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王朝。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對於文學家來說,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濫觴。北宋文人眾多,書畫有蘇黃米蔡宋四家,散文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佔據六席),詩歌有柳詠、李清照、秦觀等。他們以傑出的藝術才能在各自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北宋的複合型作家蘇軾。蘇軾被稱為東坡先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蘇東坡。蘇軾的歷史知名度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蘇軾已經成為整個宋代的符號。一說宋朝必然會聯想到蘇軾,那首水調歌頭也會躍上心頭。
「四海一生踏歌行」。這似乎是描述蘇軾一生最恰當的方式。蘇軾一生處於貶謫狀態,一次次被貶謫。他從從汴梁城一路經過黃州、常州、杭州,最遠達到海南的儋州。蘇軾是一個有著早期智慧的年輕人。他年輕時考上了科舉。他的兩個妻子王弗和王閏為他生了四個兒子。
1072年,當時35歲的蘇軾很高興有了兒子蘇過。7年後,42歲的蘇軾正值壯年。原本,原本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時期,卻趕上了震驚宋史的「烏臺詩案」。蘇軾逃脫了牽連,只得到了貶謫流放的懲罰。蘇軾沒想到烏臺遭貶被降職22年。蘇軾直到死他都沒有回到汴梁施展抱負。
直到公元1100年,宋徽宗繼位後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被召回汴梁。不幸的是,當時的蘇軾已是花甲之年,經不起顛簸勞苦,最終去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有人說,蘇軾的人生經歷看似不幸,實則也是因禍得福。他的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是在貶謫過程中創作的。
蘇軾在流放的途中就是一直由他的三兒子陪伴。蘇過可以說是見過年少意氣風發的父親,也見過流放的艱難處境。他陪著父親種過菜,受過冷眼。一直到蘇軾去世,蘇過都一直陪伴在左右。蘇軾臨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蘇過,所以蘇軾專門賦詩一首送給他。希望他能參透裡面的玄機奧妙,當然這也是蘇軾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首詩,它便是《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說實話,第一次讀完之後感覺這詩很一般,但是仔細品味一番之後,原來這是一首偈子詩。這是一種佛家題材的頌詩,是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深奧的禪意。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達的意思就是高僧圓寂的時候給自己弟子留下的臨終遺訓。那麼蘇軾想通過這首偈子詩來給蘇過傳達什麼樣的人生禪意呢。
詩的前三句通過「廬山」和「浙江潮」為開題,把原本宏偉壯觀的天下奇景濃縮為一句詩,有「納須彌於芥子,藏日月於壺中」的大氣。緊隨其後,蘇軾的文筆一轉寫道「未到千般恨不消」,是說天下美景總是吸引著無數人前來觀看,很多人總覺得不去看一看,內心便會充滿遺憾,寫得非常貼近生活實際。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是全詩的升華。它出自佛家《五燈會元》一段故事,說有位高僧三十年前尚未開始參禪悟道。那時的他看到山是山,看到水是水。直到悟透禪宗後,才知道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山水,早已不再是以前的山水。
蘇軾言下之意是告訴蘇過,人生也是如此。你曾經一直執著的紅塵滾滾,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幻。你仰慕山的高大挺拔,想著有朝一日攀登上去,等你真的達到山頂時,或許內心只有「不過如此」四個字。
最近我在讀《蘇軾詞傳》,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對蘇軾的生平進行了優美而深情的敘述,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了蘇軾寫詩時的意境,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詩人超脫心境。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蘇軾詞傳》等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即可領取正版《蘇軾詞傳》《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