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佛菩薩無相,而執著於「相」的眾生又無法離相而修,因此才會有佛菩薩像的產生,主要是讓眾生能方便觀想,這就是佛菩薩「以相說法」的重要意義。既然如此,那尊佛菩薩法相不是唯心所造而創作出來的呢?
相傳古代宋朝時,蔡襄被貶為泉州知府,當時泉州的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時溺斃,發願興建萬安橋,也就是現在的洛陽橋。於是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此相緣起於唐代民間的信養,「魚籃觀音」像系示意「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在佛教中記載諸鬼王等,有持善行掌事利益諸眾,將來可成佛、成菩薩。
〝魚籃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尊,〝化身相〞既是〝小王身〞!常見的形象是菩薩腳踏鼇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伯伯說,「鬼不會害人,人才會害人」,這正如現在人們常說的人心要比鬼怪更可怕。人在世做惡多端,死後去作鬼。但是有時候鬼並不可怕,因為作鬼無處可依,非常痛苦,無再害人之心。人才可怕,因為人心難測!
古聖先賢教育下一代,重視倫理道德,揚善掩惡。現在媒體報導的,多半是暴力色情,使大眾有樣學樣,不畏因果報應!做兒女的毆父母,打長輩,殺親人,孫子打死奶奶,大逆不道,無視人倫,歷歷皆於眼耳之中。
大環境裡,沒有人有辦法制止此類事情延續的發生,唯有宗教團體或善心人士,苦口婆心,誠懇不斷的呼籲,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家庭圓滿等之善言慰喻。
人類有好、有惡,鬼也一樣有善與惡。無明生起迷失本性,我執,不能悟,無明惑業能吞食我們的本性,造諸惡業,死後成無明痴鬼。聞之,鬼具有恐怖形相,令人心煩氣惱之怪物。在古代印度將人死後,不被供養者,推測為「鬼」,〝羅剎〞之傳說。
「鬼」在佛教亦稱為「羅剎」。羅剎具有神通力,快速飛行于晴空邊際,或急促行於地面。所以羅剎也是惡鬼,惡魔之總稱。現在新聞媒體,報刊雜誌報導:世界上有的人怕吃苦,不耕耘貪於現成,秉著惡勢力結群成黨,霸佔地方,爭名奪利,騙財騙色欺壓良善。
有的人為了一己之私,偷、搶、拐、騙,親人、仇人等而視之。因此貪婪、痴迷是毒龍,陰險、猶疑是暗鬼(心中鬼)。眾生因貪慾、執著、惡念,往生後之精魂就會淪為〝鬼〞。
佛經中所說「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是在提醒我們,惡羅剎或毒龍,都具有強大的威力。霎時包圍我們,比喻福報用盡,凡事有障礙,如能時時念觀世音菩薩,信仰觀世音菩薩,為善布施回向…屆時善之所至,諸惡遠離,比喻諸剎惡獸等就不會再侵襲我們。
佛說: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回向,勇猛精進,凝聚心力突破心志意念,促使羅剎,毒龍除怯瞋執,生起平等慧,成為佛教護法。祝福大眾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調適心性,諸事順怡。
除障魚籃觀世音,慈無能勝演圓音;精真洞然眾業海,六道群咪蒙慈恩。
相傳唐代大曆年間,陝西東部延州住著一位奇女子,這女子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發生性關係,然而,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男人,據說從此斷欲。
這女子被村裡人視為蕩婦,在二十四歲時就死了,村裡人便將他隨便埋在路邊的公墓裡。後來有位西域的僧人來到女子的墓前焚香致敬,那些憎恨這個女子的村民們,紛紛前來詢問這位和尚為何要理會這個人盡可夫、寡廉鮮恥的女人?
這位和尚表示:這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薩慈悲的示現。僧人並且預言她的骨骸會像連成一串的金鍊,因為那是證明菩薩的證據之一。
當那女子的墳被打開時,她全身的骨骸果真像金鍊子一般串在一起。這個故事在佛教典籍中也可以找到典故,佛家認為淫慾是墮入生死輪迴的禍首,唯有斷淫慾方能解脫。
印度佛教故事有載,婆須蜜多這位美麗的女神,可以視為高明的誘惑者。佛教亦有記載:「她告訴善財童子,她用這種方式教導所有充滿激情來到她這的男人,這使得他們得以從情慾中獲得解脫。
她沒有分別地提供他們想要的,來滿足他們的欲望,並藉此使他們舍欲除念,從此斷欲。有些人一見到她就滅除了熱情,有些人僅需要與她說話,或是握著她的手,或待在她的身邊,或凝視著她,或擁抱她,或親吻她,也能消除他們的情慾。
這段經典的真實意,是在呈現佛法的「永絕其淫」之道理,它所代表的智慧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法門。而魚籃婦觀音的故事,也恰巧是這個用意,同時此尊觀音應身像在民間亦有護佑婚姻美滿,白頭到老之意。
人的欲望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是無止境的,但我們應該有所克制,切莫被欲望衝昏了頭腦而行差打錯,甚至鋌而走險,須知人活於世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在充滿誘惑的人或事面前懂得拒絕,才是佛菩薩用心良苦教給我們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