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絕筆詞,用廿八字寫盡人生禪意,後人卻只懂前三句

2021-01-20 美食大聚會呀

北宋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王朝。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對於文學家來說,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濫觴。北宋文人眾多,書畫有蘇黃米蔡宋四家,散文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佔據六席),詩歌有柳詠、李清照、秦觀等。他們以傑出的藝術才能在各自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北宋的複合型作家蘇軾。蘇軾被稱為東坡先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蘇東坡。蘇軾的歷史知名度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蘇軾已經成為整個宋代的符號。一說宋朝必然會聯想到蘇軾,那首水調歌頭也會躍上心頭。

「四海一生踏歌行」。這似乎是描述蘇軾一生最恰當的方式。蘇軾一生處於貶謫狀態,一次次被貶謫。他從從汴梁城一路經過黃州、常州、杭州,最遠達到海南的儋州。蘇軾是一個有著早期智慧的年輕人。他年輕時考上了科舉。他的兩個妻子王弗和王閏為他生了四個兒子。

1072年,當時35歲的蘇軾很高興有了兒子蘇過。7年後,42歲的蘇軾正值壯年。原本,原本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時期,卻趕上了震驚宋史的「烏臺詩案」。蘇軾逃脫了牽連,只得到了貶謫流放的懲罰。蘇軾沒想到烏臺遭貶被降職22年。蘇軾直到死他都沒有回到汴梁施展抱負。

直到公元1100年,宋徽宗繼位後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被召回汴梁。不幸的是,當時的蘇軾已是花甲之年,經不起顛簸勞苦,最終去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有人說,蘇軾的人生經歷看似不幸,實則也是因禍得福。他的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是在貶謫過程中創作的。

蘇軾在流放的途中就是一直由他的三兒子陪伴。蘇過可以說是見過年少意氣風發的父親,也見過流放的艱難處境。他陪著父親種過菜,受過冷眼。一直到蘇軾去世,蘇過都一直陪伴在左右。蘇軾臨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蘇過,所以蘇軾專門賦詩一首送給他。希望他能參透裡面的玄機奧妙,當然這也是蘇軾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首詩,它便是《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說實話,第一次讀完之後感覺這詩很一般,但是仔細品味一番之後,原來這是一首偈子詩。這是一種佛家題材的頌詩,是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深奧的禪意。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達的意思就是高僧圓寂的時候給自己弟子留下的臨終遺訓。那麼蘇軾想通過這首偈子詩來給蘇過傳達什麼樣的人生禪意呢。

詩的前三句通過「廬山」和「浙江潮」為開題,把原本宏偉壯觀的天下奇景濃縮為一句詩,有「納須彌於芥子,藏日月於壺中」的大氣。緊隨其後,蘇軾的文筆一轉寫道「未到千般恨不消」,是說天下美景總是吸引著無數人前來觀看,很多人總覺得不去看一看,內心便會充滿遺憾,寫得非常貼近生活實際。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是全詩的升華。它出自佛家《五燈會元》一段故事,說有位高僧三十年前尚未開始參禪悟道。那時的他看到山是山,看到水是水。直到悟透禪宗後,才知道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山水,早已不再是以前的山水。

蘇軾言下之意是告訴蘇過,人生也是如此。你曾經一直執著的紅塵滾滾,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幻。你仰慕山的高大挺拔,想著有朝一日攀登上去,等你真的達到山頂時,或許內心只有「不過如此」四個字。

