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魚籃觀音,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以佛法勸眾生永絕其淫

2020-12-21 歷史國學教堂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佛菩薩無相,而執著於「相」的眾生又無法離相而修,因此才會有佛菩薩像的產生,主要是讓眾生能方便觀想,這就是佛菩薩「以相說法」的重要意義。既然如此,那尊佛菩薩法相不是唯心所造而創作出來的呢?

相傳古代宋朝時,蔡襄被貶為泉州知府,當時泉州的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時溺斃,發願興建萬安橋,也就是現在的洛陽橋。於是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此相緣起於唐代民間的信養,「魚籃觀音」像系示意「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在佛教中記載諸鬼王等,有持善行掌事利益諸眾,將來可成佛、成菩薩。

〝魚籃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尊,〝化身相〞既是〝小王身〞!常見的形象是菩薩腳踏鼇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伯伯說,「鬼不會害人,人才會害人」,這正如現在人們常說的人心要比鬼怪更可怕。人在世做惡多端,死後去作鬼。但是有時候鬼並不可怕,因為作鬼無處可依,非常痛苦,無再害人之心。人才可怕,因為人心難測!

古聖先賢教育下一代,重視倫理道德,揚善掩惡。現在媒體報導的,多半是暴力色情,使大眾有樣學樣,不畏因果報應!做兒女的毆父母,打長輩,殺親人,孫子打死奶奶,大逆不道,無視人倫,歷歷皆於眼耳之中。

大環境裡,沒有人有辦法制止此類事情延續的發生,唯有宗教團體或善心人士,苦口婆心,誠懇不斷的呼籲,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家庭圓滿等之善言慰喻。

人類有好、有惡,鬼也一樣有善與惡。無明生起迷失本性,我執,不能悟,無明惑業能吞食我們的本性,造諸惡業,死後成無明痴鬼。聞之,鬼具有恐怖形相,令人心煩氣惱之怪物。在古代印度將人死後,不被供養者,推測為「鬼」,〝羅剎〞之傳說。

「鬼」在佛教亦稱為「羅剎」。羅剎具有神通力,快速飛行于晴空邊際,或急促行於地面。所以羅剎也是惡鬼,惡魔之總稱。現在新聞媒體,報刊雜誌報導:世界上有的人怕吃苦,不耕耘貪於現成,秉著惡勢力結群成黨,霸佔地方,爭名奪利,騙財騙色欺壓良善。

有的人為了一己之私,偷、搶、拐、騙,親人、仇人等而視之。因此貪婪、痴迷是毒龍,陰險、猶疑是暗鬼(心中鬼)。眾生因貪慾、執著、惡念,往生後之精魂就會淪為〝鬼〞。

佛經中所說「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是在提醒我們,惡羅剎或毒龍,都具有強大的威力。霎時包圍我們,比喻福報用盡,凡事有障礙,如能時時念觀世音菩薩,信仰觀世音菩薩,為善布施回向…屆時善之所至,諸惡遠離,比喻諸剎惡獸等就不會再侵襲我們。

佛說: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回向,勇猛精進,凝聚心力突破心志意念,促使羅剎,毒龍除怯瞋執,生起平等慧,成為佛教護法。祝福大眾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調適心性,諸事順怡。

除障魚籃觀世音,慈無能勝演圓音;精真洞然眾業海,六道群咪蒙慈恩。

相傳唐代大曆年間,陝西東部延州住著一位奇女子,這女子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發生性關係,然而,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男人,據說從此斷欲。

這女子被村裡人視為蕩婦,在二十四歲時就死了,村裡人便將他隨便埋在路邊的公墓裡。後來有位西域的僧人來到女子的墓前焚香致敬,那些憎恨這個女子的村民們,紛紛前來詢問這位和尚為何要理會這個人盡可夫、寡廉鮮恥的女人?

這位和尚表示:這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薩慈悲的示現。僧人並且預言她的骨骸會像連成一串的金鍊,因為那是證明菩薩的證據之一。

當那女子的墳被打開時,她全身的骨骸果真像金鍊子一般串在一起。這個故事在佛教典籍中也可以找到典故,佛家認為淫慾是墮入生死輪迴的禍首,唯有斷淫慾方能解脫。

印度佛教故事有載,婆須蜜多這位美麗的女神,可以視為高明的誘惑者。佛教亦有記載:「她告訴善財童子,她用這種方式教導所有充滿激情來到她這的男人,這使得他們得以從情慾中獲得解脫。

