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城廣場、廣州塔等公共場所,標誌著「AED」英文字母的盒子或安放於諮詢處,或是牆角位,很少人知道,它的全稱叫做「自動體外除顫器」。
開啟AED後,該機器會發出一系列語音提示,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面對無法預料的突然性心臟驟停,這一工具能提供最有效的急救手段。正因此,AED在急救領域有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救命神器」。
廣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告訴記者,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因心臟驟停而猝死,AED的重要性愈加凸顯。然而,他發現,專業人員眼中,AED是救人「傻瓜機」;普通大眾眼中,卻是非專業醫護人員使用不可的神秘器械。
「可見社會仍需提高公共場所AED設施的配置密度,大力推進心肺復甦急救知識普及。」他說。
越秀區成立全市首個普及應急救護技能國企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現象:AED不斷普及,仍顯力度不足
2017年8月,廣州市首批統一配置於公共場所的AED設施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北京路等8個旅遊信息諮詢站點啟用。這是廣州首批公共場合AED,由廣州市紅十字會、市旅遊局、市應急協會三方合作,標誌著在廣州市公共場所設置AED的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雷建威告訴記者,現代AED在設計上面向普通大眾而非專業醫護人員,會自動對患者進行識別,有明確易懂的使用指南及自動判定過程,使用者根據語音操作即可,因此被稱為「救命神器中的傻瓜機」。據悉,AED與心肺復甦術配合使用,可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
記者觀察發現,AED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此前,在廣州市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第一屆會員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現場,本身也是一名急診醫護人員的自媒體大V急診夜鷹分享道,急救是每個人生活當中必將會遇到的一件事情。
「現在中國馬拉松賽道上,如果跑者心跳停了,沒救回來,那是比較罕見的事情。」他回憶道,自己參與推動了廣州2014年馬拉松賽道上的移動AED救助崗位,如今想辦一場馬拉松,就得看看AED配置怎麼樣。此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光靠醫生急救不行,得靠自己,但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
急診夜鷹表示,「(急救)要想提供最好的機會,實際上還得需要器械,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因為最急的就是心跳已經停了。在心跳停的時候,對於除顫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因為延遲除顫一分鐘,急救成功率下降10%,所以說在救命的時刻,除顫器又被稱為救命神器,它的價值就在這裡。」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目前,可查看AED設施位置的「救命地圖」小程序顯示,廣州市現有AED接近百臺,但公共場所的 AED 設施的普及率過低,地鐵、公交站點等人流密集處尚未安裝,整體數量上遠遠不夠。
此外,雷建威告訴記者,市民對AED的知曉度並不高,大多也沒有接受過實際AED的急救培訓。他認為,AED作為急救設施,相當於消防滅火器一般,應讓人隨時能看見,隨時能想到在什麼地方可以獲取,也知道怎麼用。
期待:從中小學開始將其作為生活必備技能予以掌握
國家衛生健康委答網民關於「加快在公共場所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的留言中回應稱,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已將AED的普及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與此同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將AED的使用方法列入培訓大綱,作為紅十字「救護師資」和「救護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該委聯合有關部門加大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的培訓力度,在交通運輸、礦山、旅遊、教育、消防等相關高危與社會服務行業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救護培訓,普及心肺復甦技能及AED的使用方法。
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積極推動健康中國行動落實,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合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加大AED設施的配置投入,開展AED和心肺復甦的普及性培訓,科學規範指導AED布設使用,積極推動AED普及,營造公眾參與急救的社會氛圍。
雷建威認為,除了把在廣州市範圍內購置和配備相當數量的AED設施列入2021年廣州市政府的民生實事之中,廣州還應制定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等,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廣AED的服務與使用,透過向紅十字會、義工聯、志願者聯合會等志願者組織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全民急救知識的倡導和普及,對廣大市民免費提供相關培訓,組織急救演習,引導公眾正確、熟練地使用AED設施。
「其中,可以把這方面的知識納入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中,從中小學開始將其作為生活必備技能予以掌握。同時,培育和壯大一批專業的急救公益志願隊伍,提供這類人員在人群中的分布率,保證在有需要時實施最專業的救助行動。」他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燕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