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內衣品牌,關聯企業達11家,林丹成李寧之後最有商業頭腦的中國...

2020-12-16 紅星新聞

一提到中國運動員「徵戰」商場第一人,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李寧,這位曾經的「體操王子」建立起來了龐大的李寧「商業帝國」。而李寧之後,最有商業頭腦的中國奧運冠軍是誰?可能就要算昨天(7月4日)剛剛宣布退役的「羽毛球天王」林丹了。

在長達20多年的運動生涯中,林丹不但收穫了兩次奧運會男單金牌,20次世界冠軍頭銜,羽毛球歷史上第一個全滿貫得主等輝煌的榮譽,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同時還在商場上也表現不俗,紅星新聞記者通過國家工商信息管理系統的公開信息查到,林丹以法人、股東及高管等不同形式直接、間接關聯的企業高達11家(其中1家已註銷),其中註冊資本在千萬以上企業就有3家,涉足包括餐飲、時尚、教育培訓、母嬰用品等領域。

退役前,林丹已經打造了龐大的商業版圖,如今擁有更充裕的時間,幾乎已經可以肯定的是,林丹的「人生下半場」,將更加波瀾壯闊。

五年前年收入就達到2750萬

作為中國體育的「頭部明星」,在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段,林丹都是贊助商的寵兒,其中不乏知名大牌,例如萬寶龍、Oakley等等。而據此前媒體報導,2015年時,尤尼克斯更是與林丹籤下了一份長達10年,價值1億元的天價合約。 除此之外,林丹還曾有大量的商業代言合同,品牌隸屬品類非常豐富,包括紅牛、東風日產、綠箭口香糖、李寧、百事可樂、361°、歐萊雅、吉列剃鬚刀、佳得樂、金龍魚萬寶龍在內的諸多品牌都曾和李丹合作過。有統計顯示,林丹一度同時擁有20個贊助代言合同。此前據《第一財經》報導,林丹的經紀人曾對外透露,林丹商業代言價值一年1000萬左右,出席一次活動的最高費用達200萬。據福布斯2015年中國名人榜,體育圈內上榜的只有李娜和林丹。其中,林丹當年收入達2750萬元。

只不過,隨著林丹職業生涯進入尾聲,再加上2016年受「出軌」事件影響,林丹的商業代言急劇萎縮,如今已知的僅剩尤尼克斯以及諾貝爾瓷磚等寥寥品牌。

11家關聯企業,涉足領域眾多

林丹在商業上有著非常靈敏的嗅覺,很早就開始在商業活動上的布局。紅星新聞記者通過企查查查詢發現,林丹直接、間接關聯的企業高達11家(其中1家已註銷),其中直接控股、參股的企業有5家,分別為林丹國際體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深圳新創領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單戈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萬國城(廣州)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上海創領體育策劃工作室。2020年4月13日,林丹國際體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已註銷。

圖片來源:企查查

另外四家中,上海創領體育策劃工作室的法人代表為林丹,持股比例為100%。深圳單戈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深圳新創領投資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均為林丹妻子謝杏芳,林丹均為監事和股東。兩家公司註冊資本分別為1000萬元、500萬元。林丹均持股50%。以上兩家公司經營範圍極其相似,均包括文化產業的投資;投資興辦實業(具體項目另行申報);投資管理(不含限制項目);受託資產管理(不得從事信託、金融資產管理、證券資產管理及其他限制項目);股權投資;投資諮詢(不含限制項目);經濟信息諮詢、財務諮詢等。另外,萬國城(廣州)國際商貿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廖家佑,註冊資本1000萬元,林丹為股東身份持股20%。該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技術進出口;網際網路商品銷售(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網際網路商品零售(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市場營銷策劃服務;計算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貨物進出口(專營專控商品除外);市場調研服務;商品批發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商品零售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貿易諮詢服務;廣告業等。