她沒有分別地提供他們想要的,來滿足他們的欲望,並藉此使他們舍欲除念,從此斷欲。有些人一見到她就滅除了熱情,有些人僅需要與她說話,或是握著她的手,或待在她的身邊,或凝視著她,或擁抱她,或親吻她,也能消除他們的情慾。

這段經典的真實意,是在呈現佛法的「永絕其淫」之道理,它所代表的智慧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法門。而魚籃婦觀音的故事,也恰巧是這個用意,同時此尊觀音應身像在民間亦有護佑婚姻美滿,白頭到老之意。

人的欲望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是無止境的,但我們應該有所克制,切莫被欲望衝昏了頭腦而行差打錯,甚至鋌而走險,須知人活於世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在充滿誘惑的人或事面前懂得拒絕,才是佛菩薩用心良苦教給我們的大智慧!

相關焦點

  • 念佛動畫|魚籃觀音的故事
    念念之間,隨機為種種眾生說法。只可惜,眾生剛強昏昧,冥頑難化,總由疑障罪深,故而勞煩兩位菩薩生生世世追逐眾生,百千萬億次地反覆應世勸化。即使如此,能夠當生出離輪迴煩惱牢籠的仍舊萬中無一。這則《魚籃觀音》的故事中,觀音菩薩巧用神通智慧,攝受馬郎入得佛門,便是以上贊偈中「分身六道起慈心,念念隨機為說法」兩句的真實反映,更是菩薩「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的最典型寫照。
  • 學佛之人能不能求財,不讓求財,為什麼佛教裡還有財神呢?
    七日後雲開月明,妖象盡消。此時出現了二位將軍,他們就是關羽及長子關平。關羽深感大師佛法高深,欲幫大師完成心願,建立精舍,護持佛法。智者大師讚許,於是繼續入定禪坐,並於七日後出定,出定後見一莊嚴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的寺院。智者大師欣然接受,帶領門人弟子,在此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一天,關羽又來到智者大師面前,請求皈依佛陀,求證菩薩。智者大師為其受戒,收為弟子。
  • 佛教:多羅觀音,除眾生苦惱,使一切眾生喜悅,遍入諸佛法界自性
    在佛教的信仰之中,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隨緣救度眾生,因此極受民間百姓推崇,且三十三尊應身像各具不同寓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多羅觀音,除眾生苦惱,使一切眾生喜悅,遍入諸佛法界自性。〝多羅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四尊,〝化身相〞是〝童女身〞的示現。其意為眼、極度、救度,故而略稱「度母」。多羅觀音安置在胎藏界曼荼羅西方,密號行願金剛,或悲生金剛。
  • 提婆達多學神通 魚籃觀音度馬郎
    阿闍世太子每日就供養給提婆達多五百鍋那麼多的美食,而且隨時供養不令缺乏。提婆達多利用神通得到阿闍世太子傾心供養一事,當時受到佛陀的呵斥,並告誡諸比丘不能這樣作,這是最折損福報的行為,後將墮入惡道受苦。二、魚籃觀音度馬郎魚籃觀音也稱提籃觀音,也叫馬郎婦佛說觀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有很大緣分,在遠古至今就以各種形象在這個世界與眾生結緣。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就記載了與我們中國的幾個歷史名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就是古代一些賢聖者確實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 藏傳佛教中的「雙修」是不是佛法?讓佛祖親自告訴你答案
    在如此眾多的因素以及時光的流逝中,漸漸的令藏傳佛教的很多傳承者也都習以為常而認為真的有雙修之法並堅信它是「即身成佛」的法門了。這是「雙修法」西藏佛教傳承過程中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貪慾,物慾橫流,諸欲之中,以淫慾為最,而因淫慾造下的罪業又是諸業中之最,所謂「萬惡淫為首」。
  • 觀音化身為少女嫁給少年──魚籃觀音的故事
    編輯:儼然這次臨摹的是張大千的魚籃觀音。眾所周知,魚籃觀音是觀音三十三身中的一身。顧名思義,就是手持魚籃的觀音,那是觀音化身為少女嫁給馬郎的民間婦女形象。明初散文三大家之一宋濂於《魚籃觀音像讚》有云:「予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豔女子,絜籃鬻魚,人競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邪!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惟馬氏子能。女令具禮成婚。
  • 佛教: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混雜在眾生的世界裡,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份,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化身相」。簡而言之,「應身相」即是「菩薩相」,而「化身相」即是菩薩所化現的「凡夫相」,相信這樣來說,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吧。
  • 三十三種觀音你認識幾種?
    唐代以後,觀音形象被漢化佛教不斷改造,最後定型為「三十三觀音」,每一種觀音,對不同的眾生有著不同的身相,也表達出不同的法門6、白衣觀音白衣觀音白表清淨菩提心,因而住白蓮花著白衣,密號為離垢(離苦)金剛,系令一切苦惱消除,轉不吉為吉祥的菩薩。
  • 殺盜淫妄是我們修行對治的永遠主題,修學坐禪之前,先來聊聊戒!
