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為了討好別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是對自己的背叛

2020-12-10 翰媽讀書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1948年發表的半自傳體中篇小說。作品中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以及葉藏自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為討好別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背叛。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小時候父親回家時總是給家裡人帶回很多禮物。出門前父親把孩子們召集在客廳,笑著問每個小孩下次他回來時要什麼禮物,並把孩子們的答覆記在記事本上。

但是問到葉藏時,一個念頭從他腦海略過:

「怎麼樣都行,反正這世上不可能有什麼讓我快樂的東西。」

父親問他說:「你還是要書嗎?」

「……淺草的商店街裡,有人賣那種過年跳獅子舞用的面具呢。大小正適合小孩子戴在頭上玩,你想不想要?」

葉藏看到父親臉上,因為他的扭扭捏捏泛起了不悅的神色。

他認為自己想要書而不想要父親推薦的獅子舞面具惹惱了父親。便在夜裡走到了父親的桌子旁邊,在記錄禮物中那一頁寫下了自己並不喜歡的禮物:「獅子舞」。

但是葉藏真正的想法卻是:

「對於那跳獅子舞用的面具,我提不起半點興趣,寧願要書。但我覺察到,父親有意送我那種獅子面具。為了迎合父親的意思,討他高興,我才敢深夜冒險,悄悄溜進客廳。」——《人間失格》

葉藏父親並不知道兒子寫下的禮物只是為了討自己歡喜,並不是真的喜歡。

後來父親從東京回來的時候,真的買了那個獅子舞面具。

父親還給母親興奮地炫耀說:

「在商店街的玩具鋪裡,我打開記事本一看,咦,上面竟然寫著「獅子舞」。那可不是我的字跡呢。那又是誰寫的呢?我想來想去,總算是猜了出來。原來是葉藏那孩子的惡作劇。……所以呀,我在玩具鋪裡忍不住笑了。快去把葉藏給我叫來吧。」

看到這裡讓讀者忍不住心痛起來。這是一個嘗試愛孩子的父親,他每次出差前都要記好孩子們要的禮物,以便回家時帶回來。他看到記事本上的字跡還忍不住笑了——為了孩子得到想要的禮物而開心。

但是葉藏卻是一個不懂得怎麼拒絕別人,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的孩子,他在作品中寫道:

「只要是別人贈予我的東西,無論它多麼不合我的口味,也是不能拒絕的。」「總之,我甚至缺乏力量在喜歡與厭惡之間擇取其一。」

正是因為葉藏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的想法,而選擇了討好別人(小時候是父母、身邊的傭人,長大後是身邊的女人、朋友),他在用這種方式一直背叛自己,也讓愛他的人給出的愛無處可去。

有一個故事說,在宗教中祈禱的時候,一定要說真實的願望。比如說懷孕前女子如果想生男孩,就祈禱說:神啊,請一定賜予我一個男孩。

這時候如果女子認為想生男孩兒的想法會讓周圍人覺得自己重男輕女,祈禱時說道:神給我男孩女孩都可以。

然而當她真正生了女兒的時候,卻為了神不了解她真實的願望而黯然心傷。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就如故事中這個對神撒謊的女子。

他太顧忌別人的感受,一次次忽略自己的感受,一生中一次次地背叛自己真實的想法。

終於在親眼目睹了妻子良子與他人的苛且行為之後,他徹底失去了對愛的信任,不再留戀這個世間,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與其說是一生中葉藏身邊的人不懂怎麼去愛他,不如說是葉藏不知如何去接受別人的愛。更不懂得怎樣拒絕別人,表面上是「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殘忍。

《與神對話》中說:神的願望就是讓你去實現你的願望。那麼,請一定要表達自己真實的願望。先學會怎麼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只有當你學會了怎樣愛自己的時候,才能知道怎樣愛別人。既不會因為愛別人而辜負自己,也不會因為愛自己而辜負別人。

