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引發熱議,就餐時,如何規範自己的動作才是真禮儀

2020-12-22 紫藤花開有時

近日,趙麗穎在《中餐廳》吃飯時筷子在碗裡翻動菜餚的動作引起大家的關注。有網友發出聲在公共場合用私筷翻動公用菜餚不禮貌,更是對其他同桌餐友的不尊重,甚至上升至道德層面。

印象中,趙麗穎偶爾屬於不拘小節的。有可能一時談論興起,就忘記某些小細節。於是專門去看了這個視頻。

一桌的工作人員圍坐在餐桌前,各自端碗夾菜,並有說有笑,主要討論中餐廳的事情。趙麗穎準備夾取的菜餚是裝在一個青花瓷般深底的大湯碗中,該湯碗放置在餐桌中間,四周還有幾個不同的菜餚。在夾取菜餚的過程中,的確有翻動菜餚的痕跡。

同事張亮出來解釋,因為菜餚被切得太細,小的都沉積在底層去了,需要翻動才能挑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黃曉明也發博表示因為員工吃的都是賣剩後的食材製作而成,數量很少,所以在菜盆裡找肉是很有樂趣的事情。這一陳述,更強化了趙麗穎翻動菜餚的動作。

都說病從口入,那麼,在公共場合,如何做好餐桌禮儀呢?

01一、吃飯不說話

飲食應以細嚼慢咽為主,細嚼就是輕微細細的不發聲,流暢自然在口腔內來回運轉,直至合適的程度為宜。

當口內有食物時,應儘量不說話。即使有人問到需要回答,也要把口內食物咀嚼吞咽完整再回答,避免說話時食物在口腔亂飛,被咀嚼後的食物變小更容易跑出口外汙染到別人。

吃飯時需要回答問題,可以先吞下食物,再喝一口湯潤潤咽喉,然後擦淨嘴唇四周,眼睛看著對方,真誠地回答問題。

02吃飯不發出聲音

用餐禮儀有一條很明確地寫道:食而無聲。上下嘴唇閉合咀嚼,讓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上下的碾磨後食物變小,再吞咽入食道。咀嚼的聲音在閉合狀態下能發出來的可能性很小。

而張口咀嚼,如牛吃草,砸牙的聲音很明顯,周圍的人都很聽見,很容易影響別人的食慾。同時,張口咀嚼,又容易吸入更多的空氣進入胃內,導致脹氣引起消化不良。

03握筷平穩夾取

如果沒有公筷,對看中喜歡的菜餚,直接夾取回歸碗內,減少私筷在外逗留時間,更不可讓私筷在某一盤菜餚中來回挑選,讓自己的筷子上的唾液汙染菜餚,同桌人間接食用到被唾液沾染過的菜餚,健康已大打折扣。

所以在公共場合聚餐,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建議使用公筷。雖然會增加進餐時間,但能有效避免某些唾液的傳播,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擔憂。

04餐後筷的放置

很多人吃完飯後,筷子隨手一扔就離席走人。殊不知,這也是對其他同桌人的不禮貌。在外就餐,很多地方都已經備有筷架,就是專門用來暫放筷子的容器。筷架不但可以阻隔筷子放在桌上被汙染的風險,還能讓使用者拿取方便。

#趙麗穎#正在就餐中,如果需要交流,先把筷放在筷架上,在面對對方交流。如果在中途暫時需要停止用餐,也需要把筷子放在筷架上。同時,用餐完畢,筷子還是放在筷架上。

很多人都習慣把筷子平放在碗上,表示自己吃完了。這种放置方法在很多地方有不一樣的風俗解釋,甚至有些地方認為這是不吉利的做法,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同時,筷子放碗上,也容易滑落下來,所以這樣也是不妥。