    有的善信們談信佛後,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的問題;有的大德們談信佛後,如何不邪淫或不淫的問題。說來說去都是上下兩張「口」上的事兒。難道這些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嗎?還是說這兩件事是我們佛教戒律的全部呢?我們一定要明白,戒律也好,戒法也好,戒相也好,戒行也好,統統皆在「攝心」二字之中矣!
  • 佛教:為何說有「正淫」的人,其實還是處於疑惑之中
    佛像也就是說,佛陀認為眾生之所以長期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不得解脫,歸根結底,就是沒有能夠徹底的持「淫戒」,因此,犯了淫戒,在佛教中是很嚴重的,正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世俗之人為了傳宗接代或男歡女愛而有此
  • 佛教:「圓光觀音」以無垢清淨光,為眾生消災解難,帶來祥和喜悅
    相傳在古時候晉朝時,有個名叫蓋戶的山陽人,本應該在獄中直到老死,但他三天三夜不停念著觀世音,隨後果真見到觀音菩薩佛光普照,門鎖自動脫落,他便尋著佛光而去,行走過二十裡後,光明方息。圓光菩薩在三十三觀音像中排第四位,其〝應身相〞為梵王身〞!《普門品》曰:「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佛教:楊柳觀音,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首,可消除一切災厄和病痛
    以楊柳枝替人消弭病災,誓言拔濟眾生病苦,所以又稱為藥王觀音。在古印度時,人們認為楊枝可消災除病,治癒一切疑難雜症。佛經有云:「若欲消除身上眾病者,當修楊柳知藥法,其藥王觀自在像,相好莊嚴。」另外異有所載,佛陀向數千比丘與菩薩介紹西方三聖,談到觀世音菩薩時曾說:「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佛教:準提觀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為眾生延壽護命,除病滅罪
    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在民間極受推崇,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觀世音有許多的化身形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準提觀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為眾生延壽護命,除病滅罪:準提觀音菩薩準提觀音菩薩,又作準提、準胝、準泥、準提觀音、準提觀世音、準提佛母、佛母準提。
  • 魚籃觀音之相怎麼來的?不想因孫悟空而起,還成為經典流傳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傳說她有三十三種法相,即我們常說的:「三十三觀音」,分別有:楊枝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 合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琉璃觀音、魚籃觀音……
  • 教你認識佛教中的各類菩薩
    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按照佛教的理論,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無數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眾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因此,佛國世界裡的脅侍菩薩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誰也無法計算。在石窟壁畫中經常畫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 中國佛教歷史故事連載:第七集:這一幕,你是不是很熟悉
    傳承千年還要無雜質太難了學習、翻譯、隨緣、包容,還能怎麼辦佛法陸續傳播到中國後,印度僧人先要學習漢語,中國的祖師要學習梵文,然後用語言講述交流和學習,相信那個時候,悟性高的,是可以直接領悟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需要時間和更多的經典文字以及種種的工具,對更大多數人來說,廣泛並長久地傳播佛法對後人還有機會解脫生死則至關重要。翻譯經典成了當時佛教學習和傳播者的主要工作。同時,如何用適合中國文化的符號、方式來講述緣起、無我的道理,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 佛教:德王觀音,以梵王身得度者,護佑眾生青雲直上,仕途無量
    佛教認為世人生活在人世間,人人求快樂、無煩惱。佛說:快樂不是笑聲產生的喜悅,而是心如琉璃明澈,無憂無惱,少欲、少事、少務,能得清淨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義,前面十像列舉部分提供大眾了解,具滿懷慈悲,行於娑婆世界,濟度苦惱眾生,善行圓滿的「觀世音菩薩」。〝德王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為〝長者身〞之說法!佛經有載:「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佛教電影《觀世音傳奇》全集
    一、楊柳觀音大悲楊柳觀世音 哀愍淪溺拔苦疾普入諸趣恆示現 令脫流轉超出塵右手持楊柳枝,以楊柳枝替人消弭病災,誓言拔濟眾生病苦,故亦稱「藥王觀音」, 為三十三觀音菩薩的首尊。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遊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