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鶴
來源:Tech 星球(ID:tech618)
2021 年剛過半個月,網際網路巨頭就開始頻頻「約架」。
先是華為應用平臺內下架騰訊遊戲,二者矛盾的核心是5:5 分帳是否合理;然後是字節副總裁公開批評微信,一直無法提交飛書小程序的上線申請。還有巨頭們集體進軍的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爭霸賽未完待續。
現在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較量,雖不似 2010 年「3Q 大戰」、2017 年張一鳴與馬化騰朋友圈對質般吸引眼球,但都是具體業務直接出戰,不爭個結果怕是不休。
實際上,2013 年淘寶與微信互相封掉跳轉連結後,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邊界就被確立,比如騰訊也再次動過電商的念頭,不過是在微信小程序內;阿里電商斷了社交引流的執念後,主要依賴直播等媒體化渠道。同時,網際網路悄然形成的商業法則也被默認,逐漸形成的網際網路平臺與生態玩家、渠道商與 CP 之間的協作與分成模式也逐漸穩固。
變局悄然發生在 2020 年。2019 年全網月人均打開 App 的個數為 24.7,到 2020 年為 25.1,增長率僅為 1.6%,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長探到天花板了。
頭部 App 的流量池也幾乎固化,媒體人 Keso 按日活將網際網路格局劃分為四大流量巨頭 App:微信(10 億)、淘寶(5 億)、抖音(6 億)、快手(3 億); 以及三個新銳流量平臺:B站(5000w)、知乎(4500w)、小紅書(3000w),這 7 大平臺之間的業務也多有交叉。
存量競爭中流量如何變現就是第一要務,貼身競爭的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打起了內捲化戰爭。
網際網路難以維繫的「面子」
2020 年中,有一段「戀情」結束的悄然無聲,但卻影響深遠。
2020 年 1 月,抖音宣布日活破 4 億。在秀場直播、本地生活、金融、電商等拓展方向中,抖音最終押注市場空間更廣闊的電商,作為其流量的主要變現方向。但抖音一時難以搭建複雜的電商生態,於是選擇引進淘寶作為戰略合作夥伴。
2019 年時,據晚點 LatePost 報導稱,抖音與淘寶籤訂了 70 億的年度框架協議,60 億元廣告,10 億元佣金。2020 年,據坊間傳聞,二者再度籤訂了 100 億的合作協議,但幾乎都是淘寶在抖音的買量費用。
合作的籤署沒有改變競爭的現實,二者的關係也漸行漸遠。2020 年 6 月份,抖音成立獨立的電商部門一級部門,據悉總部設在了阿里總部所在地杭州。接著推出抖音小店官方服務程序「抖店」,8 月份出臺系列直播新政——對於抖音小店使用第三方的連結,技術服務費從最初僅對美妝貨品收取直播帶貨 20% 技術服務費,變為最新的「切斷外鏈」。抖音開始明確支持自己的抖音小店,構建自己的電商生意閉環。
2020 年 4 月份,抖音還在回應與淘寶籤署合作協議時說道:「我們和淘寶一直以來都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未來也會共同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但這段友情沒能成功跨年,僅僅半年後就斷了。
抖音不給「面子」後,淘寶不得不在雙 11 加強倚重淘寶直播,而且還將主 App 大改版,天貓和淘寶都在首頁增加了直播入口。就在淘寶與抖音「分手」之際,快手也迅速牽手京東,半年後直播電商的格局就變天了。
很多網際網路業務都覬覦抖音快手的流量,實際很多人也對微信的流量非常渴望。
字節的飛書就是如此,由於抖音始終是內容平臺,飛書只有藉助微信的社交關係鏈才能破圈傳播。但「飛書文檔」微信小程序審核已被卡了近兩個月,微信開放平臺遲遲不開放。於是字節跳動副總裁謝欣在微頭條進行控訴,表明微信不給理由,多次聯繫人工客服也沒有回覆。
字節撕破面子想要個說法,但微信的冷處理也讓這件事不知結果。謝欣忍不住站出來控訴,背後的緣由也不難理解,此前謝欣在接受 Tech 星球採訪曾形容「飛書是字節的耐心」。然而,據悉在近期的總裁見面會上,謝欣等高管又老調重彈了飛書多麼多好用,用戶評價多麼多麼高,但是很多員工卻私下議論,「好用為什麼日活只有 50 萬?」
謝欣也知道這種壓力,自己已經放下姿態去做微信小程序,希望複製「騰訊會議」3 個月月活破千萬的成績,沒成想微信小程序一直無法上線,謝欣不得不公開出來聲討。
通行的綠林法則遭到挑戰
直播電商和小程序等新業態的合作法則在被確立之前,舊的商業秩序已經開始呈現崩壞的苗頭。