林丹內衣品牌已「銷聲匿跡」

儘管涉足領域眾多,但林丹最廣為人知的一項產業,是他在2014年推出的個人內衣品牌——「intimate by LIN DAN」,該品牌是由上海創領體育策劃工作室經營,而上海創領體育策劃工作室是林丹唯一擔任法人的企業,而且是100%持股。林丹曾非常看好這個品牌的前景,花費了將近一年來籌備品牌的實體店和天貓店,林丹自己還親自上陣,為品牌拍攝宣傳海報,當年該品牌線下旗艦店落戶成都曾引發關注,開業時創辦的一場男士內衣時裝秀「林丹的秘密」,甚至被外界冠以男版的維密這樣的稱呼。

初期Intimate by LIN DAN賣得不錯,《第一財經》曾報導,產品價格集中在100-200元左右,不少單品銷售量超三位數。有媒體藉此粗略估算,光是天貓旗艦店,該品牌內褲的月收入將近65萬元。但時過境遷,這一品牌最終遭遇滑鐵盧。

圖片來源:企查查

在林丹夫婦的眾多公司中,去年12月與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廣州杜芬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影響比較大,現已有一些產品上市銷售。在羽毛球方面,兩人通過深圳單戈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這一持股平臺,成為深圳超級丹體育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羽林(深圳)體育產業有限公司及丹輝(廣州)體育文化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大股東。有媒體報導,超級丹體育公司目前已與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外語學校、華美英語實驗學校等廣州地區的學校展開合作。紅星新聞記者 何鵬楠 首席編輯 楊方毅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李寧興衰真相揭秘:中國體育品牌營銷20年
    ,喜得龍老闆林水盤則在2018年11月因騙貸一案獲刑6年;曾經巔峰時期門店數量高達4000家的金萊克,如今門店關停3000多家,過去幾年間虧損了幾個億、生產線砍掉了十幾條。從1999到2019,中國體育品牌興衰20年,一眾體育品牌有閃亮登臺,有黯然離場,有上市敲鐘,有喪鐘已鳴。其間到底有什麼經驗可談,有什麼教訓可學,體育行業的這些營銷故事能給我們什麼借鑑和參考,這是我——一個從業之初就在服務體育品牌的人,最為關注的,並且一直在思考的。以下是為我的觀察。
  • 2020年中國內衣行業市場現狀及品牌競爭格局分析 新銳品牌備受關注...
    中國內衣市場空間潛力巨大,據iimedia數據顯示,中國內衣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相對明顯,到2019年的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元,內衣需求大,供給市場開發空間大,企業競爭加劇,2020年雙十一,新銳內衣品牌Ubras趕超優衣庫登雙十一Top1,布局線上渠道的內衣品牌抗風險能力強,多家新銳內衣品牌獲得融資
  • 卡戴珊自創內衣品牌取名「和服」日本有人氣炸了:這是侮辱!
    最近她又因為自創內衣品牌的名字中有「KIMONO」一詞,與日本「和服」的日語同名,被眾多日本網友罵上各大媒體的娛樂版頭條。 而在此之前, 卡戴珊就因為刻意的黑人造型、印度裝扮等疑似「文化盜用」的行為被詬病已久。
  • 再造「李寧」?李寧旗下公司1億英鎊收購百年鞋履品牌Clarks
    萊恩資本資金的注入會確保品牌旗下320家英國門店能夠繼續營業,並儘可能地避免裁員,同時在全球特別是包括中國的亞太市場進行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萊恩資本現任董事長正是國內運動服飾品牌李寧的創始人李寧,其同名公司於去年與萊恩資本合作成立私募基金,投資大約6100萬美元,希望通過該基金收購歐洲的相關業務品牌。今年5月,李寧還通過控股的非凡中國拿下老牌香港服飾零售商堡獅龍。
  • 4年關店2600家,市值縮水90%,中國內衣第一股性感不再
    在此之後,拉夏貝爾被譽為ZARA的中國學徒、國產第一女裝品牌。期間,該品牌門店數量一度接近9500家,營收超100億,也成為了國內首個滬、港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 第二個就是都市麗人。由於非典疫情期間線下實體門店經營受阻,大量門店不得不關門退出,以至於各種門店鋪位租金變低。