中國禮儀文化歷史悠久,蘊意深厚,用餐禮儀就數十種。學會簡單的就餐禮儀,不但能為自己增分,還能提升自己的禮儀修養。普通人如此,名人更應如此。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餐桌禮儀,會十分受用!
    禮儀通常是一種行為習慣,是我們在家庭中習得的生活習慣,日積月累中,慢慢加深鞏固,所以需要從小培養。一個孩子是否有禮貌可以從許多方面判斷出來,說話顯教養,儀態顯教養,甚至從孩子在餐桌上的禮儀都可看出家教。 餐桌上,一些中國傳統禮儀已經漸漸消失了。
  • 自帶飯盒就餐引發的「蝴蝶效應」
    餐具的清潔和每個人的健康密不可分,食堂是一個有著高聚集度和高傳染率的地方,一旦有一個感染者出現,餐具的交叉感染就會導致出現不可控的後果,為了控制疫情的進一步蔓延和發展,已經復工復產的某高校推行了自帶飯盒,打完飯後回到寢室就餐的辦法,所有餐盒於5月20日發放的所以在校生手中,保證了所有在校生都有自己的餐盒。
  • 「酸甜苦辣它先嘗」,筷子用不對,有損健康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筷子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作為特色餐具,筷子不單單是用來取食的「兩根細棍兒」,還濃縮了傳承千年的中國禮儀和精神,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寓意。「大傢伙兒動筷吧!」「不就是多雙筷子的事兒!」
  • 海底撈回應杭州一門店筷子檢出大腸菌群:工廠罐裝不規範
    據杭州市市場監管局近日通報,海底撈旗下一家門店所用筷子檢出大腸菌群,而根據規定,這一項目的標準值為「不得檢出」。杭州市市場監管局介紹,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汙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造成餐飲具中的大腸菌群超標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汙染,如餐飲具沒有定期清洗消毒,或餐具乾熱消毒時未達到規定的時間和溫度。
  • 深度|一餐飯便知你的生活教育背景,孩子的餐桌禮儀培養全攻略
    文 / 魔斯媽媽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一個6歲的小男孩,讓我充分意識到餐桌禮儀的重要性。為此我特地去學習了相關禮儀課程。
  • 飯桌上的禮儀,都有什麼,有哪些講究
    飯桌上的禮儀,都有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中國是禮儀大國,文明古國,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儀,講究文明,飯桌上也是如此。飯桌上的禮儀,主要有菜單選定、座次安排和進餐禮儀等三個方面。一、菜單選定。特殊身份人員,彼此之間可以互相謙讓,以示禮貌,展示自己的素養。無論主賓,入座時,應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更不要起身隨意走動。三、進餐禮儀。賓客至上,始終是社交禮儀的核心,在餐桌上更是如此。有客人在的時候,應注意與客人積極溝通,奉菜、敬酒等,以彰顯主人的熱情,及對客人的尊重。
  • 關鍵詞:祭祀、家禮、宴席,中國飲食禮儀是如何發展完善的
    關鍵詞:祭祀、家禮、宴席,中國飲食禮儀是如何發展完善的「民以食為天」!而食者有其道,此道曰「禮」也。中國人喜歡捉摸飲食,也精於飲食禮儀。飲食作為人類維持生命延續的必須過程,陪伴我們終生。而以飲食活動為主要表現媒介之一的禮儀行為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頻繁重現,經過長時間演練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的禮節。故而但凡飲食,必遵循禮節。那麼飲食禮節是從何時開始的,又是如何發展完善,變成今天這樣的餐桌禮儀的呢?
  • 宇宙少女苞娜改舞蹈動作抓傷隊友,引發網友熱議
    宇宙少女苞娜改舞蹈動作抓傷隊友,引發網友熱議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紛爭,更何況愛豆在鏡頭面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女愛豆之間有些涉及到排擠的動作受到網友過分解讀,因此女團之間的「宮心計」層出不窮。近日,一組宇宙少女的舞臺動圖曝光。
  • 日本的筷子共有十四條禁忌,是「人神合一」的象徵
    烤食物時同樣藉助樹枝翻烤、夾取食物。 這些樹枝、木棒就是箸的原始雛形。隨著各國間的交流,筷子逐漸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並改變了這些國家的飲食傳統。在公元三世紀時,日本人仍然「食飲用籩豆,手食」,直到彌生時代末期,才出現一種由竹子加工而成的像鑷子一樣的東西,日語中稱為「折箸」,其形制也不是和筷子一樣成雙成對,而是有一頭是連在一起的。
  • 年末聚會多,請提前教會孩子這些餐桌禮儀!(建議家長收藏)