華為與騰訊的新年第一天「掐架」,正是這種信號。事件起因是華為應用平臺在 1 月 1 日突然下架騰訊遊戲,二者對外公布的原因是「渠道分成比例沒有談妥」。隨著解讀越來越多,大家才發現,核心原因就是騰訊遊戲不想向華為渠道繳納 50% 的分成比例,尤其華為在海外是3:7,蘋果也是 30% 的比例,不少人開始討論華為的「渠道稅」是不是太高了。
為何此前一直默認的行規,現在卻被 CP(遊戲開發商)挑戰呢。重要原因是,吸金能力快要追上「王者榮耀」的《原神》,以及在抖音鋪天蓋地推廣的《萬國覺醒》,在發行渠道上均沒有選擇華為、OV 組建的「硬核聯盟」,這讓大家看到新的希望。
華為發行渠道的話語權在下降,渠道稅卻還依舊,騰訊帶頭挑戰也就不難理解。雖然第二天華為就上架了騰訊遊戲,二者似乎握手言和。但行業人士判斷,騰訊不可能這麼快就同意籤約新的 10 年之約,這意味著 10 年內二者的分成比例不變,屆時誰強勢還說不定。
當然,不僅科技圈網際網路內部的規則在被挑戰,傳統商業的默行規則也在被網際網路巨頭打破,社區團購就是典型的案例。
2020 年末,網際網路的免費風掛進了賣菜領域。1 元買菜、0.1 元買瓶可樂,巨頭的補貼幹擾了正常物價體系,同時巨頭的補貼也對蔬菜經銷體系產生很大衝擊。2014 年就成立的蔬菜供應鏈公司美菜最先受到波及。
據 AI 財經社報導,除了京東要收購美家買菜,其他幾家巨頭公司也在參與瓜分美菜。「京東下手早,基本將華東華南的地方站都已經收了;東北站點則被美團直接打包,字節跳動已經將河北地區談下來了。」網際網路巨頭搶下美菜地方站的資源,就是要為後續戰局囤積彈藥。
不僅傳統的蔬菜經銷商,美菜這種融資到E輪 4.5 億美元的公司,也難以抵抗網際網路巨頭的補貼。眼看全國蔬菜水果經銷體系受到衝擊,一紙「社團團購九不得」才暫緩了這場重建秩序的行動。
巨頭再難長出第二增長曲線
網際網路巨頭之間摩擦越來越多的背後,核心原因是增長趨緩和創新乏力有關。
Tech 星球一直密切關注產品創新領域,在盤點完 2020 年網際網路主要公司的業務創新後,發現除了視頻號與還沒跑出結果的社區團購,幾乎全部陣亡。
2020 年網際網路頭部企業 App 及功能創新復盤
這其中包括騰訊一年內推出近 10 款的社交產品,輕緣、有聊、Now 交友都沒激起聲量就被淹沒;字節的頭條搜索也未能如預想,按照大戰百度的情節發展;美團月付倒是發展數據不錯,不過很多網友反饋不小心就開了此項業務,很多事情變成了你懂的......
電商、社交、短視頻、金融、在線教育這些一級行業,都再難出下一個爆款產品/業務。當然,快手的電商、釘釘的教育系統、網易有道算是抓住了疫情紅利,在自身能力儲備足夠和資源鼎力支持下,幾項業務發展情況還算不錯。
而買菜這項業務缺乏壁壘,又是網際網路可以顛覆的萬億市場,自然就吸引了幾乎所有巨頭的目光。拼多多黃崢親自帶隊,美團王興下場指揮,京東劉強東幕後走向前臺,都因為「社區團購」這件小事。
1 月 8 日,有消息稱騰訊再向興盛優選投資 1 億美元,後者估值達 50 億美元,同時,興盛優選還在與快手等其他投資者商討進一步融資事宜。可以說,反壟斷大旗下,社團團購暗地裡仍沒有降溫。
BAT 時代各家霸佔搜索、社交、電商而成為一方諸侯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視頻化、電商化、下沉化成為所有網際網路巨頭的演化趨勢,網際網路從未如此同質化、無趣化過。
存量戰爭中的規模化營收之戰
網際網路新 10 年內捲化戰爭的開啟,也意味著營收之戰被擺在首位。
此前 Tech 星球在《直播「拯救」網際網路?》一文中,指出直播是繼廣告後,所有網際網路巨頭都可以將用戶貨幣化的最佳手段之一。這也是百度收購 YY,微信直播被重磅推出,抖快直播業務備受重視的核心原因。
在加速業務營收外,分拆業務上市與回港二次上市,也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們在資本層面改善公司基本面的選擇。
近期,京東將雲與 AI 業務整合成「京東科技」公司,預備獨立上市,或許就有此意。劉強東曾在接受吳曉波採訪時提到,當年決定自建物流有得有失,得到的是用戶口碑,失去的是對雲計算和支付的投入。
現在來看,京東智聯雲在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等巨頭雲面前全方面落後,長期投入勢必拖累集團,獨立後可引入資源和自行上市,對業務發展都有很多好處。此前百度要獨立自動駕駛,近期獨立百度造車公司,背後都有此意。
而在主體已經上市的公司中,回港二次上市也成為公司增加募資渠道,享受國內市場紅利的選擇。自阿里 2019 年 11 月回港二次上市,中概股掀起回歸潮。2020 年,網易、京東、新東方等 9 家公司紛紛回香港二次上市,共籌集資金約 170 億美元,佔港交所全年融資總額 34%。2021 年,百度、B站也已經在回港的路上。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一直倡導長期主義,但在存量博弈的網際網路競爭中,賺今天的 money 已經成為現實選擇。或許深入科技生產力的創新,才能讓網際網路擺脫內捲化戰爭。