  • 「李寧杯」中國潮流運動服裝設計大賽支持企業走進李寧
    「李寧杯」中國潮流運動服裝設計大賽支持企業走進李寧 2019-11-28 11:15:54 來源: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官方政務網
  • 愛慕內衣:中國內衣行業的四大重要看點
    6月24日晚間,證監會網站披露了中國老牌內衣企業愛慕股份的招股說明書 (申報稿),其中對中國內衣產業的現狀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提供了一組頗具參考價值的重要數據。 二、中國內衣市場尚未形成絕對的頭部品牌 從內衣市場的發展來看,中國內衣品牌企業的起步整體晚於歐洲、美國及日本的品牌企業(如日本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日本華歌爾公司、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母公司美國 L Brands集團, 美國 PVH集團等),因此經營歷史、經營規模等少於前者,並且品牌集中度低於國外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 國內服飾品牌業績排名,2019年前45名有哪些?
    核心提示:在這45家企業中,有16家企業營收同比呈現負增長,有8家企業2019年淨利潤呈虧損狀態,有27家企業淨利潤同比增幅為負數。整體情況差距較大。 這45家服裝上市公司2019年合計實現營收2421.07億元,對比2018年同期增長195.23億元,增幅8.77%;淨利187.46億元,同期下降29.05億元,同比下滑13.4%。(部分數據按5月20日港元匯率換算) 在這45家企業中,有16家企業營收同比呈現負增長,有8家企業2019年淨利潤呈虧損狀態,有27家企業淨利潤同比增幅為負數。整體情況差距較大。
  • 2020年中國內衣行業市場現狀及品牌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內衣市場空間潛力巨大,據iimedia數據顯示,中國內衣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相對明顯,到2019年的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元,內衣需求大,供給市場開發空間大,企業競爭加劇,2020年雙十一,新銳內衣品牌Ubras趕超優衣庫登雙十一Top1,布局線上渠道的內衣品牌抗風險能力強,多家新銳內衣品牌獲得融資。
  • 2020年中國內衣行業市場現狀及品牌競爭格局分析新銳品牌備受關注...
    中國內衣市場空間潛力巨大,據iimedia數據顯示,中國內衣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相對明顯,到2019年的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元,內衣需求大,供給市場開發空間大,企業競爭加劇,2020年雙十一,新銳內衣品牌Ubras趕超優衣庫登雙十一Top1,布局線上渠道的內衣品牌抗風險能力強,多家新銳內衣品牌獲得融資
  • 再造「李寧」?萊恩資本1億英鎊收購百年鞋履品牌Clarks
    萊恩資本資金的注入會確保品牌旗下320家英國門店能夠繼續營業,並儘可能地避免裁員,同時在全球特別是包括中國的亞太市場進行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萊恩資本現任董事長正是國內運動服飾品牌李寧(需求面積:100-300平方米)的創始人李寧,其同名公司於去年與萊恩資本合作成立私募基金,投資大約6100萬美元,希望通過該基金收購歐洲的相關業務品牌。
  • 基金競購英國百年鞋企Clarks,背後買家是「中國李寧」?
    Clarks在全球擁有1400多家獨立品牌店鋪,近1.2萬名員工,僅中國門店就有400多家。巔峰時期,Clarks每年能賣出5400多萬雙鞋,這讓Clarks一度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非運動鞋類品牌。然而,新時尚潮流下,這家歷經三個世紀的老牌已顯頹勢。
  • 國產運動品牌「李寧」:三十而立歷經沉浮,塑造特色國潮運動時尚