最近我在讀《蘇軾詞傳》,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對蘇軾的生平進行了優美而深情的敘述,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了蘇軾寫詩時的意境,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詩人超脫心境。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蘇軾詞傳》等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即可領取正版《蘇軾詞傳》《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絕筆詞,用二十八個字悟透人生禪意,後人只讀懂二三句
    但我想問,聽過歸聽過,你真正懂它了嗎?包括我也曾問自己:接下來該怎麼過自己的一生?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物慾縱橫的時代,每個人可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誘惑,這個時候的念想顯得尤為關鍵,因為不同的念想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時候禪意生活成為很多人的追求,因為它會讓你所有的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當然也成就歡喜的人生。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第三句「到得還來別無事」,是進一步的轉折,如果第二句的消極轉折還不明顯,則第三句則非常明顯了,自己跟自己說,消停了,別再折騰了,再折騰也改變不了什麼了。第四句重複第一句 ,起碼多了層感慨和感悟,無論人生經歷了諸多種種,大多低沉消彌,但廬山的煙雨不改其美妙、浙江潮不改其壯闊,世界仍舊美妙,可自我的人生已難有美妙的可能。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這麼可愛、有趣的蘇軾,臨終絕筆之時,卻一改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用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寫盡了人生真諦。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破人生3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2層
    甚至蘇軾被貶到海南,也是蘇過陪在身邊照顧。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很多高僧會在圓寂前將自己悟到的東西以偈子的形式留下來,供後人參悟學習。通俗點說,蘇軾也像高僧們一樣,想要告訴兒子蘇過一些道理。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其實蘇軾的一生過得也十分坎坷,屢次被貶,挫折不斷,但是他照樣能夠過得很瀟灑,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即便是前一秒深陷苦海,下一秒也能夠談笑風生,實在是令人佩服。
  • 蘇軾臨終前頓悟寫下一首詞,僅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林語堂稱讚
    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這是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編寫的一本禪集。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蘇東坡在臨終前為世人留下4句詩,卻道破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前人之事,後人之師。儘管蘇軾所處的宋朝已經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可是,回首這位偉大先賢的一生,我們卻會不自覺的被其吸引,其一生曾到達過巔峰,卻也成落入深淵。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出3重境界,你知道幾個?
    甚至蘇軾被貶到海南,也是蘇過陪在身邊照顧。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這首詩標題是《廬山煙雨》,也叫《觀潮》,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七言絕句,實際卻屬於一道偈子: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4位大師的臨終絕筆,有的作品隨性灑脫,有的名言讓後人受用一生
    4位大師的臨終絕筆,有的作品隨性灑脫,有的名言讓後人受用一生我們都無法逃脫死亡,即便是偉人,也必須要面臨死亡,而一些大師,他們的死亡往往會給他們的藝術作品增添更高的的價值。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流傳,後人的瞻仰,跨越歷史更加顯得珍貴。當然一些出名的作家隨便一幅畫作就是價值連城,然而他們臨終之前的最後一幅作品往往更加值錢。民國時期多大家,王國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於晚清,成於民國。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接受西方思想的偉人,並且用西方思想論述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這句話一經問世好像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不少人引起了共鳴,同時也點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個問題,其實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很有發言權。
  • 蘇軾很自戀的一首詞: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
    第二、三句選擇人生兩大事進行議論:一是「學而優則仕」。二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文人過考,面臨兩大話題。每每提及,倍覺親切自然。「清潤」二字,飽含著蘇軾對潘大臨青春美的讚賞之情。言下之意,你該有信心去實現試後的「黃金屋」和「顏如玉」的人生兩大美願。細讀這首詩,感慨蘇軾真是一個好朋友。他語重心長地囑咐朋友,不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的勸誡他。那麼,這個潘大臨又是何許人也,值得蘇東坡這樣看重呢?
  • 送別朋友時,蘇軾寫了一首離別詞,寫盡人生聚散無常,令人感傷
    上闋寫盡重逢美樂,不見之前的再見有如和風細雨後的虹絳,美的不可方物。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二人的官位相當,志趣向和,怎一次「知音」寥寥概括,其感情的深蘊在經波折和蜿蜒後鮮濃斐然。左一個三年,又一個三年,人生何嘗不在日消時散中望向終結。
  • 李白的絕筆詩,既是人生的壓軸之作,又是他為自己撰寫的墓志銘
    李白臨終前,作了他人生最後一首詩《臨路歌》。有人把這首詩比作李白為自己撰寫的墓志銘,也有人說這是李白人生的壓軸之作。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仙的絕筆詩。《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絕筆詩,藝術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奮鬥經歷。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首詩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的意味。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要問人生的價值何在?蘇軾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
  • 辛棄疾臨終寫下這首詞,竟成絕筆,廣為傳頌,讀罷令人悲愴不已
    詞又被稱為長短句,它有特定的音律韻腳,需搭配歌曲唱和。宋代也因為詞的蓬勃發展,其文化高度發達,湧現許多優秀詞人和作品。我們都知道,婉約派詞人以溫庭筠為代表,豪放派則以蘇軾、辛棄疾最負盛名。我們今天就來帶大家欣賞南宋辛棄疾的作品。
  • 蘇軾寫下一首送別詞,短短幾句,寫盡人生,後兩句盡顯豁達灑脫
    蘇軾因為不停的便貶,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不斷地更換著地方,不停地經歷著人生的離別。每一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安頓了下來後結識了一些新的朋友,在與這些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享受著交往所帶來的快樂。但是這份快樂可能沒有多久,蘇軾便又接到了新的朝廷命令,重新換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 蘇軾最感人的一首詞,只兩句就道出了人生最高境界,至今無人超越
    顯然這是化用了蘇軾的《南鄉子》裡的一句。那麼蘇軾這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下面就來看看這首詞的意境吧。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渺茫東武就是密州,餘杭就是杭州。雲海,就是像海一樣的雲。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柳永有漸覺雲海沈沈,洞天日晚。渺茫,因離得太遠而模糊不清。白居易有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 李隆基的「亡國之曲」,被李煜改成千古絕唱,卻也成李煜絕筆
    作為千古絕唱:蘇軾的《水調歌頭》,哪怕後來辛棄疾曾寫了5首,都無法企及東坡的高度;嶽飛的《滿江紅》,從此提起這個詞牌,世人似乎只會想起「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這是李煜最絕的一首詞,隨便拿出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李煜改成千古絕唱,卻也成李煜絕筆這首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可算是李煜絕筆。
  • 黃庭堅臨終前寫的草書,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堪稱「人間絕筆」!
    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這件作品就是黃庭堅的「臨終絕筆」——《李白憶舊遊詩卷》,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幅草書,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堪稱「人間絕筆」,也不虧他『草聖』的名號!意思是黃庭堅這件作品,已經得到了懷素草書的真諦,甚至猶有過之,在用筆上能夠恍恍惚惚而鬼神莫測,稱他為「草聖」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