—END—

文:翰媽讀書,歡迎關注。

圖: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讀懂《人間失格》後,希望你不再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文/愛讀不《人間失格》中很經典的一句話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知道看見這句話的讀者怎麼理解,而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卑微和怯弱。為了不讓別人對自己失望而試圖隱藏自己的欲望;為了讓別人開心而掩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為了討好別人而卑微到塵埃裡。小說太宰治的一生是悲涼,這源自於他從小的敏感內心,一直壓抑最真實的自己,去讓自己偽裝成大人們喜歡的樣子,你是不是也會看見自己的影子?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正如《人間失格》的主人公所自責的那樣,苟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而這也是作者本人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為了掐死這顆種子,太宰治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經過四次失敗嘗試後,終於在1948年6月的一天和情人順利自殺。「不要絕望,在此告辭」——時至今日,仍無人能吃透這句遺言的真意,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姑且看作是一種對生者的鼓勵吧。
  • 淺析《人間失格》: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每個人童年
    大庭葉藏從小就感受不到人類最基本的食慾,他為了讓自己顯得像個正常人,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訴求,在生活中扮演小丑,以譁眾取寵這種方式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愛,並藉此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和恐懼。《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劇照有次父親給葉藏帶禮物,問他想不想要玩具,葉藏心裡想要書,可為了不讓父親掃興,傍晚他偷偷在父親的記事本,記錄禮物的那一頁寫下『獅子』後才回房睡覺,只因為他要迎合父親,重討父親的歡心。
  • 讀懂了《人間失格》就明白了 「小丑竟然是我自己」的梗火在哪裡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個什麼梗?最近有一個特別火的梗「小丑竟是我自己」,字面意義很好理解,廣泛流行在社交媒體聊天表情中,一用便知,簡直欲罷不能。稍微解釋一下,最初用於男女之間聊天軟體中使用。多用來指舔著臉盡力討好別人自己卻得不到任何回報和問候。
  • 太宰治與《人間失格》:自由之心與討好型性格之間的拉鋸戰
    或許「麻木」是一種解藥,因為一個人如果意識到自己的悲痛,他會痛苦難當,而且會因為這種覺醒而對悲痛有更加敏感和深刻的體會。可是最痛苦的,你知道是什麼嗎?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就是詳細闡述這種痛苦,而太宰治,就在自由之心與討好型性格之間打拉鋸戰。
  • 《凪的新生活》|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討好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很多人都覺得在劇裡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好像這個世界真的有另一個人在過著自己這樣的生活,內心產生了極大的共鳴:不懂得拒絕,不會說不正如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的「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 《人間失格》為什麼這麼多人愛:所謂的「喪」,不過是一場騙局
    父親經常會每次出門回來都會給他帶禮物,因為是家裡的小孩所以哥哥姐姐也十分寵愛她,但是葉藏從小就是一個習慣討好別人的人。他希望身邊的人都開心,所以每次父親問他想要什麼禮物的時候總是想很久,又不敢說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以就會為了討父親開心而說出了父親腦補給自己的禮物,裝作很懂事的樣子。
  • 《人間失格》| 他依舊痛並熱愛這失格人間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在《人間失格》後消失在了人間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可太宰治不同,《人間失格》裡的葉藏也是。終其一生他們都在用靈魂去撞擊每一次相遇的人,在隱匿著將要迸發的情緒裡扮演者荒誕的喜劇者。那些愚蠢和出醜是他為了迴避更多的恐慌而戴上的面具。面具下是每日戰戰兢兢的痛苦思索,面具上呈現著不合時宜的誇張荒唐和文靜乖巧。撕裂至如此的靈魂是無法創造出一個不受他人幹擾只屬於自己的世界的。
  • 再讀《人間失格》與《活著》: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
    《人間失格》:作者自傳體小說,書中小男孩的經歷,就如同作者本人《活著》:作者創造出的人物形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分析辨別《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兩個人物:都出身富裕家庭,後面的經歷都很坎坷不同命運:一個失去對活著的希望,一個在苦難中越發樂觀《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從小母親就不在身邊,和強勢的父親一起生活。葉藏聰明而有才華,但也敏感而懦弱。
  • 《人間失格》10句經典唯美語錄,令人深思: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第一次自殺是在20歲的時候,因為自己崇拜的大作家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藥自殺,所以太宰治為了追隨「偶像」也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但是因為服用的劑量小,他才存活了下來。21歲時他再次自殺,這次不知道去什麼原因,她和一位19歲女招待一起自殺,女招待死了,但是他卻活了下來。
