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以德謨斯提尼為代表的反馬其頓派認為,較希臘城邦而言,馬其頓是相對落後的文明,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控制和侵奪希臘的城邦和地盤,勢必會令希臘諸城邦的自由和民主遭到侵奪,財產蒙受損失,會危及每個公民的根本福祉。
德謨斯提尼提出,希臘城邦的政治架構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比馬其頓要先進得多。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
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以伊索克拉特為首的親馬其頓派則認為,馬其頓與希臘城邦毗鄰,長期受到希臘文化的薰陶和影響。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看,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都同宗同源,實際上是一家人。所以,我們不但不應抗拒馬其頓人的擴張,還應該以積極的心態與馬其頓結盟,讓它帶領希臘變得更加強大。
伊索克拉特明確提出,希望腓力二世能夠領導希臘進攻波斯,一來是要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二來是想掠奪東方的財富。伊索克拉特在書信中充滿激情地對腓力二世說道:「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吧!」
德謨斯提尼和伊索克拉特都是雄辯的天才。在兩人的帶領下,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各自據理力爭,互不相讓,鬥爭日漸升級。
面對馬其頓這個自己曾經的小弟,習慣了獨立自由的希臘人還是支持德莫斯提尼的更多一些。但無奈馬其頓軍事實力過於強大。
公元前350年前後,腓力二世趁希臘城邦內鬥之際,出兵帖撒力,並很快控制了卡爾息狄斯半島。
馬其頓的南進引起了希臘諸城邦的不滿。公元前340年,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形成。腓力二世見此情形,毫不退縮,反而揮師進入希臘腹地埃拉提亞,直接威脅到雅典的安全。
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與馬其頓軍隊在喀羅尼亞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馬其頓方陣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希臘聯軍慘敗。
經此大戰,希臘反馬其頓勢力受到重挫,親馬其頓派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腓力二世於公元前337年在希臘成立了科林斯聯盟,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成為盟約國。盟約規定,各國保持現有的法律和秩序,並與馬其頓建立攻守同盟。聯盟還推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為最高統帥,代表希臘和馬其頓人向波斯宣戰。
公元前336年,躊躇滿志的腓力二世集結了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勇士,組成精英戰隊,準備向東方的波斯帝國進發。誰也沒有料到,在腓力二世女兒的婚禮上,意外陡然降臨——腓力二世被刺殺了。
突遭意外的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頓時群龍無首,希臘各地蠢蠢欲動,反馬其頓派重新抬頭……
腓力二世之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臨危即位,成為馬其頓新王,他能否繼承父親遺志,力挽危局?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