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序
佛教文化雖然起源於西方,但說起我國對於佛教代表人物的推崇,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該還要遠勝西方,而且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相早已深入人心。當然,許多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還對此並不熟悉,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之一的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02眾寶觀音
妙嚴眾寶觀世音,般若光宣示真際;寂靜明心覺觀照,長者身相度群迷。
〝眾寶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七尊。〝應身相〞為眾寶觀音的〝化身相〞是〝優婆塞身〞亦有說是〝長者身〞的示現。「優婆塞」乃是印度對於受過菩薩戒的在家修行者之稱呼。
許多人可能還並不能區分「應身像」和「化身相」,這需要先從菩薩相當中去體會菩薩「以相說法」的意境,了解了菩薩的願力,觀音菩薩的「應化身」相如何解釋。要解釋觀音菩薩的「應化身」,就必須將「應」與「化」分開來解釋。
我們學佛人都知道菩薩本體是無相的,但是眾生因為被有色身的束縛著,所以很難接受「無相」的境界,因此菩薩必須以「相」來「應」眾生,所以菩薩才有了「應身相」的示現。
通俗點來講,「應身相」就是眾生惟心所造就出來的相,也就是供奉在寺廟裡的菩薩造像。長相特別於常人,擁有人的身形但卻身著天衣穿金戴銀又相貌莊嚴,這就是眾生心目中的「菩薩相」,這種菩薩相就是應眾生所感的「應身相」。
與之相對的,「化身相」就是菩薩化現成凡夫的相貌,簡稱「凡夫相」。假設菩薩以「應身相」出現在凡間,必會引起眾生很大的騷動。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混雜在眾生的世界裡,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份,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化身相」。
簡而言之,「應身相」即是「菩薩相」,而「化身相」即是菩薩所化現的「凡夫相」,相信這樣來說,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吧。
接著再來說回正題,佛經中有云:「應以長者身得度者 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眾寶觀音化身相中的「長者身」中的〝長者〞,通常為在家居士,或年高德重的人。例如擁有很多財富的富豪、年高德劭、智慧高、福德滿稱為長者。 應以長者身才能得度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示現大富貴,大丈夫十德具足的長者身為其說法。
此中十德分別為:一、姓貴:家族世系,揚名四方。二、位高:位居卿相,百官之長者。三、大富:家中產業,資金眾多。四、威勐:威嚴厚重,人人敬畏。五、智深:擁有大智慧,福慧雙修。
六、年耆:年高獨劭,人所敬養。七、行淨:品行清淨,可為表率。八、禮備:威儀和穆,為世人瞻仰效法。九、上嘆:才德兼備,上者皆讚嘆。十、下歸:晚輩者,皆歸向於他。長者心地慈悲,熱心公益,皆以平等心對待人,深得眾人尊敬。
《妙法蓮華經》亦云:「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觀音菩薩常示現長者身份為眾多的長者說法。因為長者地位崇高,因此要化現長者的身份為他們說法,以仁民愛物的法門使其成就。又有些長者,雖自身不希望成為長者,但還是要以長者的身份來感化他們,才能使他們信伏,所以觀音菩薩就投其所好,現長者身為其說法,以便使其接受教化。
此尊的法相為菩薩坐於池邊,悠閒自在地注視池水。右手按地、左足伸展、立左膝、左手置於左膝上,著華縵天衣、釧鐶瓔珞嚴飾。頭戴天冠,冠上有化佛。此尊菩薩就是讚美觀世音菩薩,具無限的神力,福富滿盈的現世利益功德。
眾寶觀音法相還有一造型為密教大乘寶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寶,這尊法相較為罕見,常被誤以為是準提觀音像。眾寶觀音所持寶盆內有七寶,這七寶又稱「七法財」,乃是信、進、戒、聞、舍、慧、慚等的譬喻。
七法財是一個人精神上的七聖寶,也是一般人最基本的修行之道。佛陀把黃金寓意為毒蛇,非分之財不要貪,否則終究自食惡果。眾人追求心外物質,其實修善心累積福報,有健康財富才是真正的寶。至於身外的金銀財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終究一場空。然而,很多人卻誤將眾寶觀音當財神拜,真是有失佛教的真實意。
03結語
眾寶觀音中的「眾寶」一詞,意為眾多寶物。〝寶〞除了世間金銀、珠寶等身外物。「寶」在佛教中用以形容「佛、菩薩」及「法」之崇高尊貴,如「佛寶、法寶、僧寶、寶相、寶地」等。
人世間奇異珍貴的寶貝,我們都知道是身外之物,可是越稀奇少有的東西,大家就越喜歡,想得到,收藏擁有。像黃金、寶石產量少,取得困難,很多人就是喜歡,愛不釋手。因而很多人將金銀、珠寶等喜愛的東西,視為稀世物品。
提到「眾寶」,佛家弟子常會想到阿彌陀佛住的地方,欄楯、羅網、行樹,皆是金銀珠寶鑲邊圍繞,七寶池、八功德水,池底金沙,階道、樓閣全是金銀珠寶莊嚴合成,黃金鋪地,想有盡有。
黃金在娑婆世界被視為寶物看待,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稀奇了,遍處滿地都是珠寶黃金。但是,具備享有的人,必須要自在無求。佛教中常有「阿彌陀佛身金色」之說,〝金〞乃珍貴、堅固,代表佛光永不變質之意。黃金或天然寶物,它的色澤、質地恆常不變,如佛法等,也表佛光永不變質之意。
在佛教的文化中,黃金不僅有俗世金子之意,更代表四義:①、色不變。②、體不染。③、轉作無礙。④、能使人富裕。並以此四義比喻諸佛法身之「常、淨、我、樂」等四德。
眾生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決不是為了寶物、黃金,大都是戒貪、濟世利人,具備善行福德,才有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許多善人,大菩薩俱會在一起,共論佛法、化導眾生。
最後,謝謝各位讀者一路以來的支持,每周會為大家特別整理一到兩篇佛教中的代表人物,喜歡的朋友還請持續關注,若有不足之處還請補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