  • 《人間失格》本想治癒悲傷,卻被悲傷治癒
    ——埃裡希·弗洛姆《人間失格》著書完畢之時,太宰治轉身即投水自盡。這部遺作——《人間失格》被認為是作家一生遭遇與心路歷程的獨白。「寫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史鐵生所以我們大多文字創作者,在塑造人物時,其實更多的是在書寫自己。不同的人物不過是自己不同階段和不同層面。03《人間失格》是作者太宰治本人對自己人生的縮寫,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描述。
  • 再讀《人間失格》,我發現了令成年人崩潰的三個真相
    接著就講了一個葉藏如何討好父親的故事:父親要去東京出差,出發之前會問他想要怎樣的禮物。為了討好父親,他故意偷偷在父親的禮物記事本裡寫下自己不喜歡的舞獅,結果成功逗笑了父親。他似乎逐漸從討好他人中嘗到了甜頭,書中寫道:「隨便好了,反正這世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讓我快樂起來。但與此同時,別人送我東西,無論多麼不投我所好,我也不會拒絕。
  • 《人間失格》:你拼命討好想融入人類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為了引起家人的重視,為了能融入家人的生活,為了消除內心對人類的恐懼,他選擇了第一種自救方式:搞笑。「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以此「保持住了與人類的一絲聯繫」。他表演得很辛苦,內心的真實感受和表現出來情緒截然相反,質壁分離。「內心卻是對人類拼死拼活地服務,命懸一線地服務,汗流浹背地服務」。
  • 《人間失格》後感:請對生活充滿希望
    》,單看名字,我以為所謂的「人間」便是這人世間,後來前言解釋道「人間」就是「人」,「失格」便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所以這本書又叫做「喪失為人的資格」。小時候的我們,都會學著迎合別人,長大了也可能會持續。其實「譁眾取寵」這個詞是帶著比較悲哀的色彩的,很多時候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和關注,以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存在價值。裝瘋賣傻也好,取悅別人也罷,都是內心孤獨的映射,「如果不這麼做,就可能沒人喜歡我了」。
  • 心理學:獨處是一種能力,盲目地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所以獨處是一種能力,當自己和別人相處的不愉快時,不如選擇享受獨處。有時候盲目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盲目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心理學上,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身感受的人格,這樣的人格是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主人公葉藏從小在父親的冷漠和強勢下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害怕別人看透真正的他,童年和青春期拼盡全力在偽裝自己,作為家裡的老么,葉藏有種被邊緣化的感覺,他與世人格格不入,從小對很多的感受都來的遲鈍,不懂的飢餓,也害怕幸福,"從小人們就常說我幸福,但我總覺得自己好像身處地獄,反倒是那些說我幸福的人所過的安樂生活遠非我所能企及。""
  • 18年自殺5次,《人間失格》太宰治為死而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最後,在《人間失格》完成一個月之後,他第 5 次自殺,成功。想要理解「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想要讀懂太宰治,也要從這本《人間失格》講起。書中的主角葉藏,一直扮演著「丑角」來討好這個世界。小時候,葉藏用假裝的笑臉博得家人歡心,為討好父親而故意索取自己並不喜歡的禮物,在同學面前做搞笑表演。從青少年到中年,葉藏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他不斷自我放逐,經歷酗酒、自殺,甚至用藥物來麻痺自己,最終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 《人間失格》妻被欺,讓葉臧重陷深淵,太宰治的文筆也太細膩了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我過得是一種充滿恥辱的生活」《人間失格》,人性的泥濘這本小說寫盡了人性的低迷,看著喪而頹廢,但這本書是能夠自我救贖和反省的,我相信不少人都是和文中的主人公葉藏一樣,從小就生活得小心翼翼地,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為了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
  • 活著是為了赴死,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說:「生而為人,對不起」
    這是太宰治在《人間失格》的開頭所寫的。《人間失格》是日本國民大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一個作家,被人記住的卻是一生的自殺事跡活著是為了赴死《人間失格》的主角——葉藏與作者本人一樣,從小體弱多病,懦弱敏感,內心充滿了對人的恐懼。
  • 《人間失格》: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生而為人,無需抱歉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完成這部小說後不久,作者太宰治便和自己的仰慕者一起投水而亡。他懼怕世人,可又想從人們身上得到一絲絲的愛意,於是他掩蓋起自己的恐懼,扮演起滑稽的小丑,把人們逗得哈哈大笑。葉藏幼年時,他敏感而小心翼翼,似乎天生就知道自己要帶著面具,每天討好別人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