    這樣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還有些父母則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禮儀並沒有那麼重要。 其實,這都是誤解。
  • 親子┆ 春節聚餐,這些餐桌禮儀孩子必須要知道!
    餐桌雖小,但禮儀卻不少,多年前梁實秋先生就有這樣的描述:  一般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少天橫掃全境,有人大膽心細徹底翻騰如拔草尋蛇,更有人在菜碗裡撿起一塊肉,掂掂之後又放下了,再撿起一塊再掂掂再放下,最後才選得比較中意的一塊,夾起來送進血盆大口之後,還要把筷子橫在嘴裡吮一下......
  • 古代禮儀推演的前世今生,試以作揖,跪拜禮為例證闡釋解讀
    於中國的封建社會而言,真正能夠讓男性心甘情願下跪的恐怕只有封建的禮儀,即對於天地和父母的跪拜。這種行為不但沒有使他們折顏,甚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對封建禮儀的服從以及自我修養品性的優劣。下跪或者跪拜在封建時代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其中的淵源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封建時代中,無論其自身地位如何,無論其自身輩分如何,都不免會踐行席地跪坐這樣的禮儀習慣。
  • 什麼是禮儀?故事告訴你
    那,什麼是禮儀呢?請先聽我講一個故事。帶孩子們去蒙古夏令營的時候,和九個孩子一起午餐。吃了一會,我發現餐桌上的轉盤轉不動了,這是怎麼回事?抬起頭,我發現一個六年級的男生,一手按住轉盤,一手接連不斷地夾一道菜。這是什麼美味佳餚嗎?也不是,就是一盤火腿炒黃瓜。這名男生,只夾火腿腸,不夾黃瓜。於是,我就一直看著這名男生,其它同學,也開始對他行「注目禮」。
  • 有高校半年花6萬購百萬雙筷子
    記者看到,校內一處學生餐廳開放有十幾個窗口,各個窗口都散放著不少一次性筷子,學生打包帶走和堂食就餐時自行取用頻繁。記者看到,各處窗口工作人員都是趁打飯間隙對筷子進行拆包。一名正在窗口忙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個午餐下來,他所在窗口一次性筷子能用兩小包,一小包的筷子數量在40雙左右。與別的窗口相比,這樣的用量算是少的。
  • 長大後沒本事的娃,吃飯時多半會有「3種動作」,第一種就讓人煩
    看著這孩子狼吞虎咽,毫不在乎周圍人的樣子,小金很是惱火,於是摔了筷子就走開了。 那麼在餐桌上孩子的哪三種動作會引起同桌人的厭煩呢? 一、將自己喜歡的菜端到自己面前 現在的家庭多數都是一個孩子,所以打小的嬌慣,給孩子養成了自我的性子,在吃飯的時候,爸媽、爺爺奶奶也會將孩子喜歡吃的飯菜放到孩子的面前。
  • 兒童入門擊劍比賽前三個禮儀動作
    兒童入門擊劍比賽前三個禮儀動作2020-08-27 18:29:24出處:PCbaby作者:佚名到如今,擊劍的發展經歷了從「生死決鬥」到「競技體育」的過程,發展、變革和進化的同時也保留傳承了相關的禮儀。我國的歷史悠久,歷來崇尚儒家文化,對禮儀也十分重視。更是主張先學禮再學劍,練劍先練人的行為準則。那麼,兒童入門擊劍比賽前三個禮儀動作是什麼?
  • 一年一度的8月4日「筷子節」,探秘筷子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但筷子這一小小的餐具在日本卻成為了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無論是在物質生活還是精神文化領域都有著特別的影響。這從日本的用餐禮儀就可窺見一二,日本人在動用筷子前必先說聲「領受了」,餐後放下筷子則說「蒙賜盛饌」,這些充滿宗教感情的話語,實為感謝我們從山、海採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賜。
  • 扎領帶、戴耳環,幾種日常禮儀的來歷:看完我真的忍不住笑了
    中世紀時期,英國人以牛羊肉為食,還延續著古時候遊牧部落一樣的飲食習慣,進食時沒有刀叉,更沒有我們中國人使用的筷子,而是像吃手抓羊肉一樣,捧著大塊的肉直接就吃。那時候男人們也不刮鬍子,吃肉食弄髒了,鬍子就用衣袖抹一下。這讓婦女們很惱火,每天這麼吃,衣服都洗不過來。
  • 在日本用餐時,有哪些是絕對要避免的「NG動作」?
    日本和中國都是在飯桌上慣用筷子的國家,但即便如此,在筷子的使用方法上還是有一些禮儀差異。現在馬上就來看看有哪些是絕對要避免的NG(禁止)動作?
  • 如何讓公筷落地?有政協委員建議:把「雙11」設為 「全民公筷行動日」
    有的地方委員在駐地報到時,大會秘書處還提供一份特殊禮物:公筷公勺。在剛剛落幕的杭州市兩會上,杭州市政協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葛繼宏帶來的一份關於「將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的建議,更是引發了會場內外的熱議。「小筷子,大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