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喬老師去哪兒了?
上一篇公號是8月13日寫的育兒文,時隔一個月整,喬老師終於重出江湖了。
這一個月,喬老師雖擱筆停書,但是並不空閒。
從教七年來,喬老師一直耕耘在小語的田野,在人教版教材摸爬滾打,在統編教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然,因所在學校沒有完整的小學六年,我始終不能貫穿整個學段。跳出熟悉的舒適區,我決定到初中語文教學中闖蕩一番——從七年級開始。
拿到七年級的語文書,我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各板塊的設計與小學大相逕庭。懷著空杯心態,我把課餘的時間都用來研讀教材,梳理出初中三年的教學框架,找到各單元的關聯,在腦海中形成整體的教學輪廓。
再忙也要讀書。一名語文老師,只看教材和教參是教不好語文的。我從書架上取下很久之前買的黃厚江老師的《從此愛上作文課》、餘映潮老師的《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化整為零,利用零散的時間一點點地啃著。
初中語文,文體意識逐漸顯現,就算是把課本中的文章講爛,學生也是學不好語文的。想要學好語文,學生必須多讀!在這一點上,初中語文和小學語文應該是共通的。要學生讀,教師必須海量閱讀。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引導學生一類一類地讀更多的好文好書,感受不同文體的風格魅力。
溫儒敏教授說要允許孩子「連滾帶爬」地讀,如果教師不能將教材進行有效處理,如果教師沒有大量的閱讀打底,如果教師不能給予時間緊張的中生們合適的閱讀方法,這一切是不可能實現的。
喬喬小朋友今年上學前班了,為了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給小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工作之餘的時間,我都用來陪伴他成長。和他一起大量讀書,在生活中識字,創意畫畫和手工,堅持練琴,學習跆拳道……
黃厚江老師用種地比喻語文教學,「不能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園。」我覺得老師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但我們不能教好了人家的孩子,耽誤了自家的苗。更何況,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個老師的因素,那是人家家長培養的好,曾經的老師基礎打的好,自己不過是錦上添花。
我們總是跟家長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其實老師實施家庭教育和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也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教育自家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的經驗教訓,完全可以運用於自己的工作中。比如,我曾經把喬喬彈琴多一遍與少一遍的差異講給班上的孩子們聽,引導他們思考勤奮與懶惰日結月累的區別。
我偏執地認為,如果不能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就不能挺直腰板兒和學生家長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教育。
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停筆是為了更從容地思考與行動。
從舒適區到挑戰區,尋到合適的步調,接下來喬老師該大踏步向前了。教好書,養好娃,堅持讀,不斷寫,待三年後給自己的十年教育生涯一個滿意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