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南京江心洲夾江隧道將於12月24日建成通車,這是目前建成的國內最大直徑水下盾構公路隧道。
江心洲夾江隧道工程位於南京長江大橋上遊約13公裡處,根據地理環境、長江航道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隧道北接江心洲夾江大橋,以斜拉橋形式跨越長江,向南以隧道形式下穿長江分叉夾江,順接已建成的青奧軸線隧道,進入南京主城區,是連接南京主城和江北新區的又一重要交通紐帶。項目路線全長10.335公裡,其中夾江隧道長1755 米,明挖段長596米,盾構隧道長1159米,管片外徑15米,設計為雙管6車道,行車時速80公裡。
據中鐵十四局項目總工程師武文清介紹,隧道於2018年12月開始盾構掘進,使用一臺開挖直徑15.46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施工,期間先後克服了淺覆土盾構始發、下穿夾江大堤、江底衝槽區、超深基坑盾構機接收等施工風險,特別是今年以來項目部一手抓新冠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生產,盾構機精準接收出洞,安全高效,實現「雙勝利」。
「這一水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成功實施了一機兩洞作業。雙線貫通後,盾構機已轉場杭州亞運會配套工程,為重複利用超級裝備,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積累了實踐經驗。」 武文清說。
江心洲夾江隧道位於生態科技島,四周圍繞著青奧文化公園、森林公園、南京眼步行橋和城南水廠等南京市景點和市民休閒生活設施,對環保要求非常高。
中鐵十四局集團大盾構公司副總經理、南京江心洲夾江隧道建設項目指揮長史慶濤介紹,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項目開發應用了環境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循環利用泥漿壓濾廢水自動噴淋降塵;通過開展盾構隧道棄漿環保處理與改良再利用技術,對盾構產生的棄漿快速幹化、就地回收利用,渣土加固長江大堤和江心洲公園建設,處理後的水體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保護了夾江市民飲用水源的安全。
為貫徹生命至上的理念,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爭創平安工地,提升本質安全,項目採用了「平安守護雲安全管理」軟體,實現了平安工地資料無紙化錄入,現場人員全過程管理,極大提高了安全管控效率。通過常態化隱患排查治理,掌握安全管理主動權,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通過科學預控風險,利用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強化過程控制。基於BIM平臺的基坑監測系統,查看地表沉降、牆頂沉降、地下水位、支撐軸力、深層位移的相關數據信息,控制基坑安全。採用遠程自動化水位監控,及時掌控坑內外水位變化情況,實現科學降水。基坑正反演分析計算,動態分析計算對周邊建築物影響,保證周邊建築的安全。採用靜力水準儀自動化沉降監測,保證了相連的已建成通車的青奧隧道的安全。
著眼質量科技,打造「品質工程」。 項目深入推進標準化建設,規範工地建設與施工工藝標準。主體工程預製比例達80%以上,裝配化程度高。開展首件工程認可制、首席質量官制度和樣板引路制度,編制標準化作業指南,推廣使用施工工藝卡,推進施工標準化、流程化,極大提高工程質量。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材料備案制」、質量「三檢制度」,同時開展一系列技術和工藝攻關行動,保證了現場施工質量。開展專項施工方案圖表,以圖表化形式展示各施工項目工藝流程,使作業人員直觀掌握施工技術、安全要求,實現安全可控、質量優良的目標。
積極推行工程建設全信息化管理,以全生命周期建養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智慧工地建設。行業內首次研發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平臺,搭建高精度 BIM結構模型,集成傳遞全過程建設管理信息。
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全面推動科技創新。對標國內外一流工程,以「建世界最好的隧道」為目標,突出現代工程技術創新,注重技術方案、工藝設備的自主創新和改良,開展超深大基坑開挖、深水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關鍵技術等研究。
據了解,隧道建設過程中四新技術創新方面碩果纍纍,國內首次系統研究了大直徑盾構管片結構耐久性關鍵技術,先後獲得中國公路學會交通BIM工程創新特等獎、中國建築協會質量管理二等獎、省部級質量技術成果獎2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已受理授權14項。其中首次研發應用的三端約束形式胎架、管片上浮監測與協同控制技術、敏感環境下長江漫灘深基坑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盾構隧道棄漿處理與改良再利用技術應用課題研究等成果,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截止目前已有4篇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五橋通車後,從江北到河西主城區開車縮短至10分鐘,將有效緩解南京過江交通壓力,促進跨江融合發展,同時也將完善國家幹線公路和長江下遊地區過江通道布局,帶動國家級江北新區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興
通訊員 劉福昌 王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