原因,對其曾經擁有的疆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 腓力二世,靠才華和能力當上馬其頓國王的人
    在希臘諸邦陷入混亂,群龍無首之際,北部的馬其頓國悄然興起。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有著極深的淵源,但又並非是純粹的希臘人。大約在青銅時代,一部分希臘人北上來到馬其頓。後來,這些希臘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又回到了希臘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