    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包括李寧在內的民營企業帶來了政策機遇,先後藉助亞運會和奧運會的紅利乘風破浪,李寧於2004年成為第一個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內地體育用品公司。之後多次成為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贊助商,公司迅速發展。
  • 國內服飾品牌業績battle,冠軍竟然是?
    近期,國內多家服飾上市公司2019年業績陸續出爐,商業地產觀察選取了前45強,分為運動裝、女裝、男裝、休閒服飾、鞋履、童裝、內衣七大品類,進行梳理統計。(部分數據按5月20日港元匯率換算)在這45家企業中,有16家企業營收同比呈現負增長,有8家企業2019年淨利潤呈虧損狀態,有27家企業淨利潤同比增幅為負數。整體情況差距較大。
  • 國潮李寧崛起,中國李寧走出中國運動品牌的新時尚!
    提起李寧,大眾的第一印象是著名國產運動品牌,而其與潮流似乎沒什麼關係。但是隨著近年來全民運動浪潮持續高漲,傳統時尚潮流與運動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更多的運動品牌也進入了時尚潮流領域。
  • 再造「李寧」?李寧旗下公司1億英鎊收購Clarks
    圖片/聯商圖庫11月5日,由李寧擔任董事長的萊恩資本發布消息稱,英國鞋類品牌其樂(Clarks)已同意將多數股權出售給萊恩資本按照計劃,該交易還需由股東於12月投票批准、以及就其樂品牌在英國和愛爾蘭的門店達成公司自願協議。值得一提的是,萊恩資本現任董事長正是國內運動服飾品牌李寧的創始人李寧,其同名公司於去年與萊恩資本合作成立私募基金,投資大約6100萬美元,希望通過該基金收購歐洲的相關業務品牌。
  • CBNData重磅發布「2020中國新消費商業力量」,42家品牌入選!
    在如此特殊的大背景之下,「生存」和「破局」成為眾多消費企業與品牌在2020年最樸素的願望。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消費品牌和企業並沒有因為環境變化而坐以待斃。作為長期對消費大數據進行深度洞察與研究的數據機構,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今年將已成功舉辦三屆的「中國網際網路消費商業力量評選」升級為「2020中國新消費商業力量」,從網際網路消費大數據出發,試圖發掘2020年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新消費商業主體,聚焦那些在不可抗力之下,勇於做出突破和改變,助力中國新消費發展的企業和品牌。
  • 中國「內衣第一品牌」再遇困境,都市麗人轉型計劃迎逆襲?
    來源:野馬財經作者| 武佔國來源| 野馬財經位於粵東汕頭市潮南區的陳店鎮,是一個匯聚了2100多家內衣生產工廠的老牌內衣名鎮。這裡幾乎囊括了中國內衣產值60%以上的份額,全鎮從事內衣相關產業的居民近4.5萬人。
  • CBNData重磅發布「2020中國新消費商業力量」,42家品牌入選!_發現...
    在如此特殊的大背景之下,「生存」和「破局」成為眾多消費企業與品牌在2020年最樸素的願望。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消費品牌和企業並沒有因為環境變化而坐以待斃。作為長期對消費大數據進行深度洞察與研究的數據機構,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今年將已成功舉辦三屆的「中國網際網路消費商業力量評選」升級為「2020中國新消費商業力量」,從網際網路消費大數據出發,試圖發掘2020年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新消費商業主體,聚焦那些在不可抗力之下,勇於做出突破和改變,助力中國新消費發展的企業和品牌。
  • 中國女性內衣的「無鋼圈運動」
    她平時都是從電商平臺購買內衣,有2-3家店鋪是她喜歡的網紅博主開的,會定時上新,不會去購買所謂的大品牌。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內衣市場正在快速增長,2019年市場規模約為4600億元。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內衣消費需求量已達167.7億件,預計到2020年底將突破170億件。 但內衣市場長期處於「池大魚小」的尷尬局面。內衣行業之所以面臨憂喜參半的狀況,與供應鏈有著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